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初中時,才到父母身邊上學,但一直為了避免被發現,我還一直管我爸媽叫舅舅、舅媽!索現在就就不改了!”這倒是說的輕鬆,但激動的情緒凸現出來了。
“小時候,把我扔到人家家裏,我大了,才把我弄回來!叫他們爸媽,也沒那必要了吧!”他情緒開始有點激動了。
看來他的童年真的有點灰灰的顏色!目前他是對父母心懷不滿,父母要想把他這顆冰凍的心,暖過來,那可需要付出很多的了!
寄人籬下的人有著相似的感覺
我也曾經和另外一個姑娘同時寄居一家親戚。
大概中國父母都很相似,我也有個親戚為了要個男孩,就在生完第一個女兒後,又生了個孩子。天不如人意,他們生的還是個女娃。這樣的情況還不如我的學生是個好運的男娃呢!為了保住自己的正式工作,即使男娃都不能放到身邊養,那女娃更加沒這個可能了。這個小女孩從出生就跟外婆生活,後來為了能在城市裏受到好的教育,就去城市裏親戚家,也即是她的舅舅、舅媽家。
與此同一時間裏,我因為在學校宿舍難以入睡與離家較遠而在那親戚家住。我那時讀高中,她讀小學低年級。這樣兩個年齡相距十多歲的孩子,卻能很好的在一起玩,大概原因就在於我們的共性——寄人籬下。雖然她的待遇要比我好地多,因為她有著比我與這家親戚更為近的親緣關係,同時也因為她的爸爸媽媽在北京工作,而我的爸媽在農村。唯一我的優勢是我學習比這個姑娘好很多。
我的感受大概在她心裏一份也不曾少吧!她也一樣小心翼翼,她也不會公然反抗任何不公平!(這個家裏還有另外兩個比我們都大的他們自己的孩子!)
在寄居的過程中,我明顯感覺自己不是這個家裏的人,我很少說話,而且我做任何事情都很小心翼翼,即使我洗碗盤時,都要做到小心輕放。我唯恐一不小心驚嚇了任何一個人,或者引起任何人的不滿。
我見到他們家裏來客人,就會躲在裏麵的屋子裏不敢出來。我害怕我會做錯事,引起他們的憤怒。恰巧有客人來,我又躲不及時,我也會木木地偷偷溜進裏屋去,親戚由此毫無顧忌地當著我的麵給我父親說我是個小木頭,見家裏來人都不說話。在所有的人一起吃飯時,我記得我頭都沒抬起過,悶著頭盡快地把飯往嘴裏塞完。我感覺我吃飯的動作都比較僵硬,也害怕自己觸及到任何人的情緒。在某種合適的場合時,我有機會說話時,我大都是討好的口氣。
家裏所有的放在冰箱裏的吃的東西,我都不會去碰,我怕他們問起東西為什麼會少了,而招受他們的氣惱的眼神。那位姑姑(他們自己的孩子)做的手工藝品特別漂亮,我特別羨慕。也特想跟她學學,但是我很擔心我的要求直接被她拒絕。於是,等她出去後,我就把她的那些玩意“偷”出來,自己再拆開,等我把基本的做法弄明白了,再模仿著做個自己的,最後我再把她的手工藝品“還原”,放回原處。這個過程非常小心翼翼,我那時也有著像做賊一樣心虛的感覺,心裏特別怕她發現她的東西變化了。由此,我想我那時我真是自學成才,由此也鍛煉了我的模仿能力,我實在是該感激這段不安的經曆了。
我更加不敢帶我的朋友到這個家裏玩。我怕他們不歡迎,由此讓我在朋友麵前很尷尬。
有一次學校開家長會,本來學習成績不錯的我,讓家人參加家長會,家長都會很欣然同意。但是當時由於我們家裏的養雞場出了問題,父母就沒辦法去。就拜托我親戚去替他們參加家長會,她顯得很難為情。當然人家是沒有這個義務為我參加家長會的,人家還有很多事需要做呢。但是這讓我還是很難受。
有一天,我的高中也同時是大學同學的他,跟我聊起他讀初中的往事歲月。他說那時,為了能在縣城上初中,當然我們都知道這個學校沒有住宿的條件,凡是農村的孩子想在這樣的學校讀書,要麼租房子,要麼就寄居在親戚家。作為他,隻好在其舅舅家住。舅舅家孩子有吃的,自己隻能看;舅舅家孩子有穿的,他也沒份。周末回家,他就隻能走上幾個小時,從未有人送過他!
看來寄人籬下都不是美好的回憶!我們都能成長到今天,還能依舊生活下去,看來要麼是我們身體條件好,要麼是我們生命力強,要麼就是我們天生就是好樣的!要真換做林黛玉,她真早玩完了!我們該是慶幸了!
沒有理由抱怨收留我們的親戚
除了這“不美好的回憶”這樣的共性外,我們也實在該感謝人家的!至少在我們父母不得已,在我們需要一種幫助時,他們給予了我們機會。要不然,我們不是沒有生存的機會,就是喪失了好點的教育環境!心存感激是自然之事了!
事實上,人家作為親戚不僅為你提供了條件,也無時不忍受著那無奈呀!想想,你要是做錯了事情,他先是不敢說你,也更不敢訓你呢?揍你一頓,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了。第一你不是他的孩子,他沒這個義務;第二沒有權利管理;第三他還擔心你回家告狀,弄得他難以對你父母交代。其實,他們也很為難。對於這個家庭原有的孩子而言,突然家裏多了別人家的孩子,不僅要占據原本屬於自己的一切,還有分走父母的注意力,對於他們而言自然會心生不滿。孩子與孩子之間自然也會有矛盾。所以整個家庭裏的所有人,包括“外來戶”的我們,其實都是生活一種比較緊張的環境中的,甚至都是小心翼翼地維持著。彼此之間有著深深的溝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