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妮弗裏德和我一起發明了一個叫作“建設”的遊戲,我們通過這個遊戲掌握了拉丁語詞彙及其結構知識。我向那些希望拓展單詞量的母親強烈推薦這個遊戲,它適用於所有現代語言,而且非常有趣。

下麵我就介紹一下這個遊戲,讓你明白“建設”這個遊戲到底有多好玩,它的指導意義在何處。

我們將印有各種形容詞、動詞和名詞等的紙條放進一個盒子裏(第一次玩這個遊戲的話,我通常建議隻寫孩子知道的那些最簡單的單詞)。另外一個盒子裏裝著印有各種短句、短語或成語的紙條。維妮弗裏德先從第一個盒子裏抽出五張紙條來,發現是“puelle” “bona”“pupam”“habet”“est”等幾個單詞。她看著這些單詞,笑得非常開心,因為她的運氣一般都特別好,她馬上就造了個句子:“Puella bona pupam habet.”(小女孩有漂亮的洋娃娃。)因為用不到“est”這個動詞,她必須得將它放進一個罐子裏。輪到我抽了,但我就沒那麼幸運。我的卡片上寫著“belam”“et”“rosam”“sed”,但我不能用這些詞語造句,因為裏麵沒有動詞,而罐子裏的“est”也不能結合“rosa”這個詞的賓格形式使用。因此,我必須把所有單詞都放進罐子裏,而維妮弗裏德獲得另外一次抽簽建造城堡的機會。這次她更加幸運,抽到了“filia”“parva”“bela”“poetae”“magnae”這五個更好的詞。這對她來說就更容易了。現在,她可以將句子拓長一些,加入“belam”和“et”“albam”“rosam”這幾個詞。現在,句子就變成了這樣:Puella bona belam pupam et albam rosam habet.(這個好女孩有一個漂亮的洋娃娃和一朵白玫瑰。)

她還能再造一個新的句子,句子如下:“Filia magnae poetae est parva sed beta.”(這位偉大詩人的女兒嬌小可愛。)

第二個盒子裏的紙條算是一種獎勵。現在她創造了兩個句子,獲得了一次從第二個盒子裏抽出成語、句子或短語的機會。裏麵的短語等可能與她造的句子很協調,能合作組成一個小故事。這樣一來,她就贏了。有時候我們也看誰造的句子最多或最長,誰就贏。

通過用語法玩這些激動人心的遊戲,可以培養孩子使用這種語言進行快速的思考、反應和說話的能力。

讓女兒在教學中學習

孩子應該知道如何使用英語,而不是引用語法。

每個星期,維妮弗裏德和我都會給斯托納家族的洋娃娃們表演一出原創法語劇。這些洋娃娃們給我們的學習帶來了極大的幫助,也給維妮弗裏德提供了學習如何授課的機會,她發現給它們灌輸她得到的所有知識是一種巨大的享受。

此刻,她正在用記憶遊戲的方法教一位小朋友學習法語單詞。維妮弗裏德開始說:“Une mechanic fille.”(一個呆呆的小女孩。)那孩子重複這個短語。維妮弗裏德又接著說:“Deux bons gargons et une mechante fille.”(兩個帥氣的男孩和一個呆呆的女孩。)那孩子就又必須重複維妮弗裏德所說的話。接下來,她繼續造更長的短語,隻要這個學生能夠重複維妮弗裏德所說的一切,遊戲就會繼續下去。但如果這位小學生忘了短語從句中的任何一部分,他就會挨板子(當然,是象征性的),而遊戲就必須結束,然後重新開始。

維妮弗裏德這位小老師最喜歡的教學指導書是格博①的第一部作品《神話傳說》,而她最喜歡讀的書是賽居爾夫人②寫的。《索菲的痛苦》(又譯為《搗蛋鬼索菲》)可能是賽居爾夫人係列作品中最簡單的一部,我推薦可以先給孩子讀這一本。

通常,維妮弗裏德都會讓她的學生反複閱讀《三隻小熊》這個故事。這個童話真的非常有趣,她會使用其中的某些表達來描述別的事物。幾堂課下來,她的學生就能用法語轉述這個故事了。她指著房間裏的物品告訴學生們它的法語名稱,反複重複之後,她會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這位年輕的老師還創作了一些簡單的童謠,她的學生不需要學習令人討厭的語法,就能記住固定的詞彙構成。為了讓學生們牢牢地記住“pou”“genou”“hibou” “joujou”“cailou”“bijou”“chou”這些單詞後麵加一個“x”,就變成了複數,她寫了下麵一段童謠:

Une fois un petit barbare pou,

從前,一隻凶殘的小虱子,

"Echapped" un gros, vert chou,

從一棵大大的綠色卷心菜裏跑出來,

A donne grand mal au genou Du tres sage et vieux hibou,

狠狠咬了一隻聰明年邁的貓頭鷹的膝蓋,

Qui vite jeta son joujou,

老貓頭鷹立即扔出它的寶貝,

Un petit, mais dur caillou,

那是一顆小但很硬的石子,

Qui etait son cher bijou.

這曾是它貴重的珠寶。

A la tete du mediant pou.

正好扔在了小虱子的腦袋上。

不久前,一位六年級的小女孩驕傲地告訴我她在語法測試中得了98分,這是班上的最高成績。我認識她父親,在向她表示祝賀後我問她:“你爸爸怎麼說?”她回答說:“哦,什麼也沒說。對我的學校成績,他從來都是什麼都不說。”她的英文原話是“Oh, nuthin'.he don't never say nuthin' about my school grades.”我注意到,她依舊用了“nothing”這個詞來表示第二個“什麼也沒說”。於是,原話就變成了:對我的學校成績,他絕不會什麼都不說。①我又問她她們老師是否教過她如何使用“nothing”這個詞。她回答:“沒有,他什麼也沒教。我不知道。”而在這裏,本應用“he doesn't”,但她卻用了“he don't”。

出於好奇,我請這位“語法之星”為我剖析一些複雜的句子。她得分析都很正確,隻是在講解過程中的表述不正確而已。

這個孩子能告訴我美國所有大城市的位置,但她卻從未參觀過匹茲堡的老磚房,對其曆史也一無所知。她能告訴我英國的國王是誰,但卻不知道我們所居城市的市長的名字。她從書上了解了憲民政府的一些知識,但對實用政法卻一無所知。

我不知道這樣的信息有何意義,對它的擁有者來說,一點使用價值也沒有。孩子應該知道如何使用英語,而不是引用語法。在了解國外信息之前,她應該了解本地曆史。我們希望所有孩子將來都能為自己的國家投上一票,並且成為優秀的公民。因此,我們應該教他們如何投票,讓他們知道一個城鎮或國家得到了怎樣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