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戰略導彈兵(2)(2 / 3)

俄羅斯在1993年出版的《軍事理論政治基礎》一書中強調,俄羅斯核武器政策的目的,是通過遏製對俄的侵略來消除核戰爭和使用核武器的危險。1993年宣布,對同有核國家結盟、對俄羅斯采取軍事行動的非核國家,及同有核國家共同對俄羅斯采取行動的非核國家,俄羅斯將保留在一場衝突中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改變了原前蘇聯1982年的“不首先使用”的承諾。這也是出於俄羅斯國家安全戰略的考慮。因為它不像前蘇聯那樣擁有在不使用核武器的情況下對付種種軍事威脅的強大的軍隊和裝備。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並向全世界承諾: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還承諾了對世界無核國家和地區不使用核武器。可見,在導彈核武器的使用時機上,各國依據自己的軍事戰略做出不同的選擇,但都服從國家戰略的需要。戰略導彈兵對世界安全造成威脅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庫,核實力排行第二的是俄羅斯。至2006年1月,美國用於實戰核彈頭仍有5735枚,其中包括5235枚戰略核彈頭和500枚戰術核彈頭,另有4225枚處於儲存狀態。俄羅斯目前也還擁有7200枚實戰核彈頭,其中包括3800枚戰略核彈頭,3400枚非戰略核彈頭。如果美俄兩國導彈兵展開大規模對抗,不但彼此的生存麵臨威脅,整個地球恐怕也足以毀滅若幹次。

幾十年來,印度、巴基斯坦、伊朗、朝鮮等國家,加快導彈兵實戰能力,對核武器的不懈追求幾乎達到走火入魔的程度。

巴基斯坦於1998年5月28日和31日,進行了兩組6次核試驗。在第一組試驗後,巴基斯坦政府聲稱準備給4月中旬試驗成功的“高裏”中程地地彈道導彈裝上核彈頭。據國外核專家估計,巴基斯坦從1986年到1991年共生產157~263千克武器級鈾。如按每枚鈾彈需20千克計算,可供製造8~13枚核彈,1991年以後生產的鈾可供製造13~25枚核彈。此外巴基斯坦還在建立武器級鈈生產能力,每年可分離出10~14千克鈈,可供製造1~2枚核彈。169

印度積極儲備和發展核武器,目前已經建成了完整的核工業體係,並積極推進核武器實戰化進程。從2001年開始,印軍導彈兵在大型軍事演習中都設置了核戰爭科目演練,模擬核反擊作戰,從而不僅使核武器裝備到部隊,而且將核反擊列入訓練內容,標誌著印度核武器從威懾運用轉入實戰進程。使用核武器最明顯的動機就是對付入侵。核國家遭到入侵當然會以使用核武器相威脅,或者最終使用核武器。但問題的另一麵是,對擁有核武器國家進行作戰,這個假設是否還會成立,遏製核戰爭爆發的力量與引發戰爭的力量誰又能占據上風呢?

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在1998年競相進行核試驗後,印巴衝突便開始“以核相挾”,戰爭一開始迅速升級,衝突規模不斷擴大。雙方在邊境地區部署了導彈兵部隊,攜帶核彈頭的中短程導彈,形成了嚴峻的戰略導彈兵的對峙態勢。這期間,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個國家的導彈兵也都劍拔弩張,核戰爭幾乎到了箭在弦上的地步。慶幸的是一觸即發的局麵得到緩解,沒有繼續發展和擴大。

對於有核國家來說,總是把戰略導彈兵作為戰爭的預備隊,或者說核威懾條件下的戰爭形態,戰略導彈兵是未來軍事對抗的主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幾場高技術戰爭,戰略導彈兵都在摩拳擦掌。針對伊拉克可能擁有的核化武器,美英聯軍都強調不排除使用核武器打擊伊拉克的可能,美國戰略導彈兵甚至處於戰備狀態,並在海灣戰爭中準備了1000枚戰術核彈頭威脅伊拉克,如果伊拉克和南聯盟有打核戰爭的條件,也許戰略導彈兵之間的威懾會促使戰爭向和平的方向轉變,戰爭也許就根本不會發生,也許導彈戰會在激蕩的軍事和政治對抗中難以避免地發生。事實上,美國對伊拉克斬草除根式的外科“手術”,能充分說明美國對伊拉克核報複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擔心,也證明美國不但有實戰能力也有真使用的決心。中東軍事強國以色列擁有核武器是不爭的事實。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生產積累,目前以色列已經具備了“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