第五節 本章小結與討論
一、研究結論
本章的研究結論包括以下兩個部分。
(一)本地嵌入程度的研究結論
本地嵌入程度的研究主要通過描述性統計和方差分析進行論述,主要得出以下三方麵的結論。
第一,杭州和東莞兩地的跨國公司的本地嵌入整體程度有限,尤其是實體要素層麵。在地理嵌入方麵,位於市內和其他省份兩個地理尺度很低。在結構嵌入方麵,本地網絡規模較小。在關係嵌入和結構嵌入的各種關係類型中,與當地科研院校的聯係最為薄弱。在成員嵌入方麵,最高的是原有合作成員比例,而最低的是與當地企業合作比例指標。可見,跨國公司的本地網絡的開放性水平仍不高。
第二,影響本地嵌入的三個方麵因素在兩地的發育程度都不高。在全球價值鏈因素方麵,大部分跨國公司所處的全球價值鏈屬於生產者驅動型,並且在全球價值鏈中所處的環節較邊緣(表現為擁有自有品牌、進行自主研發的企業比例較低)。在本地區位因素方麵,處於中間值水平。在跨國公司內部因素方麵,當地子公司的成長性仍不高。這一方麵表現為子公司投資主要是出於對基礎性資源的尋求,出於戰略性資源和知識性資源兩種戰略動機比例很低;另一方麵,當地子公司的自主權仍處於中間值水平,價值鏈活動範圍有限。
第三,從整體上說,無論在本地嵌入方麵,還是在影響因素的發育程度方麵,杭州大部分都顯著高於東莞。在本地嵌入方麵,除了效應要素沒有顯著區別外,實體要素杭州大多顯著優於東莞。在影響因素方麵,跨國公司內部因素和全球價值鏈因素,杭州基本都顯著優於東莞。而在本地區位因素方麵,地理性因素東莞優於杭州,創新性因素和製度性因素兩地沒有區別。另外,投資杭州的跨國公司的本地嵌入更偏向於采取“重建網絡”模式。這裏可能有一疑問,為什麼杭州在本地區位因素並沒有顯著優於東莞(反而在地理性因素差於東莞)的情況下,投資杭州的跨國公司更偏向采取“重建網絡”模式呢?一個可能的原因在於杭州的本地經濟發育程度高於東莞,杭州有著大量的本地企業;而東莞當地產業網絡絕大部分企業是外資企業組成的,本地企業發育非常滯後。這表明杭州(及本地企業)全球價值鏈的區域角色高於東莞,這構成了投資杭州的跨國公司進行本地嵌入的其中一個動力。
(二)本地嵌入過程機製的研究結論
本地嵌入的過程機製包括內在路徑和外在影響因素兩個層麵,主要通過回歸分析進行驗證。
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幾方麵結論:
第一,在內在路徑方麵,實體要素四個維度(地理嵌入、關係嵌入、結構嵌入和成員嵌入)對效應要素的作用路徑的存在性假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驗證。但是各個維度對於效應要素有的是正相關,有的是負相關。還有,維持與原有合作夥伴關係對於各項效應要素都產生顯著正影響,而隻有與其他國家外資企業的合作比例正麵影響了網絡文化。這表明,成員嵌入程度的加深未必一定會給跨國公司帶來益處。另外,本地嵌入效應要素和實體要素的形成都與跨國公司的經營時間長短沒有顯著相關性。這些都表明,跨國公司本地嵌入並非自動性行為;而且本地嵌入效應要素的形成,除了內在路徑外,還需要其他條件的配合。
第二,在外在影響因素方麵,跨國公司內部因素和本地區位因素都顯著影響本地嵌入的實體要素和效應要素,但是存在主次之分。其中,影響實體要素的主要因素是跨國公司內部因素,本地因素次要;影響效應要素的主要因素是本地區位因素,跨國公司內部因素次之。這一研究結論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啟示:影響本地嵌入實體要素和效應要素有不同的主導性因素,因此,應該針對當前本地嵌入的現狀問題及所處過程階段,重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舉例來說,針對“本地不結網”的失效問題,關鍵的博弈關係是政府與跨國公司、母公司與本地子公司。作為地方政府,可以考慮采取強製性要求或直接幹預手段,甚至介入到母子公司的博弈關係中,以期吸引規模實力更大的跨國公司,吸引出於戰略性和知識性資源獲取動機的跨國公司,采取合資投資方式擴大子公司的價值活動範圍,以及增加子公司的自主權程度與範圍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僅僅依靠良好區位環境的建設,並不一定能保證跨國公司的本地結網(即實體要素的形成)。針對“網絡封閉”和“網絡學習效應差”(即效應要素形成滯後)的失效問題,政策重點應主要放在本地區位環境的建設和完善,包括各種類型的區位因素,尤其是創新性因素。另外,從政府角色的角度來看,影響跨國公司本地嵌入實體要素的主因是跨國公司內部因素,這意味著,當遇到跨國公司出於自發性而不結網的情況時,當地政府可能不得不采取直接的甚至是強製性的手段直接去參與博弈;當麵臨“網絡封閉”和“網絡學習效應差”情況的時候,政府可以轉變為間接調節的角色。這裏再次回應和深化了第四章最後有關政府角色轉變和政策著力點問題的討論。另外,跨國公司內部因素對實體要素和效應要素的不同影響,反映了“本地實施型”(本地價值鏈活動範圍廣)子公司有利於效應要素的形成,而“本土生根型”(自主權程度和範圍高)子公司則更有利於實體要素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