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2 / 3)

論。有餘師不誦及彼相應法。述餘師誦異也。若除及彼相應法五字。即是唯除有身見上四相。相應法上四相非能生有身見故不除也。由此唯十四法與心為因

論。迦濕彌國至知說有餘。婆沙正餘師誦文也 或應準義知說有餘者。本相與法力既是等。法既為因。故知生等亦為因也。正理論中複有一師。一切同聚皆互相望為俱有因 非是正義

論。諸由俱有至彼必俱有。成俱有因必俱有也

論。或有俱有至因故成因。此雖有必俱起因而非俱有因也。有八對法

論。謂諸隨相各於本法。第一對也

論。此諸隨相各互相對。第二對也

論。隨心轉法隨相於心。第三對也

論。此諸隨相展轉相對。第四對也

論。一切俱生至展轉相對。第五對也

論。少分俱生展轉相對。第六對也。謂散無表

論。一切俱生至展轉相對。第七對也

論。一切俱生至展轉相對。第八對也

論。如是等諸法至因故成因。上因是立名因。下因是俱有因

論。非一果異熟及一等流故。此是通前七對。十隨轉中有一生.住.滅。及墮一世.善性等同。無共三義故不成因。第五.第六.第七三對不同。一果.異熟.等流義亦可知。前四對法言無一果.異熟.及等流義極難解。詳其此意即合是共力同取是一果義。果雖是同力不同取非是一果。故正理雲。聚中多分非彼果故 此釋隨相不名心隨轉法。即是此中非一果也。如兩人共證擇滅無為。果雖是同非是一果。要相應共為能證因方名一果 若作此釋非一果等。即遍八對若不爾者。因何前四對。士用.異熟.等流果。同闕其何因非俱有因。又論總前八對。以非一果.異熟.及一等流。故知通前四也 有人雲。橫望而言。非能同取一果 未知豎望能同取不

論。得與所得至或俱生故。重明得也。又加非定俱行或前或後或俱生故。又準論雲俱生得雖與法俱有不由俱有因故成因。雲或前或後或俱生故。故知即俱生得可或前或後。準此亦合前得可後。後得可前。前後之得亦可法俱

論。如是一切理且可然。經部縱有部立十隨轉故成俱有因 理且可然。不全許故。後擬破故。故言且也

論。而諸世間至有因果義。經部先縱今即奪也。世間種與芽等為因世共極成。因果相生事中。未見如有部計立俱有因同時因果。故今應問薩婆多部。雲何俱起諸法聚中有因果義。法若未生。因未取果。因若取果。果法已生。俱時生法何成因果

論。豈不現見至亦為因果。有部答也。豈不現見。燈焰與明為因.芽與影為因。雖是同時有因果義。因何得說不見如是同時因果

論。此應詳辨至用互為因。經部對也 於中有二。一破現燈.明因不定。二破影用芽為因。焰之與明。俱由前念與生因合。有於後念焰.明俱起。非是同時之焰。與明為。理如前說。二破芽為影因者。餘東邊物障於光明而西邊有影現既障光處.別生影處殊。如何說芽與影為因

論。理不應然至理成因果。有部釋也。我今所說俱有因果。隨因有無果有無故芽.影亦爾。如善因明者說因果相。若此有彼定隨有若此無彼定隨無者。此定為因彼定為果。俱有法中隨一有即一切有。隨一無即一切無。以此之理故成因果

論。俱起因果至互為因果。經部縱奪也。縱其同時因果。而奪互為因果也

論。即由前說此亦無違。有部答也。即由前說一有一切有等。非直唯證同時因果。此亦證有互為因果

論。若爾如前至應互為因。經部難也。汝雲一有一切有證互為因果者。如前所舉不由俱有因故成因中。雲造色互不相離。造色.大種。隨相.與本法。皆不相離應互為因

論。若謂三杖至連持令住。縱有部救破也。汝若說俱有因猶如三杖相依互皆有力為俱有因。有對造色等俱起相望無力故不成因者 此應思惟。如是三杖。為由俱起相依力住。為由前生因緣合力令彼三杖俱起住耶。又現見。彼三杖之中。亦有離三杖外。別物繩.鉤等連。地持令住。西方事火外道等。將三杖行。住即上安火灌繩上安鉤。用繩係三杖交立於地 經部計。三杖住由前念繩.鉤.地。令後念三杖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