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質是愛的相互存在”,這個道理用語言解釋顯得過於蒼白。隻有當為人父母者把教育的重心從言教轉到身教方麵時,孩子才能學會“善待”與“樂於助人”。一個博愛的孩子會變得心態陽光,同樣也會在幫助他人的同時感受到自信和快樂。
信念。我們要讓孩子對未來持有信念,就是要幫助他樹立起積極的價值觀。在生命的旅途中,一個人要關心的事情太多太多,生活也給我們提供了許多評判事物善惡是非的機會。作為媽媽,我們不是用說教,而是用行動給予孩子信念的榜樣,所以我有一條原則,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永遠不在孩子麵前表現出沮喪。
生活中,我會用許多鮮活的例子向孩子灌輸信念的力量,哪怕是公園裏一條小小蚯蚓努力爬行越過樹枝的景象都會令我們觀察很長時間。夏楠5歲的時候經曆了一次生命教育,他目睹了自己熟悉的姥姥從生病走向生命盡頭的一段曆程。我的母親是一個堅強的人,她留給我的最後印象是麵對死亡的坦然。母親去世那天,我從醫院回來後放聲痛哭,然後我擦幹眼淚,跑裏跑外把所有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條。我用行動告訴兒子,無論麵對什麼樣的痛苦,隻要活著,生活就必須繼續。沒有什麼悲痛能壓倒人們對生活的渴望,這就是一種信念。
信念,是迎戰生活磨難的最好武器,給孩子灌輸信念的最好辦法是媽媽經常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還記得夏楠參加高考那年,他的狀況比起同班同學有相當一段距離,我隻能通過一些在潛意識中能夠理解、接受的語言或行為調動他的學習潛能。我告訴他高考僅僅是孩子成長中無數次考試中的一次較為莊重的考試而已,並不足以決定人生的最後去向,所以沒必要過於糾結。何況,對於你這個本來不想上大學的人來說,高考隻是成長中的一次體驗和一次知識測驗,不要為了結果過於緊張,以你平時的知識累積坦蕩蕩去答題就一定能有所收獲。你相信自己能行就一定能行。積極的心理暗示使夏楠再度樹立起迎戰高考的信念,而信念的力量在於它能使陷於情緒低穀的孩子重新揚起勇氣的風帆。這一年,當他順利考上大學的時候,也學到了如何通過貫徹信念而戰勝自己的心理懦弱。
拒絕。拒絕是一個帶有強烈否定意義的詞彙,在我父母的教育詞典裏從來不曾收錄過這樣一個動詞。但是物欲橫流、世態紛雜的現實社會讓我們無法一味遵循父輩的教育經驗,所以正當地拒絕就當仁不讓地成為現代媽媽必須給予孩子的一種品格。
當孩子受到無端欺負的時候,當孩子受到不公平對待的時候,當孩子受到心理或者身體上的傷害的時候,當孩子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去做謀財工具的時候,他們需要學會拒絕,也隻有拒絕才能將他們受到的心靈傷害降到最低。
拒絕需要知識,因此媽媽向年少的孩子灌輸必要的生理與社會知識非常重要。拒絕需要自尊,拒絕需要自信,拒絕需要誠實,拒絕需要勇氣,拒絕需要毅力,也同樣需要責任感和信念。當孩子通過媽媽的影響學會正當拒絕的時候,他會更加安全,更加主動,更加善於思考與判斷,這所有的一切對於他以後成為一個正直、勤勉、成功的社會人將是不可或缺的一課。所有的成功中都夾雜著拒絕,教會孩子懂得人生需要拒絕,這既是一門處世技巧,更是一種生活品格。
每一位媽媽都是一個社會人,她的生活態度和教養方式無疑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巨大影響。
如果說一個人就是一本書,媽媽應該是孩子出生後接觸得最早、翻閱次數最多並且閱讀時間最為久遠的那一本。好媽媽展示給孩子的是一本有教益的書,博大的母愛躍動在每一頁的字裏行間。
透過這本書,讓我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到必然應該學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