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戰略導彈兵(2)(3 / 3)

在空基核力量方麵,以色列已經擁有了能夠攜帶核航彈的多種機型,包括F-4“鬼怪”戰鬥機、A-4“空中之鷹”攻擊機、F-15“鷹”式戰鬥機、F-16“戰華”戰鬥機等。可能擔負核作戰任務的作戰中隊和基地包括:部署在內瓦提姆空軍基地的第111、115和116中隊,在內蓋夫沙漠中拉蒙基地的第140和253中隊,以色列北部拉馬特-大衛基地的第109、110和117中隊,以及在哈澤裏姆空軍基地的第101、105和144中隊。

在陸基核力量方麵,以色列擁有的“賈裏科”係列導彈為其主要的戰略打擊力量。“賈裏科-1”型導彈的射程為480千米至650千米,可以打到大馬士革、阿曼和開羅。“賈裏科-2”型導彈射程達到1800千米。

在海基核力量方麵,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色列從德國訂購了3艘具有遠程奔襲能力的“海豚”級柴油動力潛艇。以色列已將這3艘潛艇核武化。以色列的核彈頭被重新改裝以適應美國提供的“魚叉”導彈,並且在其導彈上安裝了可沿海麵巡航的製導係統。以色列在地中海擁有150英裏的海岸線,兩艘潛艇始終在海上值勤,一艘在紅海或波斯灣內活動,一艘在地中海內活動,第三艘在母港內待命。這樣至少有一艘潛艇可以在水中保持警戒,保證以色列在被攻擊時即可采取報複措施。

烏克蘭、哈薩克和白俄羅斯的核武器被認為是前蘇聯的遺產,在某種程度上還處於俄羅斯的技術監控之下。作為核能利用大國的日本,其核技術研究位居世界先進行列,西方軍事專家曾斷言,如果需要,日本完全能夠在一個月內製造出核武器。

2005年2月10日,朝鮮外務省發表聲明,朝鮮已經擁有基於自衛目的的核力量,六方和淡前景不容樂觀。伊朗更是宣稱已進入能進行工業規模核燃料生產國家的行列,爭端日漸升級。

據估計,目前世界上具備研製核武器潛力的國家數量已經超過40個,隨著時間的推移,力圖進入核俱樂部國家的數目還會大大增加,防止核擴散麵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形勢。

隻要有核武器存在,就少不了有危險。專家指出,冷戰時期,特別是冷戰後期局勢的穩定,主要歸功於雙方所具備的在遭到第一輪核打擊後,進行毀滅性核報複的能力。具備這種能力要花大價錢,需要更多的導彈、移動性導彈和核潛艇。如果新生的有核武器的國家為了確保遭受第一輪核打擊之後,仍有核武器可供使用而進行投資,就會進一步增加鄰國的恐怖感。如果不這樣做,則本國的軍人就會因為懼怕遭到敵軍首輪核打擊後喪失全部核武器而整天憂心忡忡。這種“不用則失”的焦慮無形中增加了危機中的不穩定因素。

在鄰國獲得可供實戰的核武器之前,如果有機會對其尚未成熟的核武器設施實施核打擊或常規武器攻擊,從而把威脅消滅在萌芽狀態,這時所爆發的危機將更加令人不安,因為你根本就沒有想到核威懾的存在。如果情報有誤,鄰國已將核試驗的成果投入實戰,你將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

軍事設施落後、部隊紀律鬆散及缺乏訓練等都極易導致意外事故。隨著有核武器的國家數量的增加,軍事設施及管理核武器的平均可靠度肯定會下降。冷戰早期核彈就曾數次因意外事故而險些爆炸。如果真的發生核爆炸,有誰敢說這不是敵國所為,繼而向敵國投擲核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