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區域間競爭
區域間競爭包含兩層含義:第一,不同區域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第二,不同區域間的資本爭奪。
隨著市場的日益全球化,以及跨國投資的日益發達,企業越來越多麵臨著來自其他區域企業的全球性和區域性的市場競爭。麵對這些競爭壓力,企業可能會進行產品和技術創新,可能會倒閉,也可能會進行業務重組或退出,或者采取跨地域外包方式以減低成本、提升競爭優勢。當然,也有可能通過直接投資方式把生產轉移到其他區域。這就發生了資本的跨地域流動。
不同區域間的資本爭奪不僅體現在企業尋找新的投資區位的行為,而且表現為不同區域地方努力吸引外來投資的行為。確實,最近二三十年的最顯著變化之一就是國家間(或在一個國家內的各地區之間)對於相對有限的國際流動資本的競爭性叫價。事實上,許多實際利用的外來投資就是由東道國或地方政府通過各種形式的金融、財稅優惠,以及物質或社會基礎設施等形式實現的(Dicken,1999)。
上述區域間兩個層麵的競爭導致跨國公司更具有地理流動性,更輕易地外移到別處。
上述因素成為跨國公司外移的重要外部動因,但最終跨國公司是否外移,以及如何外移,則更多表現為本地嵌入的兩大效應要素(社會資本與網絡權力)的組合與互動,這也構成了跨國公司網絡外移的內在機製。
三、跨國公司網絡外移的決策思考模式
在第三章分析本地嵌入的效應要素時已經指出,在本地嵌入演進過程中,社會資本發揮著重要的推動效應和先導性角色,而網絡權力則發揮著拉動效應和強化性角色。但在跨國公司網絡外移決策思考中,兩者的作用與角色發生了變化。網絡權力成為關鍵性的因素,而社會資本則起著緩衝性作用,兩者綜合影響了跨國公司“是否外移”和“如何外移”的決策思考。
(一)不同情況下的決策思考邏輯
正如前文的討論,廠商透過關係紐帶的建立和發展,網絡成員間形成了資源能力互補互賴關係與社會資本等,這比簡單市場交易關係可能創造出更多的價值,是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需要注意的是,網絡互賴關係和社會資本不僅其形成需要長時間,而且其效應和作用也是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方能體現出來的。
因此,當初跨國公司選擇建立和培育互賴關係和社會資本是基於雙方的長期共同合作意願和長期利益考慮的。
正由於合作關係所創造的利益是隨時間逐漸累積而成,隨著市場競爭程度越來越激烈,廠商會不斷麵臨著短期成本與價格壓力。出於自利動機①,企業可能被迫采取“解決眼前問題”的手段,即透過自身的談判優勢壓迫談判力較弱的一方,以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為第一優先,但卻無暇、也無法等待對他們而言可能“緩不濟急”的合作利益(謝凱宇,1999)。為了尋求低成本的機會,跨國公司可能會選擇外移而脫離現有的產業網絡,尋求更合適的生存發展環境,從而產生了外移壓力。事實上,由於競爭壓力或環境的改變而造成衝突,使關係趨弱甚至破裂的例子,也屢見不鮮。
可見,在麵臨外移壓力的前後,企業的決策思考基點會發生轉變。在這個轉變下,相應會帶來兩個轉變:
第一,關鍵主體和主導力量的轉變。根據第四章的分析,在本地嵌入演進過程的不同階段,表現出在四個主體的互動作用下,不同演進動力和不同演進模式的交替組合與主導。在外移壓力下,生存壓力問題成為首要考慮的問題,此時,跨國公司自身自然成為關鍵主體,主導力量更多是全球價值鏈下的跨國公司與本地企業的互動博弈。
第二,相應地,第一個轉變帶來了社會資本和網絡權力角色與作用的內在機製轉變。此轉變也構成了網絡外移的主要微觀決策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