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楠準備高考那年出了點小狀況,因為之前休學他的某些科目成績一直不佳。這時候我正好在寫一本書,就提出母子競賽“寫作業”的建議。我每天把家務做得妥妥帖帖,還堅持最少寫上三千字,有時為了核實一點資料翻箱倒櫃搞得很晚。“我們都是普通人,隻要稍稍努力一點就會做得更好一點。”這是我常常說的一句話,既是自勉也是告誡兒子。我工作的狀態被夏楠看在眼裏,所以當他報名參加高考後再沒有畏縮,每天自己把遊戲、英語和各科目的時間安排得有條有理。半年過去,夏楠結束高考最後一門課程那天我的作品全部殺青,兩個多月後他成為一名大學生,我的作品《解讀北京的符號》也出版麵世。我在這本書的扉頁上寫道:“謹以此書獻給我的兒子和2006年參加高考的莘莘學子”,以此紀念我們共同度過的那個最不平凡的年份。
責任。責任感是態度和本領的結合,一個人的責任感是他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內在因素。責任感要從小培養,教導孩子懂得責任的最好方法是交給他們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親自動手去做,哪怕做得不好也要堅持有始有終。當孩子完成任務的時候,媽媽有必要講清楚為什麼需要他這樣做,對於這件事情他的責任是什麼。
孩子隻有經過曆練才能逐漸養成責任感,因此在進行這方麵教育的時候媽媽一定不能心軟,規定的事情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盡管他一開始可能會做得很糟,但是我們必須相信孩子的學習能力,在家長的幫助下他會很快從生疏到熟練,而且漸漸於習慣中負起自己的那份責任。
孩子的責任感要經過家長的幫助與引導才能漸漸形成,我們要用行動告訴孩子,責任是對家人的關愛,是對諾言的信守,是要盡力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一個人對自己、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是從他幼年開始所做的小事中累積起來的,父母對於家庭、孩子和社會的態度,以及所有當孩子在場之時他與別人的接觸,都會深深影響著孩子對責任的認識。
博愛。任何孩子都是首先在與母親的接觸中感受和理解到愛——那是一股溫暖的潛流,會讓孩子懂得可以信賴的愛是一種無私的付出。我們不僅需要讓孩子學會愛,而且還要引導他成為一個博愛的人。如何把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培養成愛心常在的社會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身教。
在夏楠所有的學業評語中,從來都不缺“樂於助人”這一條。實際上,我沒有刻意教導過他應該如何“樂於助人”和怎樣“樂於助人”,兒子是在我們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懂得了生命中還有另外一層意義。
我曾經采訪過一位從美國回來的資深院士,我認識他時老先生已經70歲了。他年過半百結婚,無兒無女,雖然生活優裕卻頗感寂寞,認識後常常叫我到他家去聊天。就這樣,我和老院士夫婦漸漸成了忘年交,我們一家也和他們熟悉起來,平時經常幫助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求任何回報。這種非親非故的深厚友情持續了十幾年,直到老先生去世。從夏楠三四歲起,我參加公益或救助活動都盡量帶著他,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影響下,夏楠從小即懂得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予他人幫助是做人的本分。
每逢遇到有人需要幫助,夏楠就會主動上前。類似幫助鄰居拿東西、搬自行車,給同學補課、幫別人修電腦,捐書、捐款、做義工,這樣的事情夏楠做得太多太多,而且從不會為自己做了一點助人的小事就到處張揚。我們原來住地附近有一個盲人擺地攤賣牙簽,每逢雷雨天隻要夏楠在家都會跑去看看老人在沒在,如果在就護送老人回家。年齡稍長,夏楠對於“助人為樂”的意義感悟得更深,在汶川地震後為受災學生做誌願者的那段日子,他用心靈理解著那些失去親人的孩子的處境、情感和切身感受,用真摯去化解他們心中的陰霾,許多事情比我這個當媽媽的做得更好。孩子們親切地叫他“楠楠哥哥”,他們說和他在一起會感到快樂。直到現在,雖然萬裏相隔,夏楠和幾個四川孩子依舊保留著QQ聯絡,2008年的夏天對於他們都是一個成長中的裏程碑式的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