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成功的家庭教育——源於真愛(9)(3 / 3)

記得那位導師還說“雨該下時不下,不該下時就一定會下。”或許真是如此,小時候不敢哭,淚水憋住憋不住都憋下去了。成年後,我有很多情緒,反而很脆弱,容易哭。說地好聽點就太感性了,不好聽就是太情緒化了。

如果今天有人讓你承受以上的體罰方式,你作為一個成年人會感受到多大的淩辱呢。我們會說對於孩子就沒有這“受辱”感,孩子很小,不懂什麼的。然而,真的就如此不懂而應該承受這樣的懲罰方式嗎!

我這學期一直在做一個學生的心理輔導,她對父親特別仇恨,因為她的印象中,父親在她小時候總是打她,還扇過她耳光。人家都說打人不打臉,這並非指的是成人,對於孩子也同樣。

我曾經給兩個學生做心理輔導時,他們在我的引導之下回憶起童年時,小夥伴或者比自己年齡大的孩子強行讓自己給他們下跪,這讓他們感覺到深深的恥辱感和被欺負感。我們會以為這跟父母的“罰跪”性質不同,但對於中國人而言,集體潛意識上,有些懲罰方式對心靈有著極大的創傷。

今年,因為我一個學生的心理問題,我能力有限而不得不轉介給一專家型谘詢師。又去鄭州找一個教育機構的創辦人,他當時說的一句話讓我一直記得。“我們每個人一旦那翅膀被壓折了,得需要好多年才能得以修複,五年、十年或許是一生都難以修複。”這句話隻所以讓我產生共鳴,是我自己的生命曆程。我走在心理成長的道路好幾年了,苦苦尋找自救的道路,掙紮過、無助過……慢慢好些,但這個過程是多麼漫長啊。由此,發現我們的心理其實很脆弱,對於孩子的心理,我們可以稱其為柔弱。成人的一不小心,孩子的心靈上就會刻下深深的疤痕。孩子需要我們給予足足的愛。

愛就是給予孩子所需要的

有一位著名的親子教育專家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更應該勿施於人”。前半句話的解釋我們都知道,後半句話比較難以理解,意思就是:你所需要的東西未必是別人需要的,你就更不應把自己喜歡或需要的東西強行給予別人。

前不久鄭州市一個重點高中的學生把自己的母親殺死,原因卻很簡單。這個家庭並不富裕,母親為了孩子能上重點高中,省吃儉用地給孩子交錢上補習班。孩子考上重點高中後,自己為了陪孩子讀書並全心全意地照顧孩子,就辭去工作,專門在學校附近租了個房子。這孩子上到高二,就在春節後剛開學,因為一個小事情,孩子跟母親在家發生了爭執,孩子的父親在單位加班,他就用啞鈴朝母親後腦勺砸去,這位母親就這樣離開了這個世界,他把母親的屍體放在床上蓋上被子後,自己若無其事地上學去了。事發後,這孩子講,他這麼做的原因是他受不了母親天天逼著他去上補習班了。

這位母親死地都不名目的,為孩子的求學之路,自己付出那麼大代價就換來兒子這麼一錘,自己去見了上帝。關鍵,你所付出的就是孩子所需要的嗎!難道隻有這樣的方式才得以培養出來一個傑出的人才嗎!

今天有個學生走進谘詢室。他進來就問我,“老師這裏是可以做心理谘詢的嗎?”我點點頭,請他坐到我桌子旁邊的凳子上,他搬起凳子又往我這邊挪動,這讓我有點覺得太近了,我的坐姿就往後一點,請他慢慢說。

他說,“老師,我一直沉浸在迷幻小說裏,不能自拔。這次被政教處抓住了。以前也出現過這種情況,政教處的老師向班主任說過,如果在再犯,就把我開除了。我的手機都被收走了三個了,MP4也收走了三個(據班主任說收走6個了)了。”

我問他這樣的情況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他說,“從初三吧,初一時,爸媽花錢讓我進一個私立學校,那裏管的也嚴,我學習也很上進,進步也很快。但從初一時,我就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學習,學習越好,壓力越大,父母要求本來就也很高,老師見我成績提高了,要求也慢慢高了。後來我就看一些名著,名著看的差不多了,就開始接觸一些迷幻小說。後來就不能自拔了,成績一再下降。”

他繼續說,“虛幻的小說能讓我感覺裏麵的主人翁經曆一些挫折後,能取得成就。我感覺在裏麵很自由,很有收獲。也能讓我暫時不想外界的壓力。”

我問他,你以後長大了想要怎樣的生活。

他說,“老師,我想過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平平凡凡的,與世無爭的感覺。而我父母想讓我學習成績優秀,上個好的大學,因為他們都沒與機會上大學。”

後來我讓他給我畫了一幅“房樹人”的畫,畫的左邊長歪的樹,沒有任何枝葉,根部像削過的鉛筆。仔細看都看不出來那是樹。右邊是高大的樓房,最頂層有兩個窗戶,中間是一個很小的人,麵向裏。他說那是他朝向夕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