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一切不善至故名有記。此釋有記也
論。從彼後時至名有記生。釋有記生也。一因是有記。果是無記。是異義 從彼後時異熟方起非俱無間。表變異及熟義也
論。如是名為異熟果相。總結也
正理論雲。豈不異熟亦以前位異熟果體為同類因。是前異熟等流果故。則應亦說從無記生是等流性。如何乃說從有記生非等流性。無如是失。異熟果體由同類因相可雜亂。由異熟因相無雜亂。是故但說從有記生。由此準知非等流性。以等流果與因相似有雜亂故。若異熟果與因相殊無雜亂故 今詳此意。異熟果體。雖從同類因.俱有因.能作因.異熟因所生。然同類因生是等流果義。俱有因生是士用果義。能作因生是增上果義。異熟因生是異熟果義。即此異熟果法。有等流.士用.增上.異熟四果之義。異熟果義非是等流.士用.增上果義。各取一義以立名故。士用.增上義雖是總。以總義名標別法故。因亦如此。法體是一。據用因異。後更分別
論。非有情數至何非異熟。問也。諸增上果亦從業生。何非異熟
論。以共有故至受異熟果。答也。如大乘說外增上果賴耶相分。各各不同非共受也。小乘中說法體是一共業所感。若是異熟即此造。餘用。不應道理。增上果疏許共感共用
論。其增上果至何得共受。難也
論。共業生故。答也。雖同業生即有共業.不共業異。增上是共業故所以共受。異熟非共業不可共受
論。似自因法至遍行二因。第二釋等流果相也 言。似自因者。謂似同類.遍行二因
論。若遍行因至名同類因。外難也。既果似因故總名等流。二因既等相似。何不齊名同類因也
論。此果但由至乃名同類。答也 言。等流果似自因者。但粗相說。以同是染.同一地故名為相似。非是五部體類亦同名為相似。若體同名同同類因
論。故作此問至除前諸相。四句可解
論。由慧盡法至名離係果。第三釋離係果相也。滅是盡義。擇是慧義。由慧盡法名為擇滅。即是擇滅名離係果
論。若法因彼至如是等類。第四釋士用果相也 如因下地加行心等。指事釋也
論擇滅應言由道力得。別釋擇滅。道士用果。前類是生。滅因道得。義不同故所以別釋 若生。若得。皆對有力名士用果。擇滅於道離係縛義是離係果。有力得義是士用果
論。諸有為法至由增上果。第五釋增上果相也 除前已生者。謂前已生望後已生未生非增上果。果據取故不在因前。因但不障故通果後 問六因.五果一體義分。五類不同因何體性各別 答六因.五果就用建立。用別體同。五類義門據體以分。由斯體別。如異熟位雖即等流。從別立名不據通稱。因果不爾。即一兼餘。如一邪見是相應因亦餘五因。雖具六因而無六體。六用既別亦不相攝。即將因用開合為緣。由此因緣展轉相攝。五果亦爾。若就法體具因多少。亦得相對明其句數。如遍行因對同類因四句分別。正理具述。意同不錄
論。士用增上二果何殊。問也
論。士用果名至唯增上果。答也。如文可解
論。於上所說至取果與果。下一頌第三明六因取與果也
論曰至彼無用故。明取果也。過去已取。未來無用故。唯現在能取果也
論。亦應如是至故此不說。別釋能作因也。現在取果與五因同。於中無為無果。所以不說。準正理論。婆沙二說。一許能作因過去取果。正理論唯現在取果 正理論雲。言取果者是能引義。謂引未來令其生等。於同體類能為種子。於異體類由同一果。於非一果由同性類。於異性類而由有是自聚相續。是故一切皆名能引。如是能引名為取果。此取果用唯現在有非於去.來。唯此可名有為作用。於六因內簡去何因而言五因唯現取果。謂六因內除能作因。此能作因何緣被簡。有餘師說。此能作因取果.與果時無決定。故取.與中俱不分別。彼說非理。所以者何。此因取果無非現在。又非不取而有與義。如何乃言時無決定。然能作因能取果者。定唯現在。與通過.現。應如同類.遍行二因。但非一切有增上果可取.或與。故此不說。豈不此因能取果用亦通過去。如何乃言能取果者定唯現在。故本論中作如是說。過去諸法為等無間能生二心。若出無想.滅盡定心。由入定心現在取者。則應二定永不現前。又非不取而有與義。故應取果亦通過去。無如是事。入二定心唯現在時。能取二定.及出心果。然由二定是正所求必應先起。由此為障令出定心。非於入心無間即起。此義於後當更分別。故上所言此因取果無非現在。又非不取而有與義。其理極成。然毗婆沙有如是說。其能作因取果.與果俱通過.現。理不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