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市場預測所謂市場預測是指企業在通過市場調查獲得一定資料的基礎上,針對企業的實際需要以及相關的現實環境因素,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科學方法,對企業和市場未來發展變化的趨勢做出適當的分析與判斷,為企業營銷活動等提供可靠依據的一種活動。
1.市場預測的內容市場調查的目的就是通過調查工作研究曾經出現的各種變化情況和目前市場的具體狀況,以了解和掌握在今後一定時期內市場可能發生的變化趨勢,這也是市場預測的基本內容。具體而言,市場預測主要有以下內容:
(1)市場需求變化預測。市場需求變化預測主要是指商品的購買力及其投向的預測,包括生產資料市場購買力預測和消費市場購買力預測兩方麵內容。除現實購買力以外,對市場需求變化的預測還需要研究社會潛在購買力。潛在購買力包括兩種情況:受貨幣支付能力或商品供應量的限製而未能實現的需求以及居民手中因為種種原因而持有的現金和居民銀行存款。另外,預測市場需求的變化還必須考慮人口變動、基本建設規模、生產力水平、文化水平、貨幣流通速度以及消費者行為的變化等因素。
(2)消費結構變化預測。消費結構變化預測的主要內容是預測消費品市場的產品構成以及其相應比例關係,包括消費者的消費支出在不同商品之間的分布比例、變動趨勢,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居民消費的恩格爾係數的變化。
(3)產品銷售預測。產品銷售預測是指企業本身對產品銷售前景的判斷,包括對銷售的品種、規格、價格、銷售量、銷售額以及銷售利潤等方麵變化的預測。其目的在於使產品適銷對路,滿足消費需求,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4)產品價格預測。產品價格預測是指根據企業產品的市場價格以及同類產品的市場價格對企業產品未來市場價格變化的預測。影響產品價格的主要因素有市場供求狀況、市場競爭狀況、產品價值規律以及價格規律等。
(5)產品生命周期預測。我們在前文已介紹過產品生命周期,產品生命周期預測主要是對企業產品在生命周期中所處階段,即產品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與衰退期的預測。
(6)資源預測。為了保障企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必須對企業所需要的原材料、能源等資源的供應狀況及其變化趨勢進行合理的預測,明確資源供應的數量、規格、質量、價格與渠道等,尋找降低資源成本的途徑,增強企業競爭力。除了要對物力資源的供應進行預測,企業還應該注意對企業財力與人力資源狀況進行預測。
(7)市場占有率預測。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是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的綜合表現,市場占有率的預測包括企業絕對市場占有率的預測與相對市場占有率兩方麵的預測。企業不僅應該預測本身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及其變化趨勢,還應該對同類產品、替代產品的市場占有狀況及其變化趨勢進行預測。
(8)生產技術變化預測。生產技術的變化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企業必須時刻關注內外部生產技術的發展趨勢,並不斷進行技術改革,保持與外界技術的同步發展。技術變化的預測包括企業生產技術變化的預測、國內行業技術發展變化的預測以及國際先進技術發展變化的預測等。
2.市場預測的步驟市場預測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步驟,一般而言,它有以下幾個步驟:
(1)確定預測目標。要進行市場預測首先要確定預測目標,明確目標之後,才能根據預測的目標選擇預測的方法,決定收集資料的範圍與內容,做到有的放矢。
(2)選擇預測方法。預測的方法很多,各種方法都有其優點和缺點,有各自的適用場合,因此必須在預測開始就根據預測的目標和目的、企業的人力、財力以及企業可以獲得的資料,確定預測的方法。
(3)收集市場資料。按照預測方法的不同確定所要收集的資料,這是市場預測的一個重要階段。
(4)進行預測。預測階段就是按照選定的預測方法,利用已經獲得的資料進行預測,計算預測結果。
(5)評估預測結果。預測結果得到以後,還要通過對預測數字與實際數字的差距分析比較,評估預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程度。
3.市場預測的方法市場預測有多種方法,概而言之,可分為定性預測和定量預測兩種。定性預測是市場預測中經常使用的方法。定性預測主要依靠預測人員所掌握的信息、經驗和綜合判斷能力,預測市場未來的狀況和發展趨勢。這類預測方法簡單易行,特別適用於那些難以獲取全麵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的問題,因此定性預測方法在市場預測中得到廣泛應用。定量預測是以準確、全麵、係統、及時的資料為依據,運用數學或其他分析手段,建立科學合理的數學模型,對市場發展趨勢做出數量分析。定量預測主要包括時間序列預測與因果關係預測兩大類。具體來說,市場預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專家會議法。專家會議法是指根據規定的原則選定一定數量的專家(學者、企業高級主管、推銷人員、代理商或經銷商等),按照一定的方式組織專家會議,發揮專家集體的智能結構效應,對預測對象未來的發展趨勢及狀況做出判斷的方法。專家會議的人選應按下述3個原則選取:首先,如果參加者相互認識,則從同一職位(職稱或級別)的人員中選取,領導人員不應參加,否則可能對參加者造成某種壓力。其次,如果參加者互不認識,則可從不同職位(職稱或級別)的人員中選取。這時,不論成員的職稱或級別的高低,都應同等對待。再次,參加者的專業與所論及的預測對象的問題應力求一致。運用專家會議法時,應注意專家小組規模以10-15人為宜,會議時間一般以20-60分鍾效果最佳。
(2)德爾菲法。德爾菲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美國蘭德公司發明的一種向專家進行函詢的預測法,它主要采用函詢的方式或電話、網絡的方式,反複谘詢專家們的建議,然後由策劃人做出統計,如果結果不趨向一致,就再征詢專家,直至得出比較統一的方案。運用這種預測方法時,要求專家具備策劃主題相關的專業知識,熟悉市場的情況,精通預測的業務操作。它既可以避免由於專家會議麵對麵討論帶來的缺陷,又可以避免個人一次性通信的局限。在收到專家的回信後,將他們的意見分類統計、歸納,不帶任何傾向地將結果反饋給各位專家,供他們做進一步的分析判斷,提出新的估計。如此多次往返,意見會漸趨接近,從而得到較好的預測結果。其缺點是信件往返和整理都需要時間,所以相當費時。
(3)假設成長率一定的計算法。在市場運營狀況相對穩定的一定時期,銷售預測可以采用一種量化的計算方法,這種銷售預測的公式如下:明年的銷售額=今年的銷售額×(今年的銷售額/去年的銷售額)在未來的市場營運情況變化不大的企業裏,這種預測方法很有效。若未來的市場變化不定,則應再采取其他預測方法,以相互借鑒。
三、創業模式
(一)當前大學生創業的主要模式目前大學生的創業模式主要包括以下4種:
1.個人獨資(個體經營)和合夥製開個小店麵或代理加盟創業這是一種最為常見的大學生創業模式,主要是指大學生個人或者幾個人創辦的“工作室型小企業”,或者選擇一些企業,憑借他們的品牌和產品質量開展業務。調查顯示,大學生選擇這種創業模式的比例很高,約占所有創業模式的90%以上。這種模式對創業者的要求不高,而且此創業模式的行業多集中在科技含量較低的服務業。選擇此模式的大學生創業者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首先,立足於校園以及周邊市場,為廣大的學生消費群體服務。這些創業者來源於學生,服務於學生,基於自身對學生消費需求的了解,更好地挖掘學生這個特殊的消費市場。其次,迫於生計,勤工儉學。我國高校學生約有20%為貧困學生,單靠學校的貧困補助及有限的勤工助學崗位難以解決他們所麵臨的經濟困難,不少貧困大學生通過這種創業模式獲得更多的經濟來源。再次,由於自身條件包括資金、時間、學業壓力、心理壓力等限製,這種低投入、低風險的創業模式更容易為大學生創業者所接受。這一模式與大學生經商類似,但不能將二者相提並論。這種創業模式具有以下特點:涉及行業很多,選擇自由靈活。創業者可以抓住學生消費群體特點來確定行業,在各個領域進行創業;啟動資金少,大大降低了大學生的創業風險;代理加盟創業品牌形象較好;代理加盟創業客戶信任度較高;需要較多的精力投入,創業者需要花大量的時間來經營店麵,對於在讀的大學生而言,有可能影響學業。
2.法人股份製的小型公司這是指大學生以股份形式合資從事的創業活動,多數由家長、親戚作為後盾,提供資金支持。這種創業模式也是我國高校就業的一條途徑,廣泛存在於大學裏高年級或者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創業團隊中。高年級學生意識到就業的壓力,他們大多會選擇合作創辦企業的方式解決自己的工作問題。這些創業團隊往往選擇較高科技含量的行業開展業務,更多的走的是IT、高科技的路子。例如,溫州超越公司是一家以互聯網網絡技術服務為核心的高新技術企業,其創業團隊來自超越網第一批成員。公司依托溫州師範學院,憑借當時學校的超越網(浙南最大的紅色網站),並依靠家裏和同學合資創辦,以“來源於教育,服務於教育”為理念開發了一係列學科教育網站。目前公司核心成員已經畢業進入社會,憑借自身技術,闖出了一片天地。這種創業模式的特點有:企業組織模式相對穩定;資金投入較多,風險較大,直接麵對市場的機遇和挑戰;大學生創業者在管理、人事、財務等方麵缺少經驗,對各項政策法規的了解不夠;技術人員少,思維能力有限,因而產品技術含量較低,多數還屬於低層次競爭;信息流通慢,辨別能力差,對於市場上的情況較難做出迅速反應;研發投資周期長,不利於初創型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