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成功的家庭教育——源於真愛(9)(2 / 3)

我遇到這樣的母親也絕對不是她一個這樣為子女焦慮了,我的一個學生的母親也是如此。我告訴他們放下他們自己為子女學業的焦慮,先關照自己的生活,所有的事情都會迎刃而解的。但很多父母做不到,他們放不下孩子的焦慮,一直自己背著,那孩子索性就放下了,自然就無憂無慮地繼續自己的生活。

我們一輩子辛辛苦苦,抱怨連綿起伏,我們有時候卻是自作自受,因為生命是我們創造的不假,但生命不是我們的,所以我們要對這個生命持以敬畏的態度,而不是隨意我們的剝奪!身體是他的,成長是他的,我們隻是一個幫助者!

從孩子能聽懂我們的話開始,就要讓他明白他要為他自己努力,我們就要在具體的事情上,告訴孩子,那是他的事情,他要自己去做!

40.愛如何給予孩子

不是所有的付出都叫愛的付出,沒有愛的付出,也自然不會有好的收獲。我們懂得孩子的需要,要懂得愛的給予。

有一種愛叫陪伴成長

還記得去年在鄭州參加一個讀書分享活動,當時分享的一本書是《家庭會傷人》。作者以自己的人生經曆展開講述家庭對孩子生命的影響。那位引領我們讀書的導師在闡述這本書的主題內容時,又講了美國的現行教育。美國是一個崇尚民主、獨立、自由、平等的國家,對於兒童的教育,他們特別注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18歲就要離開父母獨立生活。而中國的研究生讀書時都二十好幾的人了,父母還得給其寄生活費。對比之下,中國的教育顯得出如此不堪一擊的柔弱。出奇意外的是:據統計數據表明美國是青少年犯罪人數最多的國家。最終導師隻是想告訴我們,在崇洋媚外的年代裏,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未必就要照單全收。在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過程中,如果不注重愛的滋養,我們培養起來的恐怕隻是外麵看著是棵樹,實際上內在空心的,整棵樹一場小風都能將其吹折了。

舉個培養孩子獨立性的例子。一個兩三歲的孩子摔倒了,家長想借此機會來培養一下孩子的獨立性。孩子趴在地上哇哇大哭,母親遠遠地站著大聲呼喊:“寶貝,男子漢,不能哭,你是能幹的寶寶,一定會自己站起來的,媽媽相信你……”,結果孩子不得不忍受著摔倒的疼痛,自己慢慢爬起來。你可知道那個摔倒對於一個孩子而言當時卻是一個重大的痛苦,他在最痛苦和艱難的時候,最信任的母親隻是站遠處,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呐喊。讓我們深深地體會一下,如果那個孩子就是我們自己,在遇到艱難的時候,那個我們最信任而且可以幫助我們的人卻隻是站在遠處,當我們向他伸出無助的雙手,對方卻依然在那裏,我們感受如何呢!那不是一種更大的無助感嗎!我們長大後,那種無助感會像印刻在大腦裏一樣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我們無意識地就會感受到生活的冷漠,也時不時地就感覺自己很無助。

我建議,我們這樣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在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的過程中,我們一直要陪在孩子身邊,鼓勵和支持會隨著我們的聲音流淌到孩子的內心,這樣的力量會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爬起來。孩子在沒有經曆社會“蹂躪”之前是非常脆弱的,不經意的創傷都會在他脆弱的心靈上留下深深的印跡,甚至就此產生一生的心結。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我們時刻都是陪伴。童年、青少年都是需要父母一直站在身邊的,無論發生什麼,他都知道父母在身邊,他不怕,即便是摔倒了,有父母的支持,一定有力量站起來。

懲罰不要用帶有侮辱性的方式

那個導師講:他小時候犯了錯誤,父親打完他後,他一哭,父親就惡狠狠地說,“憋住,不準哭,再哭,還揍你!”這樣的經曆大概很多人都會有。我母親照顧我們的最多,我們會犯錯,特別是我。見已經激怒了母親,就趕緊拚命往外逃跑,但往往逃不出母親的“手掌心”,就被母親連拖帶拽的拉回家,拉到屋裏,就是一頓打,忍不住會大哭,母親一見我哭,怒氣更加多了,下手也會更重。最後,母親打結束了,讓我或者旁邊站著的弟弟妹妹搬來幾塊磚頭,讓我跪在上麵不準動。我就此跪堂屋正對著門的地方麵壁思過,母親出去繼續幹活。我會時不時偷偷扭頭看看風,在母親不注意的時候,挪動一下腿,或者一隻腿跪,另外一隻稍作休息。但總有被母親看到的時候,母親就會接著怒斥。至於我每次沒罰跪多久,現在記不得了。長大後從事的一些工作會跟一些家長打交道,一個母親說,孩子犯錯,打孩子都不是好事,鄰裏就會說東道西的,孩子的哭聲會更加讓自己難以顧及臉麵,這會更加激怒自己,所以看見孩子哭,就下手更加重。

然而,想想我們這些成年人,有人無意間說的一句,我們聽地不順耳時,心情會如何。或許就因為一句話就能接下深仇大恨。但對於一個孩子而言,他承受身體的疼痛的同時,我們還要求他不能有情緒,這會不會太殘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