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在外移壓力形成前後的不同情況下,社會資本和網絡權力所起的作用和角色是不一樣的。這也構成了跨國公司網絡外移有別於本地嵌入演進階段的不同決策機理。
(三)跨國公司網絡外移模式選擇
這裏以核心廠商(即處於相對核心主導地位的某一網絡成員個體)為例,說明跨國公司麵臨外移壓力情況下網絡外移模式的選擇行為。
首先,需要對網絡外移模式類型進行界定。本書把網絡外移模式劃分為六種類型。其中不外移模式有兩種類型:一種保持現狀(或關閉),另一種是在地升級。而外移模式包括四種類型,這四種類型以外移後網絡成員構成和網絡空間布局這兩個維度進行區分(如表5.3所示)。如果跨國公司單獨外移,但外移後仍保留著與原投資地網絡成員的跨地域關係(即維持原有網絡成員構成,生產網絡空間布局改變),稱為“延伸網絡”,即從在地分工變為跨地域分工。如果跨國公司與原有網絡成員選擇集體外移到其他地方(即維持網絡成員構成和生產網絡空間布局),則稱為“追隨網絡”。如果跨國公司單獨外移,並且停止了與原投資地的網絡關係,而選擇在新投資地重建生產網絡(即維持生產網絡空間布局,改變網絡成員構成),稱為“重建網絡”。如果跨國公司單獨外移,而且停止了與原投資地的網絡關係,並且也沒有與新投資地建立網絡關係,而采取生產內部化方式(即網絡成員和生產網絡空間布局都發生改變),稱為“垂直整合”。
社會資本和網絡權力對於跨國公司網絡外移決策模式選擇的影響還受到兩個情境因素的影響:一是新投資地的產業環境;二是網絡成員目標的一致性。
在地升級的選擇通常是在原有社會資本有助於企業進行在地創新戰略成功實施的情況下選擇的,其中與網絡成員目標一致性有關。如果網絡成員能達成集體創新升級的共識,則會增強核心企業在地升級的信心。如果彼此對於實施集體創新的目標不一致,則無疑會降低企業在地升級的效果和成功概率,從而加大了企業外移的可能性。下麵著重分析其他五種外移模式在不同情境下的選擇機理。
1.新投資地產業環境不完善情境下的網絡外移模式選擇
在新投資地產業環境不完善情境下,如果網絡成員強烈依賴中心廠商(不對等依賴關係),那麼無論其他廠商在目標上是否一致,一般中心廠商可以采取各種手段強迫其他廠商一同外移(追逐網絡)。如果網絡成員之間是對等依賴關係的情況,那麼外移模式選擇與網絡成員目標一致性有關。若目標達成一致,可以實現集體外移(追隨網絡);如果目標不一致,則隻能保持現狀,或者單獨外移且仍依賴於跨地域關係往來(延伸網絡),再者就是采用垂直整合。在此情境下,社會資本對於如何外移影響不大。
2.新投資地產業環境完善情境下的網絡外移模式選擇
在新投資地產業環境完善情境下,如果網絡成員強烈依賴於中心廠商(不對等依賴關係),由於社會資本的跨地域轉移有助於在較短時間內進入投產運作和恢複原有生產效率,因此若原來擁有高社會資本,那麼核心廠商傾向於邀約其他網絡成員集體外移(追隨網絡);若原來擁有有限社會資本,則核心廠商會選擇追隨網絡或重建網絡。如果網絡成員之間是對等依賴關係的情況,即外移模式選擇與網絡成員目標一致性有關。此時,若目標達成一致,可以實現集體外移(追隨網絡);如果目標不一致,則會選擇重建網絡。
(四)小結
綜上所述,網絡外移決策包括“是否外移”和“如何外移”的雙重決策。網絡權力始終起著決定性作用,而社會資本起著緩衝性作用,兩者在不同情況下綜合構成了網絡外移整體決策機理。
這裏需要補充的是,從上圖可以看出,社會資本的緩衝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對成本壓力的抵消。二是對集體創新,實行在地升級的支持與推動。社會資本有助於網絡成員間共同的彈性供應、相互調適、知識分享與共同學習機製等慣例的形成。從創新係統理論可知,這些功效對於創新升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創新能力和調適能力的上升又能提高對環境的回應能力。如果現有社會資本有利於企業升級戰略的實施,則有助於企業實施在地創新,而避免外移。三是對於外移模式選擇的影響,這與社會資本的個體不可攜帶性和不可完全複製性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