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讓我們共同找回迷失的家庭教育(3)(2 / 3)

一個成功的家長必然會是一個內心平靜的家長和有愛的家長。一個孩子要走正確的路走向成功必然有一個“根”上的滋養,這個越是營養豐富,能量源源不斷地輸入時,“有水有肥”,這一個人能不成長嗎!我喜歡養花,學校裏有個花工,我有時會請教他一些養花的技巧。他說,不管什麼花,隻要有大水大肥,就一定能長地好。當然,這施肥澆水也會有些小技巧,這些技巧很好掌握的。不要閑著無聊時,就往花上澆水,不要自己喝剩下的茶葉水無處可倒時,也往花上澆。生活不是也如此簡單嗎,又何必那麼複雜呢!誠然,所有的簡單都會是複雜之後的簡單。我是經曆幾次養的花死掉的事情後,才想起來花工的。

總之,我們的一切都源於自己,滋養自己並非是自私的行為。那就一切從自我成長開始吧!笑地最燦爛的人未必就是幸福之人,很可能是離幸福堪為遙遠的人,所以我們先不必羨慕笑地花似的人。如果自己遇到了困難,就先從自己開始找原因,找渠道修正自己吧。在這個社會找到正確的路很簡單了,何必繼續糾結在自己的痛苦中的。當然,如果你戀上了痛苦,我們的勸說自然也無濟於事。

46.愛父母,就是愛自己

多陪陪我們自己的父母,不要讓他們成為空穴老人,愛他們就是愛我們自己。有人說父親象征著財富,母親象征著夫妻關係,所以我們為此也要愛父母,但愛他們絕不要這麼功利,因為一旦有了功利,就沒有了愛。愛是內在的連接,與物質的多寡也無關。

媽媽,您為什麼不讓我在那遙遠的地方飛翔呢?媽媽說:“因為我怕風箏斷了線,我再找不到風箏的蹤影!”可憐的媽媽,事實上,我在遙遠的地方時刻思念著您,隻是我要飛翔;我要在那裏尋找我生命的意義;還有為那最為現實的生活!

千裏之行,母擔憂

隨著歲月的流逝,歲月的印跡寫在母親臉上,也刻在孩子的心裏。如今我離她近了些,但唯恐風箏斷了線的母親還是愈加焦慮。我每周必須按照常規的時間給她電話,聽她的嘮叨。如果我因事給耽擱了,母親勢必要打電話給我,如果她哪一次打不通,她會讓在她身邊的人給我打電話。經這一波折,當我打給她時,她像個孩子似地委屈地述說著她的焦慮。

大約三年前,那時我還在西北工作,她概念裏那是個遙遠的地方,她總以為那是個鳥不拉屎的地方。那次,我本已告訴她我回家的時間,但是學校臨時有其他安排,我隻好暫緩歸程,但當時由於其他事情,我忘記打電話給她說了。我至今都記得那位親戚打給我電話時說“你現在在哪裏?還不給你媽打電話,她都說要再打不通你的電話,就要報警了!”我自己被這話也給弄懵了,報警?他接著說:“你說你回家,可是你媽即沒見你回家,又沒有打通你的電話,她都快急死了!”我恍然明白過來,趕緊往家打電話,母親幾乎哭了。她自己都撥了無數遍電話號碼了,都是說此號碼不存在。為了查我的電話號碼,她說她去過了電信局。真不行了,就要報警了。當然後來她明白事故的原因是她一直是撥錯號碼了。年紀大了,眼睛花了,看號碼自然不能準確。我想大概還有個原因是我們的手機號都太長了,老人總記不住!從此,我再不敢在給母親的電話上怠慢了。那種揪心的焦慮讓我再難以應對,也難以承受。

感知父母的那份孤獨

事實上,每一個父母都最怕孩子的離開,年齡越大就愈加孤獨,也會愈加依賴子女。我耳邊常響起陳紅的歌《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大貢獻……”。在這樣的時代,忙於在追求中的競爭,忙於生活的早一天安定,忙於對兒女的照顧,我們很多時候壓力真的很大。

父母從一開始時,就注定會有分離心性焦慮,但是鳥最終都要飛翔的,帶上父母的牽掛與自己的夢想。

我們的國家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落葉歸根就是其一,這樣的文化也依舊傳承,母親對遊子的牽掛依舊強烈,父母的孤獨也愈演愈烈。隻是我們要有自己的人生,藍天上的自由是我們追求夢想的依托。

我們無論身在何方,都不能忘記牽在母親手裏的那根線,那跟線無時不告訴我們,他們一直在我們的生活裏,在我們的心裏,他們也是我們追求的理想的動力——為了您的那份自豪、那份愛,那份無時不在的牽掛。孩子:“我要跳到月亮上去呢。”

媽媽:“好呀,但是,可別忘記回來喔!”

——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童年時與母親的一段對話。

即使我們不會如此優秀;或許我們根本就沒有那份天資;也許原本上帝就已經決定我們的命運就是個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