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成功的家庭教育——源於真愛(5)(3 / 3)

那能解決此問題的辦法或許可以是——我們自己創造自己需要的環境!我們盡可能地使用兩全之策吧!或許還是要少點重男輕女的觀念吧,這樣或許也就能少點製造寄人籬下的條件了!女孩也是傳後人嘛!

曾經寄居人家的人,等到成年後,不管什麼理由,他都不想住在人家裏。他對任何形式寄居都很敏感,都會引起他對往事回憶時的不舒服!作為一個女性,她甚至嫁到人家,她都會感覺寄人籬下的難受,直至她自己努力創造屬於自己的家園為止。這裏飽含了多少不輕鬆呀!

這樣的一種現象當然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是越來越少了。但在這裏還是提出來,以供有這樣想法的家長思考後,再為孩子選擇成長的環境。

34.玩具到底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玩具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把兩者想當然地放在一起,未必真的就能讓孩子的智力得到開發,也未必就能減少孩子的孤獨!

現在孩子們的童年

我很羨慕現在的小學生都會玩電腦,甚至幼兒園四歲的孩子都能把網絡上的“種菜”玩到出神入化的地步,種菜、偷菜、賣菜、買狗、買車,開農場,可謂玩到了極致,而我讀大學時才第一次接觸電腦,這讓我歎服現在的孩子真是太高智商了,這大概真是人類進化的結果;我很羨慕現在的孩子有很多高科技玩具,地上跑的、天上飛的應有盡有,但我小的時候隻有泥巴可玩,這讓我感慨我們現在的生活真是日新月異了;我很羨慕現在的孩子能有那麼多五花八門零食,而我小時候有個冰棍吃都會高興得手舞足蹈……這讓我感動於社會在政府政策的有力拖動下,可謂人民富足。

但是,現在的孩子是在“籠子”裏長大,而我那代人是在天地之間長大。童年裏,我能聽到鳥叫,也能捕捉蟲魚。春天,我能捕捉那飛舞的蝴蝶;夏日,我還可以去抓到知了;秋天,我可以在田地裏捕捉蛐蛐和螞蚱;冬天,可以用個小木棒支起一個籮筐,籮筐下撒些麥粒,偶爾我會收獲一隻偷吃糧食的小麻雀;用繩子綁一個玻璃瓶,裏麵放些饃饃,就可以誘使那傻傻的小魚“自投羅網”;在月光明朗的夜晚,躲在讓小朋友們找不到的草堆裏,雖然夥伴們被那呼喚聲叫回來家,而隻剩下躲在草堆裏的我,但我還是很愉快地回憶那童年的往事和夥伴!……

那麼多玩具,孩子們為什麼還不開心

在2008年下半年,我輔導過一個高一男生。他自述,自從進入高中後就感覺很不舒服,對學習沒興趣,對生活也沒興趣。不久前一次逃學在一個湖邊躺了一晚上,這麼大冬天玩失蹤,使得家長是膽戰心驚,學校老師也是心急如焚。為了發泄自己的情緒,他最近時常用一兩個小時時間步行回家。學習上感覺很困難,又對很多事情沒有興趣,回家實在無聊就上網打發他的空虛時光(實際上,上網也是沒有意義的)。在學校裏,因為沒有興趣愛好,他跟很多同學都沒有共同語言,由此也失去了相處的機會。再加上情緒的波動,經常向周圍人發脾氣,人際關係很是不好。

我見到他的父母時,感覺這個家庭是很和諧的,隻是父母工作繁忙,這個孩子從小由玩具陪伴長大。如今他上了高中,父母開始實施對他的教育與管理了,但發現總是矛盾重重,難以交流。

據進一步了解,這個學生不僅僅有著玩具陪伴的童年,又加上父母處於對孩子安全的考慮,也往往隻能把他放在家裏讓其一個人自己玩。著實是個“籠子”裏長大的孩子。

我敢這麼說,孩子的童年該是在自然與人際環境中長大,而在那個滿堆玩具的小房間裏,他對自然知之甚少的結果就壓抑了好奇心,他也隻能在獨“樂”中學會了獨自占有,而不是懂得與人分享。所以出現他現在的情緒狀態純屬正常結果,昨天的“因”,就會有今天的“果”,今天的“因”,也會有明天的“果”。

玩具開發不了孩子的智力,更代替不了親人

無論廣告詞多麼絢爛,講述玩具多麼具有開發孩子的智力,又如何智能和高科技,它都不會帶來陪伴,更談不上有循序漸進語言上的引導愛的流淌。幼小的孩子最喜歡問“為什麼?”如:“媽媽為什麼樹葉是綠的呀?”即使您對孩子的回答連自己都不滿意,但是孩子得到了回應。然而當孩子麵對玩具時,本想問“這個玩具為什麼會跑呢?”但是他發現周圍沒有人,他自然就不問了。“好奇心”這扇窗也由此慢慢地封上了,再打開,談何容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