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戰略導彈兵(2)(1 / 3)

由於戰略彈道導彈具有遠戰突襲、快速反應以及毀滅性的殺傷效果,它的運用起到“造勢”、“遏戰”作用,通過配合政治和外交鬥爭,達到威懾和製約對方的戰略目的,使敵方不敢輕易動武或者製止戰爭升級。冷戰期間,前蘇聯和美國都將威懾作為核力量運用的重要內容。前蘇聯認為,“必須承認實際上存在威懾這樣一個促進戰略軍事平衡的凶素”。對前蘇聯米說,威懾“反映了一種情況,在這情況下任何一方都無法對另一方犯下侵略行為而不受懲罰”,即“在一個互相依存的世界裏,一方的一種行動將導致另一方的對抗行為”。也就是說,在雙方都有戰略核武器的情況下,其運用首先是威懾。167

核實戰是有效威懾的基礎。因此在核力量運用戰略中,各國非常重視核力最的發展和實戰能力的提高。前蘇聯除將保持摧毀對方50%的人口和經濟實力的打擊能力外,特別強調加強軍事訓練和保持高度戰鬥準備。前蘇聯洲際彈道導彈的戒備率平時達到75%,這本身就是威懾運用的象征。冷戰結束後,前蘇聯已不複存在。繼承前蘇聯絕大部分戰略核導彈的俄羅斯,仍然堅持威懾運用的原則。1993年11月2日,俄羅斯最高決策機構——安全會議通過了《俄羅斯聯邦軍事係統基本原則》,該原則規定核武器政策的目標是:通過遏製對俄羅斯聯邦及其盟國發動侵略的企圖,來消除核戰爭的危險。安全會議副秘書長馬尼洛夫中將說,為了“防止局部戰爭升級為全麵戰爭”,俄羅斯必須擁有核武器。

美國自1945年核武器問世到冷戰結束,始終將戰略導彈兵部隊作為“三位一體”核威懾作戰力量的支柱。彈道導彈運用首先以威懾前蘇聯為主。冷戰後,美國也沒有改變重在威懾的原則,仍然確立了“先發製人”的軍事戰略和以攻為主、攻防兼顧的核威懾戰略。美加強戰略導彈兵建設,認定全球近1100個包括核、生、化設施在內的戰略目標深藏地下,常規導彈部隊的作戰力量可望不可即,隻有戰略導彈兵能勝任這種作戰任務。威懾的目標不僅對前蘇聯分裂出的部分國家,而且把重點轉向第三世界國家。美國強調“由於全球性彈道導彈的擴散及運載核彈頭的能力的發展,美國在設法遏製核衝突的同時,必須保持對任何水平的攻擊做出恰當而有效的反應,在使用核武器的時機和規模上做出各種選擇,能在最低衝突水平上恢複威懾態勢”。盡管美俄的戰略導彈的數最在逐步減少,但質量在不斷改進。美國對第三世界中它們認為是敵性國家和潛在的核國家,形成了多層次、多方位的戰略和威懾態勢。

法國和英國核武器運用一直以威懾為主。法國強調擁有足夠的核力量,使之具有威懾作用,能夠製止任何敢於進攻的敵人。海灣戰爭中,針對薩達姆聲稱使用化學武器的威脅,英國政府多次發出警告:隻要伊拉克使用化學武器,英軍就要用核武器進行報複。戰略導彈兵作戰行動服從國家戰略冷戰時期,美圍推行霸權政治和謀求全球利益的戰略,決定了它的軍事戰略是先發製人。在導彈核武器的運用上就是要首先使用的原則,強調第一次突襲的有效性。前蘇聯在80年代一直到解體前推行的“核戰爭兩敗俱傷”論,認為核戰爭不會有勝利者,力避核戰爭。所以他們1982年宣布“承擔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任務”,在核力量運用方麵,奉行威懾加實戰的戰略。首先通過保持能夠有效摧毀對方或給對方以毀滅性核報複的核軍備實力,遏製對方可能發動的核戰爭;一旦威懾失靈,則準備進行並打贏核戰爭。

二、軍事戰略的新調整

冷戰後,國際格局變化,各國都調整了各自的軍事戰略,所以戰略核武器的運用也有些變化。例如,美國提出了“全球威懾、應急反應”的“地區防禦戰略”構想。這個戰略的依據是冷戰結束後影響美國安全環境的諸因素發生了變化,而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由於軍事技術革命引起的未來戰爭性質的變化”。美國認為,由於前蘇聯和東歐集團的解體,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美國將不存在發生全麵大戰的危險,但局部地區的衝突和彈道導彈等先進武器在發展中國家的不斷擴散,則增大了美國在海外保護其利益時可能遇到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日益重視對局部戰爭的研究,把它提高到軍事戰略的突出位置。對付這種局部戰爭,美國將立足於發揮其技術上特別是高技術的優勢,大量、密集地使用高技術常規兵器,讓對方無還手之力,以較小的代價獲得較大的戰果。鑒於這種戰略考慮,美國將改變以前那種“首次核打擊”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