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很少的幾次,黑標毀掉了我們的記錄表,維妮弗裏德看著自己調皮行為的記錄,流下了淚,但她沒有生我的氣。她知道這些傷悲是她自己帶來的,她含淚微笑著說:“好了,媽媽,下周我一定會做好。”我會滿懷愛意地親吻她,給她鼓勵,然後我們一起把這被毀的記錄表消滅,第二天再畫一張新的。我倆都希望下周結束時,上麵會貼滿閃閃發亮的金星。有幾次,接連幾個星期好得不同尋常,記錄表貼滿了金星,我們把這幾張記錄表保留下來,以顯示她至少有兩周都是完美的小孩。
我不認為自己是個完美的母親,也不會將我的教養方法歸為完美行列,但這些方法在某種程度上來看,似乎的確比老方法有效果,我的許多朋友都在實踐中證實了這一點。愛和耐心能夠把家管理好,讓家綻放笑容,如果我們能將殘酷的體罰和殘忍的嘮叨摒棄,人間就會是天堂。
所有孩子都必須遵守規則,以免他們被寵壞。被寵壞的孩子就如枯萎的花蕾。他的生活沒有得到愛的雨露的滋潤,會越發艱難,他即便死去也無人惋惜。對孩子的培養除了需要母親用愛的雙手指引孩子邁上正確的路途,需要母親的堅定和愛之外,無需他物。如果這根嫩枝彎曲了,母親隻需在幼兒時期將它掰直,它就會長成讓她為之驕傲的參天大樹。
絕不對孩子說“不準”和“必須”
真正的母親必須有權有謀,知道怎樣通過提出建議,而不是嚴厲的要求讓家庭成員聽話。
在孩子的性格培養中,我所堅持的一個原則就是:絕不對孩子說“不準”。
我知道,孩子的順從不是在母親不斷喊著“不準這樣做、不準那樣做”中學會的。維妮弗裏德還是個小嬰兒時,我曾因對她大喊“不準”而時常感到愧疚。這種喊叫經常會嚇著孩子,在一段時間內她會不再做那些事,但最後,這會讓她產生更強烈的願望去做那些禁止她做的事情。
有一次我們去印第安納波利斯拜訪一位很有魅力的女士,我注意到,這位女士絕不會對孩子說“不準”。有一次,維妮弗裏德“砰砰砰”地亂彈鋼琴,弄出雜亂無章的噪聲,我大聲喊道:“切麗,親愛的,不準這樣做。”孩子聽了我的話,但她的感情由此受到了傷害,她沒有撲到我的懷裏,而是爬上一張大大的扶手椅,露出一副受難者的表情。我覺得維妮弗裏德的行為相當好笑,但布朗夫人卻說:“你不覺得如果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別的地方會更好嗎?”幾分鍾後,維妮弗裏德忘了自己受傷的感情,因為沒有別的事情做,她又把充沛的精力拿去擊打小手鼓。我正準備幹涉,布朗夫人喊道:“哦,切麗,請跑去旁邊那個房間看看,看你能不能在我的梳妝台上那個褐色小包裏找到些什麼。”孩子急忙按照吩咐跑過去,回來時開心地尖叫著,她找到一個小小的陶瓷娃娃。然後布朗夫人告訴她說,如果她能保持安靜,給它做一些漂亮的衣服,那這個娃娃就歸她所有。她給了維妮弗裏德一些布片和緞帶,於是,那天下午剩下的時間裏,維妮弗裏德都在裁剪帶袖籠的衣服,並給小娃娃穿上,還在腰上係了一條漂亮的腰帶。
從那之後,我努力不再對維妮弗裏德說“不準”,雖然有時我也為轉移她的注意力而感到吃力。
我堅持的另外一個原則就是:絕不對孩子說“必須”。
“必須”這個詞,不管對大人還是對小孩,都會引起衝突。沒人喜歡這個詞。假如母親不喜歡別人叫她必須做這樣、必須做那樣,那麼,她又怎能期望天生熱愛自由的孩子,在被告知他必須做某事時,必須滿懷欣喜地去完成被布置的任務呢?
我認識一些母親,她們習慣這樣對孩子說:“威利,你必須在中午之前把所有算數題做完,否則你就要挨打。”“湯米,在6點鍾之前你必須把這些木柴劈出來,否則看你爸爸怎麼懲罰你。”“奈麗,你必須把這些餐巾布的邊鎖好,否則這個星期你都不能跟瑪麗一起玩。”自然,這些本來是孩子應做的事情,但在監督者的皮鞭下卻變成了任務,孩子們覺得自己就像奴隸一樣,他們會憎恨工作,渴望快快長大成為自己的主人。
真正的母親必須有權有謀,知道怎樣通過提出建議,而不是嚴厲的要求讓家庭成員聽話。
我在說服維妮弗裏德學習或完成某些特定任務時很少遇到困難,因為我總是向興趣仙女尋求幫助。有幾次,維妮弗裏德心生反叛,拒絕去做我認為她應該做的事。我沒有責罵她,但讓她獨自待著,對自己的叛逆作出反省。通常隻需幾分鍾孩子就有了悔改之意,她會麵帶微笑,跑來找我,準備去做我叫她做的事。
當我們告訴孩子,他必須掌握某些知識,這種強迫孩子學習的方法不會起到作用。這就好比把一匹並不想喝水的馬兒拉到水邊,你也不能讓他張嘴喝水一樣。
對孩子更要講誠信
作為負責任的父母,從小事上就一定要和孩子講誠信,不能隨便找借口爽約。
自古以來,誠信都受到人們的無比重視,一個人想要有所成就,誠信是必不可少的品質之一。
但很多時候父母都覺得,孩子年齡小,什麼都不懂,好哄騙,於是經常對孩子說話不算數,殊不知,這種不講誠信的行為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非常嚴重的負麵影響。
我經常聽到母親對孩子講不準這樣做、不準那樣做,而後,母親又把自己的所有要求忘得一幹二淨,允許孩子做之前不準他做的事。我聽到孩子取笑母親健忘,嘲笑她賞罰不分,自然,孩子也對母親的承諾失去信心。
不久前,我聽到一位母親向她的小兒子承諾,如果他學會了維妮弗裏德的一首童謠,她就給他5分錢。於是,小夥子離開了玩伴,整個上午都在認真地學習《數字巨人》這首童謠。然後他做足了背誦這首童謠的準備,來找他的母親。那時她正忙著,氣惱地對他說:“走開點,我現在沒空聽你說。”“那你答應給我的5分錢呢?”小家夥追問道。“我現在沒有。叫你走開,你沒聽到嗎?你沒看到我在忙嗎?”可憐的小夥子耷拉著腦袋,沮喪地走開了。
不用說,如果他母親再叫他學習別的東西並承諾給他硬幣,他也不會努力學習了,他不再相信她的承諾。
有的父母明明答應帶孩子去博物館、去書店,到時候卻又尋找種種借口不兌現,給孩子留下“父母說話總是不算數”的壞印象。次數多了,孩子就會認為說話不算數也沒什麼。於是,誠信這種優秀的品質離他越來越遠。
作為負責任的父母,從小事上就一定要和孩子講誠信,不能隨便找借口爽約。
有一次,我和維妮弗裏德約好去樹林裏觀察蜘蛛,可是,那天突然下起雨來,不巧,我的關節炎又犯了。我正猶豫著還要不要帶維妮弗裏德出去,正在這時,她問我可不可以出發了。最終我還是帶她出去了。那一天,我們打著傘,在樹林裏觀察到了很多平時見不到的現象。維妮弗裏德興致勃勃地對我說,回去一定要把蜘蛛如何躲雨,如何在雨一停就迅速出來結網的情景寫成童話故事。
我很慶幸自己那天克服了病痛,冒著雨帶女兒在樹林中觀察蜘蛛,這讓我們有幸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另一麵。如果我找借口說不去,我們不僅失去了一次和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還會給孩子留下約定好的事情可以隨便找借口變更的壞印象。
父母更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幼年時期養成的習慣會伴隨一個人一生。
通常,人們對所遇之人進行判斷,首先通過他的外貌和著裝,其次通過他的語言和行為表現,尤其是餐桌上的言談舉止。許多大學畢業生的表現告訴我們他來自一個缺乏教養的家庭,他還在使用嬰兒期學會的表達方式,他不知道如何使用刀叉。可見,幼年時期養成的習慣會伴隨一個人一生。而這些不良或者不恰當的行為舉止,大多是因為在孩子年幼時,他們的父母不修邊幅,沒有注意自己在孩子麵前的形象所致。
有的母親對收拾犄角旮旯甚為癡迷,就像全能的荷蘭主婦一樣花大量時間不停地擦擦洗洗,卻忽略了對自己整潔,也未能把孩子打扮得幹淨漂亮。還有的母親非常辛勞地為孩子做漂亮的衣服,卻忽略了自己的衣著打扮,保持著邋遢的壞習慣。當她與孩子一同上街時,其他孩子看到這樣的母親就會忍不住嘲笑起來。敏感的孩子聽到他們的父母被取笑,會因羞愧而臉紅。
我認識一位母親,她把女兒送到昂貴的寄宿學校念書,她自己省吃儉用,過得很辛苦,然而,小女孩卻不愛她的母親。孩子坦率地承認,當母親來看她時,她感到非常痛苦,因為孩子們叫她母親“邋遢鬼”,她說她從4歲就開始為她母親感到羞愧,有的男孩會嘲笑這位母親所戴的過時的帽子。她說:“母親總是挽一個醜陋的發髻,鞋跟也磨掉了,扣子也不全。她的衣服完全不合身,她的襯衣和裙子總要差一截。父親也為她感到羞愧,不願有人看到他倆一同出現在街上,終於有一天,他離家出走了,我們再也沒了他的消息。我想,如果她少做些飯,把頭發卷一下,花點時間收拾一下自己的著裝,他還是會繼續愛她的。”
雖然許多人都認為這個女孩無情,但她確實值得同情,盡管這位母親在盡力教育她的孩子,但我並不認為她是一位合格的母親。
許多女孩在結婚之前都有著美麗的外貌,但結婚之後卻變成了毫無吸引力的邋遢女人,正如莎士比亞所說:“邋遢女人就是對視線的糟蹋。”如果一個母親讓丈夫和孩子因自己而感到羞愧,她就失去了一位母親本應擁有的最美好的東西——她深愛之人的快樂陪伴。
無可否認,服裝扮演了重要的社會角色,粗心的母親不僅讓孩子們為她感到羞愧,而且有時候她的邋遢習慣也給孩子樹立了一個一生揮之不去的不良榜樣。整潔的著裝不僅為穿戴者的外貌加分,而且也給了他自尊的感覺。我在動物身上都能發現這一點。有一次我們在一個國家保護區旅行,這裏的湯姆大叔(指某位美國人)很吝嗇,不願讓拉貨車的馬來拉重活,所以我們不得不讓我們家的馬兒佩德羅來拉貨車。佩德羅在拉四輪馬車時,像位驕傲的紳士一樣將頭高高抬起,但當它拉貨車時,它卻羞愧似地耷拉著腦袋。
教會孩子整潔
真正有智慧的母親會幫孩子養成整潔的習慣,然後通過有趣的學習和運動激發孩子立下遠大的誌向。
應該教會所有小嬰兒尊重自己,把小手、小鼻子和小嘴巴收拾得幹幹淨淨。他們必須知道,文明社會不允許“小豬”出現。沒有哪位女士、哪位紳士會愛撫手指肮髒、頭發淩亂的小孩,而鼻涕橫流的小孩更是無人喜歡。
在孩子還非常小的時候,就應該教他講究個人衛生、教他學會使用手絹、牙刷和指甲刷等,這不僅是為健康著想,而且也在培養他正確的自我尊重。
不過,絕對不要令孩子過分看重自己的衣著和外貌。一切都應適可而止,沒有什麼絕對的好。通常,孩子對著裝的虛榮都是從母親那裏學來的。曾經有人開玩笑說:“男孩子小的時候,他父親會問他‘你將來想要做什麼?’,但女孩子小的時候,她母親會問她‘你想穿什麼?’”
有的女子對美貌有著狂熱的愛,而這種愛讓她們在著裝上顯得過於鋪張浪費。有的人喜歡服裝的原因僅僅是為了讓自己顯得更漂亮,她們不計代價,就是要讓其他姐妹相形見絀。所有人都需要做點什麼來充實自我,而懶惰的女人通常就會陷入這種“服裝競賽”之中。她們的女兒也會步其後塵。我經常聽到10歲大的學生談論她們新做的衣服和時尚潮流,我覺得這甚是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