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包含工業結構指數、服務業結構指數和高新技術產業結構指數三個指標。工業結構指數等於城市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除以地區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反映的是一個城市工業在城市GDP中的比重與全省工業在GDP中的比重的對比情況。如果該城市的工業在GDP中的比重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則工業結構指數高,反之則工業結構指數低。服務業結構指數等於城市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除以地區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衡量的是一個城市服務業在城市GDP中的比重與全省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的對比,如果該城市的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則服務業結構指數高,反之則服務業結構指數低。高新技術產業結構指數等於城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除以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該指數反映的是一個城市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中的比重與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的對比情況,如果城市的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中的比重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則高新技術產業結構指數高,反之高新技術產業結構指數低。工業、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這三個指數高,則說明產業競爭力高。

產業貢獻包含了工業貢獻度、服務業貢獻度、高新技術產業貢獻度、財政產出率。

工業貢獻度指數是城市工業增加值占地區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反映了一個城市工業在一個地區中的比重情況。工業貢獻度高則說明工業在城市中的規模較大,產業首位度高,反之則工業首位度較低。服務業貢獻度指數指城市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衡量的是一個城市服務業在一個地區中的比重情況。服務業貢獻度高則說明服務業在城市中的規模較大,產業首位度高,反之則服務業首位度較低。

·45·中國省會城市及直轄市首位度發展報告高新技術產業貢獻度指數指城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地區高新技術產值比重。高新技術貢獻度指數反映一個城市高新技術產業在一個地區中的比重情況,指數高則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區域中的規模較大,產業首位度高,反之則高新技術產業首位度較低。財政產出率指數反映的是一個城市財政在產業產出上的效率高低,用城市GDP總量占城市財政年支出總量來衡量。財政產出率高的城市說明城市的財政產出的經濟效果好,反之則說明城市的產業效果差。

城市工業增加值、城市服務業增加值數據來源於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地區工業增加值、地區服務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數據來源於中國統計年鑒,城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來源於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

三、功能綜合指數城市的功能情況是一個城市的服務能力體現。對於城市功能首位度的評價,選取公共服務功能、集散功能、創新功能、國際化功能、市場化程度等17個指標進行比較分析。

(一)公共服務功能公共服務能力包括基礎設施、文化服務、醫療服務、教育、社會保障和城市環境。

基礎設施包括一個城市供電、供水、道路和綠化四個方麵;指數由城市人均供電量占地區人均供電量比重、城市人均供水量占地區人均供水量的比重、城市人均道路麵積占地區人均道路麵積的比重、城市人均綠地麵積占區域人均綠地麵積的比重這四者的乘積構成,以反映一個城市的基礎設施水平。

文化服務用城市每萬人擁有的圖書館藏書數量代表;指數等於城市每萬人擁有的圖書館藏書數量占地區每萬人擁有的圖書館藏書數量的比重,即一個城市對於城市居民文化服務的能力相對全省平均水平的情況。文化服務指數高,則說明城市的文化服務能力在全省處於較高的地位,反之則低。

醫療條件指數由醫生數量和病床數量決定,等於城市每萬人擁有的醫生數量占地區每萬人擁有的醫生數量的比重乘以城市萬人擁有的病床數量占區域萬人擁有的病床數量的比重。城市醫生萬人擁有量和城市病床萬人擁有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城市的醫療供給能力,二者與全省平均水平的比較情況綜合起來可以說明該城市醫療條件在全省的水平。

教育條件指數由教育經費的支出情況表示,用城市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除·46·第七章首位度評價指標的選擇以地區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得到。

社會保障指數包括城市養老保險參保率和醫療保險參保率,由城市養老保險參保率占區域養老保險參保率比重乘以城市醫療保險參保率占區域醫療保險參保率比重得到。

城市環境可以由空氣質量的好壞反映,用城市年空氣優良率占全區域年城市優良率比重作為城市環境指數。

城市人均供電量、城市人均供水量、城市人均道路麵積、城市人均綠地麵積數據來自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地區人均供電量、地區人均供水量、地區人均道路麵積、區域人均綠地麵積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城市每萬人擁有的圖書館藏書數量、地區每萬人擁有的圖書館藏書數量、城市每萬人擁有的醫生數量、地區每萬人擁有的醫生數量、城市萬人擁有的病床數量、區域萬人擁有的病床數量、城市教育支出、財政支出、地區教育支出、城市養老保險參保率、區域養老保險參保率、城市醫療保險參保率、區域醫療保險參保率數據來源於國研網統計數據庫。城市年空氣優良率、全區域年城市優良率數據來源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

(二)集散功能集散功能包括客運周轉指數、貨物周轉指數、城市旅遊吸引指數、信息集中指數、資金集中指數。

客運周轉指數用城市年客運總量占全區域年客運總量比重表示;貨物周轉指數用城市年貨物運輸總量占全區域年貨運總量比重表示;城市旅遊吸引指數用城市年旅遊收入總額占區域年旅遊收入總額的比重表示;信息集中指數用城市年郵電、電信業務量占全區域郵電、電信業務量的比重表示;資金集中指數用城市年儲蓄總額占全區域年儲蓄總額的比重表示。

城市年客運總量、城市年貨物運輸總量、城市年旅遊收入總額、城市年郵電和電信業務量、城市年儲蓄總額數據來源於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全區域年客運總量、全區域年貨物運輸總量、區域年旅遊收入、全區域郵電、電信業務量、全區域年儲蓄總額數據來源於《中國統計年鑒》。

(三)市場化指數市場化指數來自王小魯、樊綱的《中國分省份市場化指數報告》,指數通過從不同方麵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市場化進程進行全麵比較,和使用基本相同的指標體係·47·中國省會城市及直轄市首位度發展報告對各地區的市場化進程進行持續的測度獲得。

(四)創新功能技術創新用專利授權量來表示,技術創新指數等於城市萬人授權專利占區域萬人授權專利的比重。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既能表現出該城市的創新吸引力,也會影響城市的創新潛力,因此人才吸引力指數也用以表示創新功能。吸引力指數等於城市科技人員占區域科技人員的比重。

城市萬人授權專利數據來自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區域萬人授權專利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城市科技人員和區域科技人員數據來自國研網統計數據庫。

(五)國際化功能國際化功能包括經濟外向度指數、投資外向度指數、旅遊外向度指數。

經濟外向度指數用城市外貿總額占GDP的比重除以全區域外貿總額占GDP的比重表示。投資外向度指數用城市外商直接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除以全區域外商直接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表示。旅遊外向度指數用城市國際旅遊收入占旅遊總收入的比重除以全區域國際旅遊收入占旅遊總收入的比重表示。

城市外貿總額、城市外商直接投資、固定資產投資數據來源於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全區域外貿總額數據來自國研網統計數據庫,城市國際旅遊收入和旅遊總收入數據來自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全區域國際旅遊收入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

四、本章小結在研究首位度的早期文獻中常用人口規模或者經濟規模等單一指標來衡量首位度,本研究運用綜合指標來評價各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的首位度。具體包括規模綜合指數,從總體上考察城市的規模;產業規模指數,衡量產業的發展;城市功能指數,衡量城市的服務能力。城市規模指標從城市的總體規模和人均規模兩方麵進行衡量,具體包括人口規模、城市的土地麵積、城市建成區麵積、城市GDP總量、投資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財政收入、人均GDP、人均投資總額、人均土地麵積、人均財政收入、城市化率指標。產業規模指標主要從產業結構和產業貢獻率兩個方麵評價城市的產業發展。產業結構包含工業結構指數、服務業結構指數和高新技術產業結構指數三個指標;產業貢獻包含了工業貢獻度、服務業貢獻度、高新技術產業貢獻度、財政產出率。對於城市功能首位度的評價,選取了公共服務功能、集散功能、創新功能、國·48·第七章首位度評價指標的選擇際化功能、市場化程度共17個指標進行比較分析。公共服務能力包括基礎設施、文化服務、醫療服務、教育、社會保障和城市環境;集散功能包括客運周轉指數、貨物周轉指數、城市旅遊吸引指數、信息集中指數、資金集中指數;創新功能用技術創新指數和人才吸引力指數來表示;國際化功能包括經濟外向度指數、投資外向度指數、旅遊外向度指數;市場化程度用市場化指數來表示。

參考文獻[1]陳彪,張錦高.基於城市首位度理論的湖北省城市體係結構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6):5053.[2]李寶禮,胡雪萍.區域經濟增長與最優城市首位度的實證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8,(7):155160.[3]雷仲敏,康俊傑.城市首位度評價:理論框架與實證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10,(4):3338.[4]康俊傑.基於首位度評價的區域中心城市發展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0.[5]汪明峰.中國城市首位度的省際差異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01,(1):2730.[6]徐長生,周誌鵬.城市首位度與經濟增長[J].財經研究,2014,(9):5968.[7]JeffersonM.Thelawoftheprimatecity[J].犌犲狅犵狉犪狆犺犻犮犪犾犚犲狏犻犲狑,1939,(29):226232.·49·第八章首位度評價方法的選擇一、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是一種統計方法。該方法通過正交變換將一組可能存在相關性的變量轉換為一組線性不相關的變量,轉換後的這組變量叫主成分。主成分分析首先是由皮爾森(KarlPearson)對非隨機變量引入,而後霍特林(HaroldHotelling)將此方法推廣到隨機向量的情形,信息的大小通常用離差平方和或方差來衡量。主成分分析法的主要作用旨在降維,把多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即主成分,其中每個主成分都能夠反映原始變量的大部分信息,且所含信息互不重複。這種方法在引進多變量的同時將複雜因素歸結為幾個主成分,使問題簡單化,同時得到更加科學有效的數據信息。

本研究中有許多與城市首位度有關的因素,每個變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城市首位度的某些信息,如果都保留會造成評價過程煩冗低效,因此要用主成分分析法從規模、產業、功能三大方麵共36個指標,對2012—2016年全國31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以及27個每省經濟規模排名第二的城市綜合指數進行測算。在36個城市綜合評價指標體係中,部分指標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把指標分為規模、產業、功能三類進行KMO檢驗(KaiserMeyerOlkin)和Bartlett球形檢驗,結果顯示檢驗值均達到標準,指標數據均適合進行主成分分析。

在主成分分析中,求出協方差陣或相關係數矩陣的特征值,按指定的貢獻率從原始指標中集中抽取若幹互不相關的主成分,再根據各個指標在選取的主成分上的載荷來計算各個指標的權重,重新組成幾個彼此無關或者相關性較小的新指標。這些新指標盡可能不重複但能較充分反映原指標的信息量,以達到指標降維和簡化評價的目的。根據成分矩陣的指標權重和標準化的指標數據可以分別計算出各個城市的規模綜合指數、產業綜合指數和功能綜合指數的得分,再由此計算出省會城市和部分直轄市的規模首位度、產業首位度和功能首位度。具體研究步驟如下:第八章首位度評價方法的選擇第一步,構建分值評價矩陣。假設有犿個影響城市首位度的因子,同時有狀個城市綜合評價指標,據此建立狀犿階的分值評價矩陣,公式如下:犡=(犡犻犼)狀犿式中,犡犻犼為第犻個評價對象在第犼項的指標數值。

第二步,將原始數據標準化。因為各項評價指標的量綱不統一,需要針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使得數據具有可比性,公式如下:犡犻犼-犡犢=犛其中,犡為各指標的平均值,犛為樣本標準差。

第三步,建立相關係數矩陣。使用原始數據標準化後的數據矩陣犢,建立相關係數矩陣犚,即1狀犚犻犼=犢犻犽犢犼犽狀-1∑犻=1第四步,求解主成分載荷矩陣,計算矩陣的特征值和對應的特征向量。

第五步,根據綜合評價函數,分別對規模、產業、功能評價分值進行計算,即(犪1犉1+犪2犉2+…+犪犽犉犽)犣犻=犽犻∑犻=1犪其中,犣犻為規模綜合得分或產業綜合得分或功能綜合得分,犉犽為第犽個主成分的分值,犪犻是每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

第六步,用兩城市法計算公式算得各省會城市及直轄市的規模首位度、產業首位度、功能首位度。根據首位度的計算公式:犘1犝=犘2其中,犝為城市首位度,犘1、犘2分別代表省會城市與第二大城市的人口規模。本研究引申出城市的規模首位度、產業首位度、功能首位度的計算公式:狊1狊犮犪犾犲犉犛=犉狊2犮1犻狀犱狌狊狋狉狔犉犛=犉犮2·51·中國省會城市及直轄市首位度發展報告犵1犳狌狀犮狋犻狅狀犉犛=犉犵2其中,犛狊犮犪犾犲,犛犻狀犱狌狊狋狉狔,犛犳狌狀犮狋犻狅狀分別為省會城市的規模首位度、產業首位度、功能首位度。

犉狊1和犉狊2分別代表省會城市與第二大城市的規模綜合得分,犉犮1和犉犮2分別代表省會城市與第二大城市的產業綜合得分,犉犵1和犉犵2分別代表省會城市與第二大城市的功能綜合得分。

二、聚類分析法聚類分析(ClusterAnalysis)是研究多要素事物分類問題的數量方法,指將物理或抽象對象的集合分組為由類似的對象組成的多個類的分析過程。聚類分析根據樣本的多種指標表現出的屬性,按照某種相似性或差異性確定樣本之間的親疏關係,按親疏關係依次進行連接聚類,繪製出聚類圖。本研究采用係統聚類法裏的組間平均鏈鎖法來聚類,因為相較於犽均值聚類法需要人為指定聚類的類別數量,係統聚類法有更大優勢,是係統根據數據之間的距離來自動列出類別。選用係統聚類法中的組間平均鏈鎖法,相似性度量采用歐氏平方距離度量。

具體步驟如下:第一步,設初始模式樣本有狀個,每個樣本自成一類,即建立狀(0)(0)(0)(0)類犌1,犌2,犌3,…犌狀,計算各類之間的距離(初始時即為各樣本間的距離),得到一個狀狀維的距離矩陣犇(0)。

第二步,假設前麵的聚類運算中已求得距離矩陣犇(犖),犖為逐次聚類合並的次()()()()數,則求犇犖中的最小元素。如果它是犌犻犖和犌犼犖兩類之間的距離,則將犌犻犖和()()犌犼犖合並為一類犌犻犼犖+1,並由此建立新的分類。

()()第三步,計算合並後新類別之間的距離。計算犌犻犼犖+1與其他沒有合並的犌1犖+1,()犌2犖+1…之間的距離。

第四步,返回第二步,重複計算及合並。

可以有兩種方法處理變量眾多的研究,一種是先聚類後篩選變量,另一種是先用主成分分析法降維,再做聚類分析。第二種方法更適合進行省會城市間的比較和首位度的計算,因此本研究采用第二種辦法。研究將在所做城市首位度主成分分析的基礎上,根據產生的新的不相關變量算得規模、產業、功能這三項的綜合得分,然後利用已經得到的各城市在這三項上的得分來進行城市首位度的聚類分析研究。

·52·第八章首位度評價方法的選擇三、本章小結主成分分析通過正交變換將一組可能存在相關性的變量轉換為一組線性不相關的變量,其主要作用旨在降維,把多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主成分),其中每個主成分都能夠反映原始變量的大部分信息,且所含信息互不重複。本研究將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從規模、產業、功能三大方麵共36個指標對2012—2016年全國31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以及27個每省經濟規模排名第二的城市綜合指數進行測算。

聚類分析(ClusterAnalysis)是研究多要素事物分類問題的數量方法,指將物理或抽象對象的集合分組為由類似的對象組成的多個類的分析過程。本研究將在所做城市首位度主成分分析的基礎上,根據產生的新的不相關變量算得規模、產業、功能這三項的綜合得分,然後利用已經得到的各城市這三項的得分來進行城市首位度的聚類分析研究。

參考文獻[1]康俊傑.基於首位度評價的區域中心城市發展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0.·53·第三篇我國各省會城市及直轄市的首位度評價第九章我國各省會城市及直轄市首位度評價結果城市首位度是個相對的概念,隨著時間的不同及參照城市的不同,計算出的結果迥異。本研究選擇具體的城市和具體的年份來度量規模指標得分、產業指標得分、功能指標得分,以便客觀地衡量不同年份和區域中城市在規模、產業、功能方麵的首位度表現。

一、規模首位度分析表91中是評價城市規模的指標,共12個,定義為犡1,犡2,犡3,…,犡12。如前文所述,規模不僅包括人口和經濟總量,還包括了土地麵積、投資總額、人均經濟水平等多項指標,從經濟規模、人均規模、空間聚集等多個方麵來度量城市規模的綜合表現。

表91城市規模指標得分評價體係項目各評價指標單位犡1人口規模萬人犡2土地麵積平方公裏犡3建成區麵積平方公裏犡4GDP總量億元犡5投資總額億元犡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犡7財政收入億元犡8人均GDP元犡9人均投資總額萬元犡10人均土地麵積平方公裏/萬人犡11人均財政收入萬元犡12城市化率%中國省會城市及直轄市首位度發展報告根據成分矩陣可知,第一主成分載荷較大的指標是人口規模、建成區麵積、GDP總量、投資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財政收入,可歸納為人口和經濟規模。第二主成分載荷較大的指標是人均GDP、人均投資總額、人均財政收入、城市化率,可歸納為人均規模。第三主成分載荷較大的指標是土地麵積、人均土地麵積,可描述為土地規模。

表92是根據2012年數據的主成分分析得到的規模指標成分得分係數矩陣。

根據表92中成分得分矩陣表中每個指標的得分可以算出主因子的得分方程,通過得分方程計算的得分可以對主因子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解釋。例如,根據表92可以列出3個主成分因子的得分方程:犉1=0.225犡1+0.045犡2+0.175犡3+…+0.043犡11-0.03犡12犉2=-0.18犡1-0.046犡2-0.026犡3+…+0.249犡11-0.206犡12犉3=0.049犡1+0.448犡2+0.017犡3+…+0.155犡11-0.219犡12表922012年規模指標成分得分係數矩陣類型成分123人口規模(萬人).225-.180.049土地麵積(平方公裏).045-.046.448建成區麵積(平方公裏).175-.026.017GDP總量(億元).178.004.010投資總額(億元).135.045-.05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186-.034.016財政收入(億元).196-.045.064人均GDP(元)-.038.361-.033人均投資總額(萬元)-.141.450-.108人均土地麵積(平方公裏/萬人).048-.038.452人均財政收入(萬元).043.249.155城市化率-.030.206-.218表93是根據2013年數據做主成分分析得到的規模指標成分得分係數矩陣,基於這些係數可以列出2013年3個主成分因子的得分方程。可以看出,2013年第一主成分中人口規模的係數與2012年基本持平,建成區麵積、GDP總量、投資總額、·58·第九章我國各省會城市及直轄市首位度評價結果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係數略有上升,即人口與經濟規模貢獻係數總體上升。第二主成分中人均規模變化的貢獻有升有降,人均GDP和人均投資總額的係數略有下降,人均財政收入的係數上升。第三主成分中土地麵積和人均土地麵積的係數略有上升,即土地規模對第三主成分的貢獻係數上升。

表932013年規模指標成分得分係數矩陣類型成分123人口規模(萬人).226-.166.068土地麵積(平方公裏).060-.028.466建成區麵積(平方公裏).178-.024.024GDP總量(億元).186-.003.022投資總額(億元).138.033-.04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191-.030.021財政收入(億元).191-.015.071人均GDP(元)-.024.340-.047人均投資總額(萬元)-.128.407-.103人均土地麵積(平方公裏/萬人).061-.020.463人均財政收入(萬元).009.301.092城市化率(%)-.016.168-.230表94是2014年規模指標成分得分係數矩陣,比較可發現,第一主成分中,人口規模、建成區麵積、GDP總量、投資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係數環比下降,即人口與經濟規模對第一主成分的貢獻係數下降。第二主成分中,人均GDP、人均投資總額係數變大,人均財政收入的係數減小,人均規模對第二主成分的貢獻呈此消彼長的態勢。第三主成分中土地麵積和人均土地麵積的係數略有上升,即土地規模對第三主成分的貢獻變大。

表942014年規模指標成分得分係數矩陣類型成分123人口規模(萬人).218-.167.050土地麵積(平方公裏).052-.058.472建成區麵積(平方公裏).174-.044.020·59·中國省會城市及直轄市首位度發展報告(續表)類型成分123GDP總量(億元).181.000.017投資總額(億元).127.050-.06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186-.024.012財政收入(億元).194-.038.063人均GDP(元)-.022.351-.040人均投資總額(萬元)-.146.460-.118人均土地麵積(平方公裏/萬人).043.017.446人均財政收入(萬元).051.263.128城市化率(%)-.050.217-.279比較2014年和2015年的規模指標成分得分係數矩陣可看出,2015年第一主成分中人口規模、建成區麵積、投資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係數下降明顯,GDP總量略有上升,總體上經濟和人口規模對第一主成分的貢獻下降。第二主成分中,人均GDP、人均投資總額、人均財政收入的係數減小,即人均規模對第二主成分的貢獻下降。第三主成分中土地規模的貢獻有升有降,土地麵積係數下降,人均土地麵積的係數上升。

表952015年規模指標成分得分係數矩陣類型成分123人口規模(萬人).179-.007-.143土地麵積(平方公裏).082-.550.228建成區麵積(平方公裏).160-.017-.058GDP總量(億元).184-.084.064投資總額(億元).111.177-.13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178-.041.006財政收入(億元).194-.170.106人均GDP(元).030.015.352人均投資總額(萬元)-.133.392.159人均土地麵積(平方公裏/萬人)-.073-.182.462人均財政收入(萬元).083-.072.355城市化率(%)-.020.345-.034·60·第九章我國各省會城市及直轄市首位度評價結果表96是2016年規模指標成分得分係數矩陣,比較可發現,2016年第一主成分中人口規模、GDP總量、投資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財政收入的係數上升,建成區麵積的係數下降,經濟和人口規模對第一主成分的貢獻上升。第二主成分中,人均GDP、人均投資總額、人均財政收入的係數變大,人均規模對第二主成分的貢獻上升。第三主成分中土地規模的貢獻提高,因為土地麵積和人均土地麵積的係數均上升。

表962016年規模指標成分得分係數矩陣類型成分123人口規模(萬人).239-.145.021土地麵積(平方公裏).057-.071.480建成區麵積(平方公裏).097-.112.001GDP總量(億元).198.011.022投資總額(億元).144.021-.05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202-.014.008財政收入(億元).214-.035.074人均GDP(元)-.019.354-.006人均投資總額(萬元)-.198.462-.051人均土地麵積(平方公裏/萬人).038.020.467人均財政收入(萬元).062.255.139城市化率(%)-.045.259-.215根據以上規模指標成分得分係數矩陣以及主成分分析解釋總方差的結果,可以算出規模綜合得分中犉1,犉2,犉3的係數犠1,犠2,犠3,加總後可得到每個城市每年規模指標的綜合得分,即:犉狊=犠1犉1+犠2犉2+犠3犉3將這些得分整理後可得到如表97所示的2012—2016年省會城市和直轄市規模綜合得分和排名。

·61·中國省會城市及直轄市首位度發展報告表972012—2016年省會城市和直轄市規模綜合得分和排名規模綜合得分排名省份城市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河北石家莊0.8850.8740.8601.0340.8741919191818山西太原0.6840.6650.6250.8240.5922221242226遼寧沈陽1.4291.3911.2991.3100.890109111217吉林長春0.9730.9680.9331.0480.8741417181719黑龍江哈爾濱1.0841.1211.0091.0190.9831313141913江蘇南京1.5051.5411.5011.6581.42877879浙江杭州1.4531.4621.4651.5811.53898998安徽合肥0.9720.9770.9541.1290.9571516161415福建福州0.9540.9780.9591.0640.9821715151514江西南昌0.7230.7410.7390.9380.7572120212020山東濟南0.9681.0161.0391.1720.9951614131312河南鄭州1.1221.1481.1881.3661.1911212121111廣東廣州1.8151.9251.9502.0262.02865555湖南長沙1.3291.3051.3801.5061.3761110101010湖北武漢1.9231.7181.8421.7711.77956667海南海口0.2730.3200.3700.3020.3543130303030四川成都1.4641.2941.5791.5871.991811786貴州貴陽0.5590.5330.5680.6940.6132626262425雲南昆明0.7470.6480.7370.7410.7532022222321陝西西安0.9030.9330.9421.0520.9391818171616甘肅蘭州0.4290.4330.5280.5400.5242929272827青海西寧0.2970.3140.3300.3670.3283031312931內蒙古呼和浩特0.6370.6170.7110.6380.6722323232524廣西南寧0.6180.6040.5810.5880.6852525252722西藏拉薩0.4350.4390.4890.2890.4952828283128寧夏銀川0.5290.5160.4540.6230.4932727292629新疆烏魯木齊0.6220.6120.8070.8640.6742424202123直轄市北京3.0092.9632.9873.0532.91511112·62·第九章我國各省會城市及直轄市首位度評價結果(續表)規模綜合得分排名省份城市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直轄市天津2.1772.2072.2402.4162.12744444直轄市上海2.9902.9212.9463.0443.13722221直轄市重慶2.2602.2662.2952.5862.27033333從表97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天津、重慶這四個直轄市在2012—2016年一直占據著規模綜合得分前四名。這四個直轄市的經濟規模和人口總量上明顯超越其他城市。直轄市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和經濟政治優勢,在國內主要城市中經濟體量靠前,並且能夠輻射和帶動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因此它們在規模綜合指數的各項指標均表現良好,從而在規模排名中居於全國前列。武漢、廣州、南京、杭州、成都這幾個位於長三角、珠三角、中部和西部樞紐的城市,雖然在人口和GDP總量上略低於四個直轄市,但仍排在全國省會城市前十的位置。蘭州、西寧、南寧、拉薩、銀川地處西部地區,城市和經濟的整體規模較小,經濟基礎比較差,因而規模綜合指數的得分在省會城市中排名較後。

用二城市法的公式來計算省會城市的規模首位度,得到表98。由於直轄市不易找到可參照的第二位城市,此處不計算其首位度。在省會城市中,多數城市擁有低度規模首位分布,沒有超過2的首位度界限。以2016年為例,在27個省會城市中,19個省會城市的規模大於本省第二大城市,得到的首位度犛狊犮犪犾犲>1。但是這19個城市中有15個是低度首位分布,即1<犛狊犮犪犾犲<2。武漢、長沙和蘭州形成了中度首位分布,即2<犛狊犮犪犾犲<4。成都形成了高度首位分布,犛狊犮犪犾犲>4。據此可發現,高度首位分布多形成於西部地區,省會城市和第二位城市發展差距大造成了規模的集聚和較高首位度的形成。發達地區,比如沿海地帶、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不易形成高度首位分布,甚至會由於第二位城市的規模太大而未形成省會城市首位分布。

表982012—2016年省會城市規模首位度省份城市規模首位度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河北石家莊0.97400.97881.01771.03841.0705山西太原1.61961.64151.73591.94251.7240·63·中國省會城市及直轄市首位度發展報告(續表)省份城市規模首位度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遼寧沈陽0.94850.94100.91711.15480.9081吉林長春2.09441.56841.57982.01521.3240黑龍江哈爾濱1.27281.37381.38001.69961.3772江蘇南京0.81530.87220.81920.89680.8176浙江杭州1.11951.16481.12731.11551.1360安徽合肥1.73761.75211.73581.56811.6747福建福州1.16731.17271.16061.09501.1322江西南昌1.49941.45491.46881.79441.3704山東濟南0.68640.76920.77590.76160.7470河南鄭州1.67771.72591.88271.76581.7830廣東廣州0.95041.00740.95541.02250.9476湖南長沙2965227615295792868923804湖北武漢3486930173303052405727380海南海口0.57050.68820.78040.46760.8033四川成都3748734684419893592948817貴州貴陽1.30151.25251.26541.90911.0113雲南昆明2.00021.77892.07541.95781.5271陝西西安1.32411.42571.53332.52431.2280甘肅蘭州1633517060231321586524712青海西寧0.13990.14320.1546-1.28280.1605內蒙古呼和浩特0.42810.34210.48100.69350.5212廣西南寧1.10311.11251.09351.17841.3556西藏拉薩0.74750.64081.59601.2600寧夏銀川1.46141.42571.51861.39561.8901新疆烏魯木齊1.74081.70051.98702.00781.6984由於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則的數據缺失,拉薩的首位度無法計算。

二、產業首位度分析表99中是評價城市產業的指標,共7個,定義為犡1,犡2,犡3,…,犡7,從工業結構指數、服務業結構指數、高新技術產業結構指數、工業貢獻度指數、服務業貢獻度·64·第九章我國各省會城市及直轄市首位度評價結果指數、高新技術產業貢獻度指數、財政產出率指數等多個方麵來度量城市產業的綜合表現。

表99產業指標得分評價體係項目各評價指標犡1工業結構指數犡2服務業結構指數犡3高新技術產業結構指數犡4工業貢獻度指數犡5服務業貢獻度指數犡6高新技術產業貢獻度指數犡7財政產出率指數根據成分矩陣可知,第一主成分載荷較大的指標以服務業指數為主,第二主成分載荷較大的指標以高新技術產業指數為主,第三主成分載荷較大的指標是財政產出效率指數,第四主成分載荷較大的指標是工業指數。

表9102012年產業指標成分得分係數矩陣類型成分1234工業結構指數-.019-.009.025.972服務業結構指數.537.165-.276.090高新技術產業結構指數.015.580-.110.008工業貢獻度指數.239-.259.257.080服務業貢獻度指數.524-.087.040-.136高新技術產業貢獻度指數-.069.521.205-.013財政產出率指數-.122.076.899.008對比2012年和2013年產業指標成分得分係數矩陣可發現,2013年第一主成分中服務業指數的貢獻下降,第二主成分中高新技術產業指數的貢獻變小,第三主成分中財政產出率指數的貢獻下降,第四主成分中工業指數的貢獻下降。

·65·中國省會城市及直轄市首位度發展報告表9112013年產業指標成分得分係數矩陣類型成分1234工業結構指數.462-.128.199-.117服務業結構指數-.037.492.333-.025高新技術產業結構指數.020-.028.797-.043工業貢獻度指數.463-.028-.073-.042服務業貢獻度指數-.008.574-.218-.052高新技術產業貢獻度指數-.083-.049-.0521.018財政產出率指數.282.195-.111.033比較2013年和2014年產業指標成分得分係數矩陣可看出,2014年第一主成分中服務業指數的貢獻上升,第二主成分中高新技術產業指數的貢獻變大,第三主成分中財政產出率指數的貢獻變大,第四主成分中工業指數的貢獻下降。

表9122014年產業指標成分得分係數矩陣類型成分1234工業結構指數.558-.057.026-.168服務業結構指數.003.570-.003-.240高新技術產業結構指數-.004-.156.700-.139工業貢獻度指數.503.023-.053.056服務業貢獻度指數-.038.587-.184.127高新技術產業貢獻度指數-.030-.052.541.119財政產出率指數-.073-.082-.021.932根據2015年產業指標成分得分係數矩陣可看出,2015年第一主成分中服務業指數的貢獻下降,第二主成分中高新技術產業指數的貢獻變大,第三主成分中財政產出率指數的貢獻變大,第四主成分中工業指數的貢獻上升。

表9132015年產業指標成分得分係數矩陣類型成分1234工業結構指數.593.123-.189.001服務業結構指數-.195.087.645.064·66·第九章我國各省會城市及直轄市首位度評價結果(續表)類型成分1234高新技術產業結構指數.087.557-.104.002工業貢獻度指數.557.011-.132-.073服務業貢獻度指數-.075-.176.594-.033高新技術產業貢獻度指數.051.506-.009.021財政產出率指數-.055.020.0271.005根據2016年產業指標成分得分係數矩陣可看出,2016年第一主成分中服務業指數的貢獻上升,第二主成分中高新技術產業指數的貢獻變小,第三主成分中財政產出率指數的貢獻變小,第四主成分中工業指數的貢獻下降。

表9142016年產業指標成分得分係數矩陣類型成分1234工業結構指數.127-.118.693-.178服務業結構指數.050.689-.083-.297高新技術產業結構指數.549.011.076-.142工業貢獻度指數.011.044.499.085服務業貢獻度指數-.148.501.008.083高新技術產業貢獻度指數.550-.127.069.191財政產出率指數.039-.199-.079.940根據以上產業指標成分得分係數矩陣可以計算出各年產業指標每個主成分的得分,再結合主成分分析中解釋總方差得到的係數,加總後可得到每年各城市產業指標的綜合得分,將這些得分整理後可得到如表915所示的2012—2016年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的產業綜合得分和排名。直轄市產業綜合得分的計算與省會城市的計算參照物不同,不具有可比性,因此不參與省會城市的排名,而是單獨排名。

表9152012—2016年省會城市產業綜合得分和排名產業綜合得分排名省份城市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河北石家莊1.5921.1731.1631.0781.140211111215山西太原1.0541.0650.9880.9180.9671716151920·67·中國省會城市及直轄市首位度發展報告(續表)產業綜合得分排名省份城市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遼寧沈陽1.4371.4271.4871.0941.0274661118吉林長春1.2641.3941.4931.2371.40887589黑龍江哈爾濱1.1541.1291.6281.0421.46910133157江蘇南京1.1161.1511.1911.1621.192111210913浙江杭州1.5911.6281.6401.6181.63632255安徽合肥1.7261.6662.2121.8041.79411121福建福州1.0901.5281.5281.0501.5821434146江西南昌1.0181.1081.4110.9001.41819148208山東濟南1.0181.4720.6810.8481.369204222110河南鄭州1.0621.1791.0880.9530.9511610131721廣東廣州1.0741.0761.0560.9221.0121515141819湖南長沙1.0930.7670.8060.6690.7991320192223湖北武漢1.0301.4381.4181.0561.19018571314海南海口1.2160.9050.9631.9711.34991917111四川成都1.2841.1841.1371.8041.2757912312貴州貴陽0.9080.7040.7931.6511.68821222043雲南昆明1.4080.7430.8191.6121.6395211864陝西西安1.3050.9410.9811.5721.6996181672甘肅蘭州1.1051.2611.2101.0311.05612891616青海西寧0.2030.0580.2030.1140.0852525252626內蒙古呼和浩特0.3670.1940.3400.1800.8622323232422廣西南寧0.2790.1180.2700.1500.1832424242525西藏拉薩0.033-0.0860.0850.6000.2792626262324寧夏銀川0.7561.0240.7521.1571.0362217211017新疆烏魯木齊0.9381.9170.7972.2692.051直轄市北京1.3611.0140.9431.0040.85812222直轄市天津1.2110.9330.8730.9130.75723333直轄市上海1.0571.0220.9681.0430.87131111直轄市重慶0.6850.7550.7760.8450.73544444烏魯木齊的數據與其他城市數據統計口徑不一致,導致其存在異常值,不參與排名。直轄市產業綜合得分的計算方法與省會城市不同,不參與省會城市排名,而是在四個直轄市裏單另排名。

·68·第九章我國各省會城市及直轄市首位度評價結果合肥、杭州的產業綜合得分排名靠前,說明這兩個城市所生產的產品附加值較高,產業的關聯性較強,產業拉動和輻射作用大,並且產業的生產效率較高。西寧、南寧、拉薩排名靠後,說明其產業處於價值鏈的下遊,對其他產業的拉動作用小,產業的生產效率較低。通過觀察這幾個城市的服務業指數、高新技術產業指數、財政產出效率指數、工業指數可發現,合肥的工業指數和服務業指數高,雖然高新技術產業指數和財政產出效率不高,但綜合起來產業指數還是占有優勢。杭州的工業指數和服務業指數也比較高,此外,高新技術產業指數高於合肥,但是財政產出效率很低。西寧、拉薩的工業指數、服務業指數、高新技術產業指數和財政產出效率都很低,因此它們在產業發展的綜合得分上表現不佳。一些排名在中間的城市在產業結構上有優勢也有短板,比如南京,工業指數和服務指數較好,說明工業結構和服務業結構較合理,但是高新技術產業指數和財政產業效率低,影響了總體的產業綜合得分。在四個直轄市中,上海的產業綜合指數有四年排名第一,說明上海的工業結構、服務業結構和高新技術結構總體比較合理。

用二城市法來計算省會城市的產業首位度,得到表916。多數省會城市有著較低的產業首位度,即沒有超過2的首位度標準。以2016年為例,在27個省會城市中,21個省會城市的產業綜合得分大於本省第二大城市,得到的首位度犛犻狀犱狌狊狋狉狔>1。

在這20個城市中,有16個是低度首位分布,即1<犛犻狀犱狌狊狋狉狔<2。烏魯木齊、昆明、海口、貴陽、南昌形成了中度首位分布,即2<犛犻狀犱狌狊狋狉狔<4。與規模首位度一樣,產業首位度較高的城市多位於不太發達地區,省會城市和第二位城市發展差距大造成了產業集聚和較高首位分布的形成。發達地區不易形成產業的高首位分布,比如沿海省份,省內常有其他的港口城市產業實力可以與省會相媲美,使省會無法形成較高的首位度分布。

表9162012—2016年省會城市產業首位度省份城市產業首位度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河北石家莊1.48330.95220.98791.15631.0430山西太原1.48241.38011.26971.26461.4278遼寧沈陽1.08311.08170.97961.14000.9137吉林長春0.90391.29811.54211.44451.6938黑龍江哈爾濱0.84720.61050.88120.85081.1623江蘇南京0.65921.50911.53111.87301.8021·69·中國省會城市及直轄市首位度發展報告(續表)省份城市產業首位度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浙江杭州1.10991.08541.44831.92391.8927安徽合肥1.41881.30491.69991.32951.2931福建福州0.72860.97770.96701.04401.3186江西南昌1064110668181180859623424山東濟南1.01161.39710.69300.96321.3876河南鄭州1.16711.66641.66801.17391.2115廣東廣州1.03961.22110.55830.98851.0014湖南長沙1.25201.15971.23340.84900.6693湖北武漢1.59435.52674.56621.43401.6852海南海口1614413331170653035624888四川成都1.78831.39071.55782.19001.9816貴州貴陽1191506045079111288421243雲南昆明2051310931095771370128160陝西西安1.63840.91550.97010.87491.7768甘肅蘭州1.92461.53661.45901.28961.5869青海西寧0.28750.05600.1990內蒙古呼和浩特0.37070.16810.29920.18790.8223廣西南寧0.32250.11360.26430.16950.2041西藏拉薩寧夏銀川1.01141.03480.76261.33361.1871新疆烏魯木齊1179323899112693418433803由於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則的數據缺失,拉薩的首位度無法計算。由於青海第二大城市海西的數據缺失,西寧的部分年份首位度無法計算。

三、功能首位度分析表917中是評價城市功能的指標,共17個,定義為犡1,犡2,犡3,…,犡17,從基礎設施指數、文化服務指數、醫療條件指數、教育條件指數、社會保障指數、城市環境指數、客運周轉指數、貨物周轉指數、城市旅遊吸引指數、信息集中指數、資金集中指數、技術創新指數、人才吸引力指數、經濟外向度指數、投資外向度指數、旅遊外向度指數、市場化指數這17個方麵來度量城市功能的綜合表現。

·70·第九章我國各省會城市及直轄市首位度評價結果表917城市功能指標得分評價體係項目各評價指標犡1基礎設施指數犡2文化服務指數犡3醫療條件指數犡4教育條件指數犡5社會保障指數犡6城市環境指數犡7客運周轉指數犡8貨物周轉指數犡9城市旅遊吸引指數犡10信息集中指數犡11資金集中指數犡12技術創新指數犡13人才吸引力指數犡14經濟外向度指數犡15投資外向度指數犡16旅遊外向度指數犡17市場化指數根據成分矩陣可知第一主成分載荷較大的指標以醫療衛生和國際化指數為主,第二主成分載荷較大的指標以集散功能指數為主,第三主成分載荷較大的指標是文化和創新指數,第四主成分載荷較大的指標是社會保障指數,第五主成分載荷較大的指標是教育和基礎設施指數,第六主成分載荷較大的指標是市場化指數。

表9182012年功能指標成分得分係數矩陣類型成分123456基礎設施指數.030-.026.022.207-.684-.162文化服務指數-.059.048.429-.130.003-.075醫療條件指數.225.104-.016.162-.046-.140教育條件指數-.036-.022.012.158.478-.243社會保障指數-.155-.020.496.050-.043.005·71·中國省會城市及直轄市首位度發展報告(續表)類型成分123456城市環境指數.040-.056-.059.268.137.189客運周轉指數-.017.361.012-.029.031-.020貨物周轉指數-.268.091.021.215.189-.063城市旅遊吸引指數-.002.171-.153.119-.125.457信息集中指數.082.385-.022-.236-.005-.064資金集中指數-.078.266.027.044.002.186技術創新指數.016-.089.202.144.001.041人才吸引力指數-.031-.063-.007.499-.153-.118經濟外向度指數.262.153.017-.015.040-.405投資外向度指數.343.007-.058.028-.051-.062旅遊外向度指數.368-.065-.139-.053.042.093市場化指數-.002.011.176-.151.073.528比較2012年和2013年的功能指標成分得分係數矩陣可發現,醫療衛生和國際化指數對第一主成分的貢獻下降,集散功能指數對第二主成分的貢獻降低,文化和創新指數對第三主成分的貢獻減小,社會保障指數對第四主成分的貢獻顯著降低,教育和基礎設施指數對第五主成分的貢獻上升,市場化指數對第六主成分的貢獻下降。

表9192013年功能指標成分得分係數矩陣類型成分123456基礎設施指數-.012-.029-.049-.022-.099.736文化服務指數-.045.016.044-.035.428.278醫療條件指數.079.163.099.023-.001.067教育條件指數.016-.064.015.004.665-.217社會保障指數-.066-.118.373-.058-.029.093城市環境指數.043-.101.395-.006.049-.173客運周轉指數.194.022-.067.116.055-.001貨物周轉指數.171-.003-.100.173-.083.141城市旅遊吸引指數.332-.020.041-.165-.111-.072信息集中指數-.005.045.074.412-.051.009資金集中指數.356-.031.030-.184.072-.054·72·第九章我國各省會城市及直轄市首位度評價結果(續表)類型成分123456技術創新指數-.177.106.278.254-.109.224人才吸引力指數.116-.114.365.039.131-.112經濟外向度指數-.099.288-.062.349.052.009投資外向度指數.045.368-.100-.046.009-.017旅遊外向度指數-.065.417-.140-.066-.099-.123市場化指數.132.136-.042-.482-.032.074通過比較2013年和2014年的功能指標成分得分係數矩陣可發現,醫療衛生和國際化指數對第一主成分的貢獻下降,集散功能指數對第二主成分的貢獻增大,文化和創新指數對第三主成分的貢獻下降,社會保障指數對第四主成分的貢獻上升,第五主成分中教育的貢獻下降但基礎設施的貢獻上升,市場化指數對第六主成分的貢獻降低。

表9202014年功能指標成分得分係數矩陣類型成分123456基礎設施指數-.036-.095.081-.049.617.053文化服務指數.006.075-.066.097.538-.032醫療條件指數-.126.012.430-.313.144-.100教育條件指數-.111.216.011-.253-.013.554社會保障指數.004-.189.398.146.012-.118城市環境指數-.002.086.266-.106-.157.099客運周轉指數.207.060-.042-.233-.033-.092貨物周轉指數.094.057.033-.445-.031-.016城市旅遊吸引指數.345-.050-.019.144-.098.019信息集中指數.096-.139-.074.171.037.614資金集中指數.302.007-.047-.007.094-.027技術創新指數.043.022.176.176.042-.008人才吸引力指數.240-.113.132.142-.035.297經濟外向度指數.093.231-.043.059.063-.059投資外向度指數-.026.421-.054-.184.028.058旅遊外向度指數-.113.346-.028-.002-.122-.046市場化指數.080.077-.095.359.002-.039·73·中國省會城市及直轄市首位度發展報告對比2014年和2015年的功能指標成分得分係數矩陣可發現,第一主成分中醫療衛生貢獻上升但國際化指數貢獻下降,集散功能指數對第二主成分的貢獻有升有降,文化和創新指數對第三主成分的貢獻下降,社會保障指數對第四主成分的貢獻降低,第五主成分中教育的貢獻下降但基礎設施的貢獻上升,市場化指數對第六主成分的貢獻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