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祖陳迪一代忠烈(1 / 3)

1、高祖陳迪一代忠烈

陳其學的高祖明建文朝禮部尚書陳迪(一品大員,當時皇帝朱允炆把六部尚書全部提為一品)是一個鐵骨錚錚、信仰彌堅、忠義節烈,拋卻全家性命堅守人格壁壘的人。在整個明朝以致今日都受到人們褒獎。2011年,安徽省宣城市委曾為其撰寫出版了人物傳記《一代忠烈陳迪》(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由安徽省委常委宣城市委書記高登榜撰寫序言)。

關於陳迪,《明史》中這樣寫道:

“陳迪,字允道,宣城人。祖宥賢,明初,從征有功,世撫州守禦百戶,因家焉。迪倜儻有誌操。辟府學訓導,為郡草賀萬壽表。太祖異之。久之,以通經薦,曆官侍講。初為山東左參政,多惠政。丁內艱,起複,出雲南右布政使。普定、曲靖、烏蒙諸蠻煽亂,迪率士兵擊破之,賜金幣。

建文初,征為禮部尚書(一品)。時更修製度,沿革損益,迪請清刑獄,招流民,凡二十餘事,帝皆從之。尋加太子少保。李景隆敗於燕,迪陳大計。命督運軍儲。巳,聞變,趨赴京師。

燕王即帝位,召迪責問,抗聲不屈。命與子鳳山、丹山等六人剮於市。既死,人於衣帶中得詩及五噫歌,辭意悲烈。蒼頭侯來保拾其遺骸歸葬。妻管氏縊死。幼子珠生五月,乳母潛置溝中得免。八歲,為怨家所訐。成祖宥其死,戍撫寧,尋徙登州,為蓬萊人。洪熙初,赦還鄉,給田產。成化中,寧國知府塗觀建祠祀迪。弘治間,裔孫鼎舉進士,仕至應天府尹,剛鯁有聲”。(《明史》卷141?列傳第29)

這段記載很短,雖然基本上概括了陳迪的一生,卻極不完整。明成祖(永樂大帝)登基後,將建文帝時期的所有檔案都加以銷毀,民間也不許流傳建文朝任何文字資料,所以陳迪給我們留下的史料非常少。範文瀾先生、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記載陳迪所在的建文朝時期的資料就更少。被學界公認的明清史研究的奠基人孟森先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寫了一本《明史講義》。他旁證博引,采用了許多非官方的民間史料來記述建文朝發生的一些事,使我們稍微多了些對“明朝那些事兒”的了解。《劍橋中國明代史》上記載建文朝的部分,基本采用了孟森先生的研究成果。

陳迪,字允道,安徽宣城人,出生於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世居宣城縣麻姑山西村,故又自號西村(此村現在安徽宣城市近郊,省戒毒勞改農場附近,稱“路西村”)。

宋滅元興,陳迪的曾祖陳巨卿在元朝的江州路(今九江)任職。陳迪自出生到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中舉人,基本上是在宣城度過的。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陳迪娶宣城縣計家橋的計氏為妻。結婚還不到一個月,就趕上了一場戰事。江南勢力最大的紅巾軍首領陳友諒從武昌出發,攻打太平路(現當塗)的朱元璋。五月底,朱元璋打敗了陳友諒。這時候,陳迪的祖父陳宥賢、父親陳仲康參加了朱元璋部下徐達的隊伍,他們跟隨徐達進攻鎮江,後來又轉戰龍興(今南昌),江州(今九江),追隨徐達等名將攻占了江西臨江(即撫州府)。在朱元璋平定江南稱王稱帝以後,陳迪的祖父因從征有功,被封為世襲百戶職,並世代留守撫州(為江西撫州守禦百戶)。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二月,朱元璋東征西討,苦戰16年,先後滅了漢王陳友諒、吳王張士誠,擁有了江南半壁江山。在文臣武將們的擁戴下,於應天府(今南京)稱帝。第二年定國號為明,建年號洪武,改元至正二十八年為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史稱明太祖高皇帝。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六月,大明王朝急需大批的管理人才,於是恢複了元代以來終止的高考製度,開科取士。一直在宣城讀書的陳迪也前往南京貢院應試,中了舉人。不久被任命為寧國府府學訓導。訓導是一個學官名,地位略次於教諭,協助同級學官管理教育所屬生員,相當於現在的學校校長或副校長。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大明王朝迎來兩件盛事:一是建國十周年,二是高皇帝朱元璋50大壽。全國各地紛紛進呈《賀萬壽表》,用盡天下最美好的語言來吹捧朱皇帝的豐功偉績。寧國府當然也不例外。知府選中了學問好文字水平高的陳迪擔任撰寫賀表的任務。陳迪果然不負重望,揚揚灑灑,一揮而就,完成了寧國府的賀表。這份賀表呈送到朝廷後,立刻讓陳迪嶄露頭角。當朱元璋讀到陳迪寫的這份賀表時,立即為文章詞藻的華麗、文字書寫的精美、行文布局的規範所吸引,明史上稱“太祖異之”。他一看是寧國府的,格外引起注意。因為對寧國府朱元璋是非常有感情的。打江山的時侯他在宣城一帶戰鬥了多年,他的長公主就出生在宣城,取名寧國公主(那時候宣城歸寧國管)。於是,朱元璋命吏部與寧國府聯係,讓他們以陳迪精通經史為由,向上一級部門推薦重用此人。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陳迪從一個府的府學訓導,直接提拔為翰林院編修(正五品),相當於連升三級,破格錄用。陳迪擔任翰林院編修的主要任務是參與元史的編修,這一幹就是七年。

朱元璋在明朝建立的同一天,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正式將他的長子朱標立為太子,即皇位的接班人。天下一統,亟需大量文臣來治理國家。他苦於自己從小沒有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所以對太子朱標的教育特別重視。他為太子設立了東宮,派了當時最著名的學者、大儒宋濂教導太子朱標的學業。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大明王朝發生了令人觸目驚心的左丞相胡惟庸因擅權被誅一案。太子的老師宋濂雖已致仕在家,但因受其子株連也難免於死,多虧馬皇後和太子朱標從中周旋鼎立相救,才沒有被處死,但是,他仍然死於謫戍四川的途中。宋濂死後,朱元璋急於找一位既合自己心意,又能勝任太子老師的人,卻一直沒有找到可選之人。忽然有一天,朱元璋想到了陳迪。他知道陳迪少年時即倜儻有誌操,又精通經史,才智過人。陳迪年長太子13歲,無論人品、素質、年齡、才智,皆堪當此重任。遂於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二月,晉升陳迪為翰林院侍講(正四品),入東宮任太子師。自此,陳迪一麵輔佐太子預修大典(即《太祖實錄》),一麵為太子講授四書五經,闡釋安邦之本、治國之道。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八月,太子朱標被派往陝西視察:一是訪查秦王朱樉有無謀逆不軌之事;二是考察開封、洛陽、長安三個舊都,看看哪個地方更適合做大明朝的京城。太子朱標選陳迪伴隨其巡撫陝西。

到了長安以後,陳迪陪著太子朱標,一麵認真勘察古都西安能否作為本朝建都的新址,一麵明查暗訪秦王朱樉的所作所為,對秦王的考查也有了結果。太子朱標明知朱樉罪證確鑿,但出於身為同胞三兄弟中的長兄。實在不忍二弟為此受到傷害,經過與陳迪私下商議後,朱標狠狠地斥責了弟弟的行徑,回京後並沒有據實上報。十一月底,他們回到南京,呈上了出自陳迪之手的陝西地圖和一份關於西安可以作為都城考慮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