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相應因體至義何差別。問也。心.心所法是相應因體。亦俱有因體。既是一因應無二。必應於中有其別相。如是二因有何差別
論。由互為果義至互為因義。答別相也。如商侶相依共遊險道。由互相依得度險道。即是互為果義。亦是互為因義。即如商侶同受同作食等事業。其中闕一皆不相應。是故極成互為因義 問如商侶同行。闕一如何皆不相應。此如商侶同時行者食等事業。住必同住。行必同行。食必同食。若於一人不同所作。則不住。不行。不食等也 正理雲。若相應因則俱有因。此中二因義有何別。答雲。非相應因即俱有因。由此二因義各別故。然即一法是相應因亦俱有因義。差別者。不相離義是相應因。同一果義是俱有因。又展轉力同生.住等是俱有因。若展轉力同緣一境是相應因 準此二論。辨因差別。故知六因辨異就用非體。其相攝亦用非體
論。如是已說相應因相。下第五釋遍行因也
論曰至當廣分別。此出遍行因體 謂前已生遍行諸法。出因體也 與後同地染汙諸法為遍行因。示果體也。隨眠品中遍行有三。一遍隨眠五部法故。謂十一隨眠。二遍緣五部法。謂十一相應法。三遍與五部染法為因兼四相。由遍與五部染法為因故。名遍行因 隨眠有三遍。相應法有二遍。四相有一遍
論。此與染法至亦生長故。釋同類因外別立所以也 此與染法為通因者。即是遍義。其同類因唯與自部.自地為因。遍行因與自地一切染法為因。力勢不同故別立也。亦為餘部染法因故 由此勢力餘部煩惱.及彼眷屬亦生長故。釋通因也。正理論雲。於自部攝諸煩惱中。同類.遍行二因何別。由有身見諸愛得生。諸愛亦能生有身見。二差別相如何可知。自部二因亦有差別。謂執我故。能令諸愛生起堅固增廣熾盛。我見遍緣諸愛境故。愛令我見生起堅固。而不能令增廣熾盛。不能遍緣我見境故。由諸遍惑展轉相望。皆能遍緣所緣境故。一一遍惑皆互能令生起堅固增廣熾盛。故此二因非無差別。一時一品能為同類.遍行二因有何差別。雖同時取二等流果。而自部果增盛非餘。故彼二因亦有差別 何故雲何自部增盛。由二因門所長養故。由此為彼近生因故。令彼增廣.及熾盛故
論。聖者身中至為遍行因。問也。有學聖人遍惑已斷。豈亦用此已斷之法為修惑因。若亦為因斷與不斷有何差別
論。迦濕彌羅國至見所斷為因。答也。一述毗婆沙家。二引品類足證。此文初也 見所斷與一切染法為因。故知不簡聖身染汙
論。品類足至所感異熟。此文第二品類足論證 品類足論有三文證。此文第一。見所斷法為因證也 謂諸染法既並皆以見斷為因。聖人身中染法亦是諸染法故。故知亦用見斷為因
論。雲何無記至及不善法。此是第二無記為因證也。遍行之中身.邊二見。是染無記.及四無記。俱是無記。既言謂諸無記有為法。即是攝一切染.不染無記盡。又雲及不善法。即是攝一切不善法盡。既染無記.及不善法皆用無記為因。故知聖人身中諸染汙法。亦用身.邊二見為遍行因
論。或有苦諦至諸餘染汙苦諦。第三染汙苦諦證也。此中取從身見生不與身見為因而證也。謂一切染法皆從身見生。一分卻與身見為因。一分不與身見為因。聖人身中染法既是諸餘染法之數。故知從身見生
論。若爾至染汙思。外人難也 既離欲聖人退最初起染汙思。是唯不善為因。故知聖人身中染法。不用見道所斷身.邊二見為因
論。依未斷因至故廢不說。通也
論。如是已說遍行因相。第六明異熟因也
論曰至異熟法故。出異熟因體也 異熟法者。如下廣釋 三性之中善.不善。唯是異熟因也。無記唯非異熟因也 善有二種。有漏是異熟因。無漏非異熟因
論。何緣無記至水所沃潤。釋所以也。無記力劣如文可知 無漏不招異熟。有二義故。一無漏以無愛水潤故。二不可能招係地果故。不善.善有漏具其三義。一力用強。二愛水潤。三招係地果故。是異熟因
論。異熟因義至名異熟因。兩關問也
論。義兼兩釋斯有何過。答也
論異熟即因至業之異熟。雙難兩釋 言異熟生眼者。即是異熟即因。何得說言異熟之因。言業之異熟者。即不得言異熟即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