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跨國公司本地嵌入失效及網絡外移機製(1)(1 / 3)

我們在第三章論述了跨國公司本地嵌入的內在動態路徑機製,第四章從動態角度分析了本地嵌入演進的外在影響因素、動力機製及其行為博弈機理,本章則將將從一個與演進相反的角度,分析在本地嵌入過程受阻和消退的情況下上述內在和外在機理的不同表現。這裏重點論述兩個問題。

一是分析本地嵌入演進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外在阻礙力量,從而導致了本地嵌入的失效。如果說本地嵌入的演進是多方主體博弈的“有效解”的話,那麼本地嵌入失效則是多方主體博弈的“無效解”。這個博弈結果既可能是在有意識下雙方談判實力不均的博弈結果;也可能是某些主體(尤其是本地化力量主體)無意識下博弈的結果。對於本地嵌入失效表現及其原因的剖析更有利於全麵認識本地嵌入的非自動性、非自主性和複雜性。

二是跨國公司在成功實施本地嵌入後,由於外部因素的變動,很可能會出現“消退”行為。現實中這種消退行為表現為網絡外移。那麼,跨國公司的網絡外移決策機理又是如何呢?表現為怎樣的內在路徑?上述問題的回答無疑有助於更全麵認識跨國公司本地嵌入過程的行為機製。

可以認為,第三、四章和本章研究實質上共同構成了跨國公司本地嵌入過程的整體性研究,即從形成到演進,再到可能遇到的阻礙與失效,最後到如何“消退”外移的內外全過程。

第一節 跨國公司本地嵌入的失效

一、跨國公司本地嵌入失效的表現

本地嵌入是一個動態演進過程,因此,本地嵌入失效本身也表現出過程階段性。從動態過程的角度,可以歸納為三種階段性的失效表現。

(一)本地不結網

跨國公司本地嵌入的產生,前提是必須發生本地結網行為。沒有建立本地網絡關係,本地嵌入是非常有限的。本地不結網現象,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表現。

從網絡連接對象的不同來看,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與上下遊、同行、相關行業等企業之間極少發生網絡連接關係。一個典型例子就是“三來一補”企業。這種類型企業,原材料、圖樣設計和生產配件依靠進口,完成生產後產品出口,基本與當地產業網絡很少發生關係。另一種是與政府部門、科研院校、中介機構等非企業組織之間極少發生網絡連接關係。除了與政府間關係外,與科研院校和行業協會等聯係普遍很少,這在我國比較普遍。大多數跨國公司即使在上下遊關係本土化上已經邁出了一大步,但是與本地機構的技術合作關係很少,尤其是來自台灣、香港等地區的中小型外資企業。當然,現在這種現象開始有所改觀,慢慢出現跨國公司與國內某些高校合作的例子。

從有沒有發生外部關係來看,也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子公司的外部網絡關係都不在本地,另一種則是子公司不發生外部連接關係。當然,完全不發生外部連接關係是不可能的。這裏所指的是當前的一種現象,即投資當地的子公司把原來在母國的外部供籌關係進行內部化,也就是說通過垂直整合上下遊環節,提高內部自給自足的程度,從而減少了跟本地其他企業組織的聯係。

從不同層麵來看,本地不結網現象可以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企業個體層麵表現為孤立的“堡壘式”企業,描述的是生產規模很大,在當地很少發生外部聯係,處於孤立、隔絕狀態的子公司。二是產業層麵表現為“企業紮堆”,描述的就是大量相同或相關企業大量集聚在一個地方,但是實際上彼此之間聯係很少。

從關係紐帶性質來看,同樣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缺乏經濟網絡(或交易網絡)聯係,另一種是缺乏與當地社會人際網絡聯係。前者容易理解,後者可以從東莞和蘇州的台資企業本地嵌入的情況對比進行說明。東莞當地欠缺綿密的本地人與台商的人際網絡。東莞當地人很少在外資企業工作,外資企業中除了一般高層是外派,其餘大部分員工是來自外省市。據東莞市勞動局2006年7月發布的東莞企業用工備案數據,截至2006年上半年全市用工備案總人數達到351.3萬人,備案企業使用的工人87%來自外省,東莞戶籍工人隻占3%。另外,東莞外資企業的人員流動性很高。一個位於東莞的企業管理人員就曾經提到,當初該企業十分積極地培訓當地幹部,招聘了幾十個國內一流大學的畢業生。可惜兩年後,大部分辭職到了其他省市的外企去了,隻留下2人。外資企業中的低本地人就業率和高員工流動性導致當地難以形成一個長期穩定的關係網絡,包括內外資企業家之間和員工之間的關係。相對而言,在蘇州上海等地,許多員工,甚至中高層幹部都是本地人,這非常有利於外資企業與當地企業與政府等非企業機構間的牽線溝通。這些本地的社會人際網絡聯係反過來也有利於促進經濟網絡關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