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三章 成功創業(3)(1 / 3)

3.社會能力是創業的核心能力社會能力是指創業過程中所需要的行為能力,與情商的內涵有許多共同之處,是創業成功的主要保證,是創業的核心能力。創業者具備的社會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6個方麵:

(1)人際交往能力。創業者不但要與消費者、本企業雇員打交道,還要與供貨商、金融和保險機構、本行業同仁打交道,更要與各種管理部門打交道,因此創業者必須具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

(2)談判能力。一個成功的企業,必然有繁忙的商務談判,談判內容可能涉及供、產、銷和售後服務等多個環節,創業者必須善於抓住談判對手的心理和實質需求,運用“雙勝原則”,即自己和對方都能在談判中取勝的技巧,使自己的企業獲利。

(3)企業形象策劃能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在公眾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是創業成功的主要條件。創業者應善於借助各種新聞媒體和各種渠道,宣傳自己的企業,提高企業的知名度。

(4)合作能力。創業者不但要與自己的合作者、雇員合作,也要與各種和企業發展有關的機構合作,還要與同行的競爭者合作。創業者要善於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對方,體諒對方,要善於與他人合作共事,和睦相處。

(5)自我約束能力。創業者要善於根據本行業的行為規範,來判斷、控製和評價自己和別人的行為;要善於根據自己的創業目標,約束和控製自己與目標相悖的行為和衝動。

(6)適應變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一個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變化多端的市場中立足並發展,企業家就必須具有適應變化、利用變化、駕馭變化的能力。在經營過程中,有賠有賺,有成有敗,企業家必須具有承受失敗和挫折的能力,具有能忍受局部、暫時的損失,而獲取全局、長期收益的戰略胸懷。以上是創業者成功創業所應具備的各種素質,當然這並不是要求創業者必須完全具備這些素質才能去創業。現實生活中要求創業者全部具備這些素質顯然也是不切實際的,但創業者本人要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自覺性和實際行動,要通過不斷學習和改造,促進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哈佛大學拉克教授講過這樣一段話:“創業對大多數人而言是一件極具誘惑的事情,同時也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事。不是人人都能成功,也並非想象中那麼困難。但任何一個夢想成功的人,倘若他知道創業需要策劃、技術及創意的觀念,那麼成功已離他不遠了。”

五、十種不適合創業的人士人各有誌,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創業。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以下10種人比較而言不太適合創業。

(1)缺少職業意識的人。職業意識是人們對所從事職業的認同感,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活力和創造力,是敬業的前提。有些工薪人員對所從事的工作缺少職業意識,滿足於機械地完成自己分內的工作,缺少進取心、主動性,這與激烈競爭的環境不相宜。

(2)優越感過強的人。自恃才高,我行我素,難以與集體融合。

(3)唯上是從,隻會說“是”的人。這種人缺乏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若創業,也隻能因循守舊,難以開展開拓性的工作,對公司發展不利。

(4)偷懶的人。這種人被稱作“工資小偷”。他們付出的勞動和工資不相符合,隻會發牢騷,閑聊天,每天晃來晃去浪費時間,不但自己不工作,還影響他人工作。

(5)片麵和傲慢的人。有的人隻注意別人的缺點,而看不到別人的優點;有的人總喜歡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總以為自己是最強者,殊不知自己在人格方麵存在很大的缺陷。

(6)僵化死板的人。這種人做事缺少靈活性,對任何事都隻憑經驗教條來處理,不肯靈活應對,習慣於將慣例當成金科玉律。

(7)感情用事的人。處理任何事情都要理智,感情用事者往往以感情代替原則,想如何幹就如何幹,不能用理智自控。

(8)“多嘴多舌”與“固執己見”的人。“多嘴多舌”的人,不管什麼事,他們都要插上幾句話。“固執己見”的人,從不傾聽別人的意見。

(9)膽小怕事,毫無主見,樹葉掉下來怕砸破腦袋的人。這種人寧可因循守舊,也不敢嚐試革新,遇事推諉,不肯負責,狹隘自私,庸碌委瑣。

(10)患得患失卻又容易自滿自足的人。這種人稍有收獲,便欣喜若狂;稍受挫折,便一蹶不振,情緒大起大落,極不平衡。當然這隻是一般的通論,性格可以逐漸改變,素質也能夠慢慢提高。創業者應該對鏡自酌,仔細考量自己所具備的創業素質,準確地自我定位,並積極地進行自我完善,之後就要進入下一個環節——積累經驗。

第三節大學生創業的準備

一、大學生創業的經驗積累

有專家指出,當前大學生創業麵臨五大障礙:一是缺乏啟動資金;二是缺乏市場經營經驗;三是心理承受能力弱;四是創新能力不強;五是所學知識與實際運用聯係不緊密。據另一項調查顯示,“經驗不足,缺乏社會關係”以50%的比例高居各種障礙之首。這是因為雖然現在的大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基礎,有一定的知識麵,然而大學生畢竟身處校園,不能很好地了解和把握市場規律和遊戲規則,同時又欠缺實際的經營管理能力和各種理財能力,在創業過程中處理各種具體事務時就難免顯得力不從心。所以,大學生要經曆一個學生時代到職業時代的轉變,完成一個學生到創業者(經理人)的角色轉換,最終取得創業的成功,突破經驗不足的瓶頸就顯得尤為關鍵。就大學生而言,積累創業經驗一般有以下兩種途徑:

1.求學期間通過學習、兼職等方式獲得創業的初步經驗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就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來說,大學期間就應為以後的創業做一些初步的準備,積累一些必要的經驗。一般來說,大學一年級時,就應主動接受職業價值觀方麵的教育,開始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和專業背景,為今後選擇創業、確定職業目標奠定基礎。大二、大三時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和實習活動,對專業的社會需求和發展前景進行深入了解,根據實踐中自我適應程度的反饋信息,反思和調整自己的職業取向,初步確定與自己能力相吻合的職業選擇。例如,要對個人的創業條件進行分析,準確定位,同時看自己是否具備當老板的氣質和心理素質,比如是否有承擔風險能力、創新能力、決策能力和領導能力。此外,在學習、工作的過程中,還應做好市場調查和分析,準確掌握市場信息,做好市場預測,理清經營思路,設計市場進入策略,對經營項目的投資、籌資、成本、收益等做出可信的測算,學會常用的財務管理知識。

2.為一家公司工作這是目前一種較受歡迎的創業經驗的積累方式。智聯招聘曾針對畢業生創業問題在網上專門做過一項調查,在回答“你認為什麼時候是最佳創業時機”時,65%的人認為應先在大公司積累經驗,30歲以後考慮創業;21%的人認為大學畢業後1-2年就要創業;9%的人認為創業風險太大,還是要慎重;4%的人沒想清楚;隻有1%的人無論如何,不考慮去創業。由此可見,大學生們的創業心態逐步趨於理性,相比在學校積累創業經驗而言,在一家公司工作更接近於實戰,不失為一個積累經驗的更好選擇。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曾說:“我不認為一定要在創業階段開辦自己的公司。為一家公司工作並學習他們如何做事,會令你受益匪淺,打好基礎對我們非常重要。”與此相類似,美國吉多電腦公司總裁肯·歐森也建議:“想當老板,先去為別人工作,學習如何成為團隊工作的一員。在這之後,你再去學習成為一個領導者,否則就不要去嚐試經營事業。三流的商學院從來不訓練人該如何成為領導,他們隻教你當老板的時候一定要果斷,即使你什麼也不懂。”大部分成功的創業者創業前都有過為別人工作的經曆,這種經曆使他們對本行業情況了然於胸,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整合資源的能力大大提高,並有可能積累到人生第一筆創業資金,這些直接構成了他們自身寶貴的職業財富。

例如3721公司創始人周鴻一創業前一直在方正公司工作,後來他這樣回憶這段經曆:“時機不成熟,就不創業,先給別人打工。把公司讓我做的事情做好,提高自己的能力,逐步就知道創業的方向了。我不讚成年輕人剛畢業就創業,我認為他們還是應該在公司裏踏踏實實幹五六年。雖然是打工,實際上是公司在給你‘繳’學費。不同平台積累的經驗,這是任何老板剝奪不走的,隻有積累這種經驗,你的創業能力才更高,才更有把握。我在方正工作時,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是打工,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在創業,因為我覺得是在積累自己的能力,積累自己的資源。”可見,為別人工作是一種比較可行的積累經驗的方式,但這裏又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應該去哪種類型的公司工作.對多數大學畢業生來說,進入一個大型企業或外資公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在這樣的企業相對來說比較正規,各方麵保障措施和製度比較健全;而就準備創業的大學生而言,進入一個小公司或許能夠得到更好的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