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貧困的孩子是美國新聞界旗手和標兵,它的名字叫作普利策,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普利策"新聞獎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出生於匈牙利的一個普通小鎮上,年幼時衣食無憂,但是父親的去世使他的童年蒙上了陰影。母親改嫁後,他與繼父時常發生爭執,受夠了寄人籬下的生活。17歲的時候偷渡到了美國。最初,他想要當個軍人,但是卻屢屢碰壁,幾經波折終於當上了騎兵。但戰事卻很快就結束了,他留在了紐約,後來到了美國西部,為了謀生,他做過水手、建築工人、碼頭苦力、餐廳跑堂和馬車夫。後來,他在圖書館找到了一份差事,報酬就是可以任意借閱圖書館中的各種圖書,這是他邁向新聞界的起跑線。
這些"著名的窮孩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出身貧窮從來都不是你混不出人樣來的理由。在貧窮的生活中,我們往往會學到很多的,而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大人物是在貧困中成長起來的。貧窮從來不是一種為自己推脫的借口,它隻是一種對目前、對過去生活的描述而已。貧窮不是失敗的理由,貧窮不是你用來搪塞別人、用來解釋自己為什麼還沒有混出人樣來的說法。貧窮是一種鞭策,它激勵著你不斷前行,不斷去尋找生命中的那些成功和美好。
讓利,創造利潤上升空間
商人常常是精明的代名詞,他們的每一分每一毛都是精打細算的,這樣的做法無可厚非。但是,做生意難免會遇到生死攸關的時刻,會遇到麻煩的時候。為了挽救大局,為了在日後有更好的發展,他們也會做出相當大的放棄和讓利。如果你想要得到更多的利潤,贏得更多的機會,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懂得放棄一些眼前的利益,舍棄一部分對自己來說不太重要的東西,才可能獲得更多更好的東西。
(1)獨食難肥,共贏是真理
大家都知道一個商業道理:一個人的贏不是贏,單方賺錢的買賣不是成功的買賣,這種生意多是一錘子買賣,成功的買賣應該是各方都有利,大家都掙錢。要想在當今生意場上取得最大的成功,就要學會把這種傳統思維轉換成"共贏"理念,隻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贏得最後的勝利。
有一個別出心裁的農民,從外地買回了一批優良的小麥種子,種下去之後,第二年就大獲豐收,農民自然是喜出望外。可是高興過後,他馬上就變得憂心忡忡,原來他害怕別人偷去他的優良品種,也種出一樣好的小麥。很多人聽說他家的小麥豐收了之後,都前來詢問他從哪裏買到的品種,可他總是想方設法搪塞,唯恐別人知道。
可惜好景不長,第三年的時候他就發現,種下去的同樣是優良品種,但產量卻和普通小麥差不多。又過了兩年,他的麥子甚至連普通小麥也不如了,且病蟲害現象也十分嚴重。心急如焚的他趕緊帶著自家的麥種去請教一位農科專家,經過一番考察後,專家告訴他,由於良種的四周都是普通的麥田,而它們之間相互傳播花粉,使良種發生了變異,久而久之,品質就會下降。農民後悔不已,倘若當初他和鄰居一同分享這種優質品種,就不會有今天這個後果了。
卡耐基曾說過:生意場上想把所有好處都拿到自己手裏的人,路會越來越窄,生意夥伴會越來越少,這等於是慢性自殺。所以,成熟的商人一定要學會與人分享利益。在這個世間,隻有那些能夠真正讓利的人,特別是能讓別人受益的人,才會有大發展、大成功。
(2)財聚人散,財散人聚
做生意最需要的就是人脈,一個人的人際交往的廣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他的生意在將來能夠做到多大,你所結識的人越多,你彙聚的人越廣,你的企業也就發展得越大。與你的合作夥伴分享利潤,這樣做你的收益會大大地提高,同時也成為凝聚人心的一種重要方式。
小肥羊集團的張剛,在1999年開了自己的第一家店,在不到九年的時間裏,他就把小肥羊門店開到了全國各地,並且成功將小肥羊集團轉變成一家上市公司。當談起做生意的經驗的時候,他語重心長地說出了這樣的話:"充分地信任合作者,樂於利益分享。這就是我一直以來秉承的做事原則。"
在他創辦小肥羊之前,還是一個上技校的學生,他當時也就是和小夥伴們一起擺地攤,做小買賣。技校畢業後,他還倒賣過衣服和手機。正是因為張剛在沒有關聯的行業裏摸爬滾打,使他練就了一種好眼光。據說,當初他選擇店址的時候,不管在什麼樣的城市裏轉一圈,他都能馬上知道小肥羊在這個城市的定位、選址,並能立即拿出正確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