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成功的家庭教育——源於真愛(6)(1 / 3)

至今還記得,小時候我把收音機(家裏唯一的電器)拆了,雖然裝不回原樣,也遭到父母的一頓責罵,但我還是能偷偷樂。我看到電視上的古箏表演,家裏沒有條件買那玩意,那就自己做吧!長方形的小木板兩頭分別定上一排小釘,找來尼龍細線,從木板邊上的第一個釘開始來回繞,“古箏”就有了。撥弄線繩,確實也能發出好聽的聲音。而現在的玩具都是現代化與高科技的產物,拿起遙控器,想讓它往哪個方向跑它就往哪跑。“這個遙控為什麼撥弄一下,它就能跑呢?”三、四歲孩子的思維水平是達不到問這樣的問題的。同時,他也不會有模仿製作這麼高科技玩具的能力。這些玩具對於他而言沒有實際的探索性,也沒有動手模仿創作的空間。同時,他也沒有時間去考慮這個問題,因為他實在對目前這個能翻跟頭的家夥太興奮了。

那童年的夢想或許能在喚起我們一生的追求。但是,一個被關在家裏的孩子,沒有與自然接觸的機會,沒有親人的陪伴,也沒有夥伴的一起玩耍,剩下的隻能是以高科技玩具為伴的童年。沒有天空,他哪裏有好奇心?沒有美妙的童年故事,哪裏能喚起他美麗的夢想?沒有兒時的夥伴,他哪裏有快樂的童聲歡笑?

好奇心門被父母的離開關上了,也被高科技關上了。童年過去後,不能再與玩具為伴,他發現自己對什麼都沒有興趣。這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兒童心理疾病讓人憂

新聞報道:遊戲是兒童的天性,但如今這天性卻逐漸呈現“危機”。記者近日從廣州市腦科醫院兒童心理科了解到,近幾年來,幾乎每月都有五六名孩子因為成天悶在家玩玩具或沉迷網絡遊戲,被心憂不已的家長認為患上“自閉症”而送到該院尋求診治。據國內一項最新調查表明,5%的兒童患有包括自閉在內的不同心理疾病,廣州甚至還要高於這個比例。

由於如今獨生子女家庭多,孩子自小缺乏玩伴,幾乎很少進行集體遊戲,許多小孩閑暇時都隻以各類玩具或虛擬遊戲為玩伴,與上輩人兒時遊戲比較,雖然更具科技含量,但缺少了與人相處、理解溝通等方麵鍛煉。據廣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透露,前去求醫的心理病患者中,兒童就占了1/4多,這很大程度上與如今獨生子女缺少集體遊戲玩伴有關。

7歲孩子隻理玩具不理人。今年7歲的阿明(化名)就讀番禺區某小學一年級,由於父母工作較忙,並沒有太多時間陪他,因此從小就給阿明買玩具,從過去的幾十元的娃娃熊到如今幾百元的航天模型、汽車模型,阿明的玩具是越來越高級。

但阿明的父母近日卻發現,阿明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放學回家後,不是呆坐在客廳看電視,就是鑽進自己的臥室擺弄航天模型,常常一弄就是幾個小時,到了吃飯時間,往往要喊好幾聲才肯出來。另外,阿明對陌生人很冷淡,家裏來了客人他從來不理睬,據老師反映,他在班上也不和同學們交往,人緣不太好。就算和別人說什麼,也都是離不開航天模型、汽車模型,讓別人感覺怪怪的。

經過醫生係統觀察和檢查分析,發現阿明並不是自閉症,而是長期得不到交流,完全與玩具為伍,導致的社交障礙,但如不及時加以引導,可能影響孩子今後的溝通交流技能。

以上新聞報道,我們僅僅能作為飯後談資一笑了之嗎?當您把玩具交給孩子時,也許總不忘告訴孩子“乖,你要聽話,爸爸媽媽要賺錢給你買更多、更好的玩具!”時,孩子是聽懂了您的表白,您辛苦是為了他,因為他需要玩具。由此,他沒辦法不理解您與接收您的安排。您的願望是美好的,一是開發孩子的智力,二是可以有更多時間去工作,去賺錢。結果就是孩子在無聲的世界中自己存在著與成長著。他還不明白孤獨與懂得要求,卻成為你事業成功的犧牲者。你也許會否認這一點,你所有的努力都是為給他提供優質的生活條件和教育環境。但是也許等不到他讀初、高中,你已經發現他病了。也許您該思考你拿他的健康換來一切是否值得!事業需要成功,孩子需要健康,兩者要兼顧,那需要您統籌安排您的生活!盡管不能兩全其美,但至少不能得不償失吧!

如何利用好玩具

由此讓我想起,2005年7月,在全國第十三屆“李成智杯”青少年國際象棋比賽上,一舉奪魁贏得該比賽18歲年齡組金牌(國內青少年國際象棋最高獎項)的南京金陵中學高二學生林晨。其實在此之前林晨已經有過很多不錯的戰績。他曾連續五年獲得省賽冠軍,2003年也獲得了“李成智杯”全國少兒賽同年齡組冠軍,2004年獲得了全國亞軍。

林晨小時候最愛玩的就是搭積木,玩遊戲棒。朋友親戚送的電動玩具都被他媽媽給退掉了,她覺得那些不動腦筋的玩具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沒有益處。兒子還特別喜歡和媽媽一起看畫報,聽媽媽讀故事,和媽媽說每天在幼兒園的所見所聞。

林晨這樣的孩子是幸運的,他有一個用心陪他走過童年的媽媽。她知道玩具不是陪伴孩子的唯一,而愛的付出才是孩子成長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