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在初建階段和發展階段,上海大眾基本停留在生產功能,而且生產的是從德國大眾直接照搬過來的成熟產品型號。在這種情況下,上海大眾即使大力實施本地嵌入,其實網絡範圍和規模也是有限的。在當時,上海,乃至中國整個汽車市場處於壟斷環境下,上海大眾作為子公司根本沒有自身成長的內外壓力,母子公司之間也不存在明顯的衝突。一直到了1997年以後(即完善階段),由於國內汽車市場需求環境與競爭環境的變化,才凸顯了子公司成長需要與母公司對子公司“海外工廠”的角色定位之間的不協調。中國市場重要性的日益凸顯,以及中國動態市場給上海大眾提供的能力成長空間進一步推動了母公司對子公司戰略角色的調整。子公司戰略地位的上升以及相應帶來的自主權和委派功能任務的增加大大促進了其本地嵌入程度。由此看來,一個動態的本地市場環境既是引發母子公司關係出現的起因,也是引領母子公司關係協調化的動力。
上海大眾作為一個子公司也實現了從原先的生產基地型(專業技能型)向當地實施型的轉變,以及後來向本土生根型或營運中心型的角色過渡。上海大眾在這個角色轉換中,當地政府與德國大眾總部保持的良好關係以及積極遊說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第四,如果國內對於中國汽車業整車行業的“市場換技術”戰略的成敗仍存在很大爭議的話,那麼在這過程中,上海本地汽車零部件工業無疑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開始的時候,上海大眾出於各種理由和借口,給本地零部件企業設計各種或合理或不合理的門檻。但說到底,最根本的原因是本地零部件企業的落後,即使是達成合作關係,多半是一種不對等依賴關係。當初這種現狀無疑也給當地政府的談判拖了“後腿”。當前,本地企業整體上已經有了很大改善。這種改善,對於地方的影響來說,體現為兩方麵:第一,與汽車整車廠的關係逐漸趨於合作夥伴關係,企業間通過正式與非正式交流實現了合作和協調,強化了企業間的信任關係,基本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產業網絡文化。這些都有利於本地企業的能力提升和價值獲取。第二,本地企業通過與上海大眾的合作關係已經逐步成功嵌入到汽車業的全球價值鏈,上海也作為區域在全球價值鏈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上海汽車零部件工業的發展也成為包括上海大眾在內更多的跨國汽車企業選擇嵌入本地的重要考慮因素。
第四節 本章小結及討論
一、研究結論
本章基於“企業-本地產業網絡-地方”三元概念框架,提出了試圖整合三種理論視角(跨國公司理論、全球價值鏈理論和產業集群理論)的分析框架,並從靜態與動態兩個方麵對跨國公司本地嵌入的形成與發展機製進行研究,得出了以下結論:
從靜態視角著眼,跨國公司本地嵌入受到本地區位環境、跨國公司內部網絡和全球價值鏈三個方麵因素的影響。其中,本地區位因素劃分為地理性因素、創新性因素與製度性因素三個方麵。地理性因素盡管未必成為本地嵌入的促進因素,但卻往往是構成本地嵌入的基本性條件。創新性因素,尤其是基於產業集群的創新性環境,對跨國公司本地嵌入起著積極作用。製度性因素的作用應從一個動態演化角度去看待,對本地嵌入既可能起著積極作用,也可能會成為未來的阻礙因素。本地製度與跨國公司行為錯位匹配會導致本地嵌入的失效,因此更加突出了當地製度動態性的重要性與持續創新的必要性。另外,跨國公司在整體戰略布局所形成的戰略動機、規模優勢、進入模式,以及子公司的角色演化(表現為子公司的自主權與功能活動範圍)構成了來自跨國公司內部的重要影響因素。對於全球價值鏈因素,跨國公司和區域所處的全球價值鏈的類型與位置同樣影響了跨國公司本地嵌入的方式與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