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關於外移必然性的爭論
關於“是否外移”問題,理論界一直都存在外移是否具有“必然性”的爭論。
小島清(Kojima)的邊際產業論與“雁行模型”、弗農(Vernon)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以及當前的全球價值鏈(全球商品鏈)理論都傾向於強調全球化力量的主導性,認為在全球化力量主導下,個體企業戰略在區域網絡瓦解或交織的過程中處於被動角色,地方角色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也就是說,在一個生產全球化的過程中,隨著生產節點的擴張,不斷納入新的地區、新的企業,而原本在全球價值鏈中占有某位置的企業及地方,其角色也在不斷地變動。單從這個角度來看,容易陷入產業外移的“必然性”思維(連崇智,2002)。而最近快速興起的產業集群理論則一定程度上挑戰了這種必然性觀點。該理論認為基於產業集群所產生的地方性優勢有可能抵消外移壓力,而在高區位成本的地區仍保持著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地方產業。
根據本章論述,從對企業網絡外移決策起決定性作用的網絡權力來說,影響網絡權力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是本地企業的技術水平和本地產業發展水平。這些因素都是客觀存在的。對等互賴情況下的跨國公司往往外移的可能性相對較小,或難度較大。另外,從社會資本對於本地嵌入的效應機理來看,社會資本如果能抵消區位條件的降低,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產業外移,甚至可以支持在地升級。其中後者正是來自發達國家學者對創新性產業集群的研究結論。從這個角度來看,如一些學者所言(連崇智,2002;Scott,1998;Storper,1997),產業確實有生產要素決定性高低的差異性存在,所以產業的發展曆程並非必然與產業外移的趨勢掛上等號。由此看來,在跨國公司網絡外移問題上,一方麵,我們不應該過於悲觀,原因在於的確存在某些地方因素可以抵消,至少可以影響外移的必然性規律,其中網絡權力和社會資本就是兩個重要的地方性因素;但另一方麵,我們也不能過於樂觀,原因在於對等的網絡權力關係以及地方性社會資本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要做到真子的對等有一定難度。
但本章的分析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跨國公司網絡外移的決策機理,給問題解決指出某種方向。
(三)有關產業空洞化與產業升級的爭論
關於“如何外移”問題,理論界也一直存在“產業空洞化”還是“產業升級”之爭。從本章分析可以看出,跨國公司外移不能與產業空洞化畫上等號。換一個說法,意味著跨國公司外移可能導致產業空洞化,也可能產生產業升級。跨國公司的外移對地方產業網絡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網絡權力依賴性、外移模式和地方產業網絡組織的發展程度。而這些因素同樣與某些客觀的地方性因素密切相關。因此,與其把企業外移與“產業空洞化”或“在地升級”簡單附上肯定的答案,倒不如將焦點超越本地嵌入的表象——網絡關係形態,而深入到本地嵌入關係的本質——網絡權力與社會資本。由此,更能理解為何同樣是有網絡基礎的產業,其中一些能持續在地成長、升級,另一些卻無法抗拒低成本的誘惑而外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