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Chapter 12

搖籃期就要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

父母的品行決定孩子一生

沒有任何一所學校能夠培養嬰兒的性格,孩子未來最重要的基礎取決於母親。如果她不能承擔這一責任,那她並未真正忠於自己的為母之道。

教育不僅僅是傳授課本知識,也包括性格培養。

許多母親意識到自己有必要為孩子規劃職業,知道如果想讓孩子成為一位偉大的音樂家或藝術家,就必須從孩童時期就對他進行訓練。但她們往往忘了自己在塑造孩子性格方麵的重要性。要知道,孩子對真理、無私、公正、勇氣、同情和樂觀等的熱愛必須像對音樂、藝術等的熱愛一樣,從小就植根於心靈之中。

沒有任何一所學校能夠培養嬰兒的性格,孩子未來最重要的基礎取決於母親。如果她不能承擔這一責任,那她並未真正忠於自己的為母之道。

母親將道德修養的種子撒播在孩子心靈之中,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會言之過早。正如莫頓·普林頓博士所說:“道德教育應從搖籃時期就開始,因為世界真正需要的,不是超群的智力,而是優良的品質。”

給予孩子道德力量與給予他體力、智力同等重要。每個人都是三神合一的象征。如果我們隻發展體力,我們隻不過會成為力量強大的動物。如果我們隻發展智力,我們就很可能會成為身體羸弱的搗蛋鬼。如果我們隻發展精神,我們就沒有力氣繼續持久地在塵世中生存。因此這三方麵都應得到發展,才能讓我們在世上快樂地生活下去。

每個母親都有給孩子敏感的心靈提出建議的能力,但這種能力用得恰當則有益,用得不當則有害。如果我們想將孩子培養成謙恭的人或者具有騎士精神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了不起的人物,我們就必須給他們樹立一個好榜樣。偉大的父親、德國學者卡爾·威特曾說,他和他妻子在兒子麵前,總是表現得謙恭有禮,即使他還在搖籃裏時也是如此。他們永遠都是小卡爾最愛的夥伴。

有的母親奮力追逐時尚,由此讓丈夫深陷債務當中。當溫暖的陽光召喚所有小朋友“快來,讓我給你力量”時,她卻把這美好的下午荒廢在了室內的人造光中,除了愚蠢的社會八卦再無資可談。這樣的母親所生的女兒很可能擁有跟她一樣的特征。

如果父親酗酒或嗜煙、喜歡打撲克、常在酒吧流連,那麼,如果他的兒子步其後塵,他也無需感到驚訝。一個3歲的小男孩騎著一把小掃帚在草地上歡呼跳躍,我卻聽見他大聲咒罵。他狂暴地抽打著他的“小木馬”,大聲喊道:“你這該死的!我要好好教訓你一頓。你這該死的畜生。”我問他為什麼用這種可怕的方式跟他的“駿馬”說話,他驕傲地回答道:“那是跟真正的活馬說話的方式,我爸爸騎馬時就這麼說。”

人類對周圍的事物總是有著強大的影響力。正如劇作家梅特林克所說:“你好到什麼程度,你就會發現,你周圍的人也都一樣地好。”

想象一下,母親對孩子的影響究竟是多麼巨大。孩子的心靈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獲;播下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下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獲;播下品德的種子,就會獲得命運的收獲。除此之外,母親要努力以正確的方式培養孩子,給他樹立好榜樣。偉大的母愛不僅能決定孩子的命運,而且也讓母親自己成為更優秀的女性。可以說,沒有哪位優秀的偉人沒有一位偉大而又優秀的母親。

對孩子最重要的訓練應該與工作有關——這是快樂的秘密。懶惰是萬惡之源。即使是小嬰兒,如果他充沛的精力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未能進入工作軌道,他也會變得急躁,也會搞破壞。古語說得好:“撒旦會引誘遊手好閑之人胡作非為。”

柏拉圖曾說:“人非天生邪惡。”一個人之所以會變得邪惡,是因為對身體使用不當、或糟糕的教育、或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的厄運等引起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僅僅在於遺傳和環境,而在於他們究竟給孩子樹立了一個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優秀榜樣,還是他們也僅僅是在混日子。

那些很早就接受訓練,忙著鍛煉自己的肌肉,在知識的源泉中大量吸收營養,擁有對同胞的愛和同情這樣崇高思想的孩子,總會幸福快樂。

引導孩子學會自製

沒有得到控製的怒氣就如逸出的大量蒸汽,一旦得到控製,就會大有幫助。

切斯特菲爾德勳爵主張說品德教育應該占到幼兒教育的一半。如果說所謂的品德並不隻是通常所說的彬彬有禮、態度從容,而且還包括坦率、誠實、堅持不懈、勤懇和自我尊重等,那麼,我可以說這種品德教育已完成了教育任務的四分之三。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首先應該教會孩子的是克己自製。征服了世界的亞曆山大大帝因不能控製自己而死。一個人如果沒有控製自己的能力,他將永遠無法獲得更大的滿足。

瑪麗·V.格瑞斯夫人說:“要將培養孩子的克己自製能力作為‘樹枝修整’的第一課。即便孩子再小,也應該立即開始這一引導。請時刻記住,你這樣做,是在為孩子將來更加富有和充實的生活奠定基礎,因為‘幸福不在於占有,而是被人擁有’。”

母親不應因孩子發脾氣而感到氣餒。這正說明孩子的精力過於充沛,需要好好利用。沒有得到控製的怒氣就如逸出的大量蒸汽,一旦得到控製,就會大有幫助。

嬌寵溺壞的孩子就如自然的不可控力,所到之處必引起浩劫。他讓別人感到痛苦,也把自己弄得不開心,僅僅是因為他的父母沒有告訴他該如何規範自己的意誌,該如何克己自製。

但是,如果孩子在嬰兒期就有人教他順從和自我控製,並給他愛的指引,那麼,他一定會給父母、朋友和自己帶來歡樂和欣慰。被寵壞的孩子的母親通常都非常懶惰。一個嬌生慣養的孩子,沒人教他自我約束,很容易受到暴躁脾氣的支配,很難獲得心理平衡。而這一點可以通過建議的方式灌輸給小寶貝。

如果他的手指受傷了,母親不應繼續談論這種疼痛。她應該用思想暗示的方式試著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忘掉自己的遭遇,激勵他像印第安人或騎士時代的高貴騎士那樣勇敢,學著勇敢地承受必須承受的事情,讓自己超越那個嗚咽著尋求同情的“愛哭的小孩”。

但是學會忍受自己的痛苦絕不是讓他不去同情那些正在受苦受難的人。一個沒有同情心的孩子總是很粗魯,有時候會對自己的同伴很不友善。而一位真正勇敢、善良的小夥子會向所有困難中的人們伸出援助之手。善良勇敢是良好品德的外在表現,而行為粗野的人正是受到了神經組織錯亂、無知或邪惡思想的折磨。

人可以長大之後再學算術和地理等知識,但如果沒有良好的品德,任何一個孩子都會在人生的競賽中受到極大的阻礙。世界極其需要品德優良的年輕人,過去如此,將來亦如此。

知識令女兒自信而謙遜

父母在讓孩子擁有更多知識的時候,同樣也應時刻培養孩子謙遜的品質。

年長者的自負如果演變成自我崇拜,是一件可憎的事。但一個孩子的自我如果不夠強大,就絕不會成長為一個傑出的人,這是因為雄心必須建立在自信的基礎之上。

目前,我還不知道有哪個10歲大的女孩像維妮弗裏德一樣,完全沒有自負、傲慢這種幼稚的情緒。她似乎知道,在廣闊的知識領域中她所知甚少,但作為一個孩子,她又相信,她母親能做到的,她也能做到。我用讚美和鼓勵,培養她的自信。這種自信對人類完成自我提升和發展很有必要。人類的價值不僅在於擁有知識,還包括使用這些知識時的自信。

對所有行動來說,第一次付諸實施都需要強大的自信。小東西們從我們這裏尋求讚美和鼓勵,如果他未能得到這樣的幫助,則會失去雄心壯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