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企業的人力資源工作者和麵試官們也要努力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要愛才惜才,敢於用比自己強的人。這方麵,劉邦是典範。這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放開心胸,隻有這樣,才能共同成就一番大事業。

第二,展示自身的品牌形象。你在麵試別人時,也在被別人麵試。無論對方是否符合崗位要求,你都應當“自我營銷”,展示自身風度,體現企業品牌,起到正麵、積極的宣傳作用。

第五節構建企業的用人原則

為什麼“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根本原因就在於:“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環境變了,事物的性質也變了。

所以,人才背後的軟環境和製度安排非常重要。對於一個組織來說,最緊迫的就是營造人才成長和孵化的土壤。唯有如此,優秀的人才才會與組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否則這個企業即使有再多的人才,人心不在一處,也隻能是“烏合之眾”。

一、組織才是你的去所

沒有人就沒有組織,組織是由人構成的。那麼,人是否需要組織呢?答案是肯定的,一滴水隻有融入了大海才不會幹涸,一個人隻有在組織中才能不斷學習和成長!

那麼,為什麼同樣引進各種經曆、背景的人才,有的企業像個大熔爐,能夠把新人同化,擰成一股繩,而有的企業卻消化不良,導致組織內部派係林立、紛爭不止、效率低下?為什麼同樣一副牌,有人打贏,有人打輸?為什麼同樣的團隊,有人帶好,有人帶壞?

對於以上問題,有人認為需要一種強大的企業文化對各種背景的人才進行“洗腦”,達成價值觀上的“共識”。那好,假如有了強大的企業文化,你就可以保證一定能夠把企業變成大熔爐嗎?假如一個人的能力很強,給他一個企業去經營,人才、資金樣樣不缺,你可以保證他一定能做得很好嗎?未必!

企業缺乏長期規劃和延續性,缺乏後續的製度安排來保駕護航,也就難免出現“城頭變幻大王旗”了。英明的領導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整個組織精神和製度的興衰存廢!

法治也好,人治也罷,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缺一不可。換句話說,一個真正有競爭力的組織,必須使人與製度達成有效的互動,形成彼此可依賴的緊密關係。隻不過在企業生命周期演化的過程中,其側重點不同罷了。衡量一個企業有沒有競爭優勢的關鍵,不是盤點已有的資源,而是看有沒有將這些資源有效組合和調配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潛力和積極性創造績效。

一個企業不是依靠某個人而是依靠組織才能生生不息、基業常青。而一個組織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則是由於其具備可持續性的競爭力。

1人才競爭力

評估一個企業有沒有人才競爭力,有三條重要的指標:

第一條指標是人才的總容量。即你有多大的肚子,這是問題的關鍵。

第二條指標是人才的兼容性。主要看你能否消化得動。你的人才陣容再豪華,但若不能彼此兼容,很容易導致新人水土不服、流動頻繁。

第三條指標是知識能否轉化為績效。具備知識而不能創造績效的人才好比一隻不采蜜的蜜蜂,隻能裝門麵,而不能成為實際的“生產者”。因此,能否將人才的知識轉化為共同目標並創造出來績效,是衡量一個組織是否具備人才轉化能力的關鍵。

由此可見,打造人才競爭力的實質不是簡單的數量疊加,而是對這些人才進行有效的組合與搭配,從而創造出最佳的績效。

2製度競爭力

製度不是一堆死的文字,而是活的遊戲規則。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反之,改善生產關係,能夠進一步解放生產力。製度好比生產關係,必須不斷地激發創造績效的潛力。具有競爭力的製度,通常具備三大特征:一是適用性強,製度不能中看不中用;二是協同性好,製度能正確處理人與組織的關係,使個人與組織都能得到協調發展,使各個生產要素得到合理調配;三是有發展性,世間無不變之法,因此任何一項製度都必須有自動更新的時間因素、外部條件,不要想著一勞永逸。

因此,一個有競爭力的組織,必須具備人才競爭力和製度競爭力的合力,才能真正打造出屬於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二、鐵打的用人原則

否定一件事很容易,但肯定一件事很難,因為肯定裏充滿了很多不確定性。在人才方麵,老板們常感歎:“我現在什麼都不缺,就缺人才。往往能幹的人都靠不住,而老實可靠的又大多不能幹”。

如果總以能幹與可靠性作為用人的評估標準,恰恰說明了不知道怎麼用人,也說明了組織發展處在低級階段。對人才的依賴度越高,說明組織管理越脆弱。

一家語言類教育機構在創業團隊的帶領下,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在全國主要城市建立了二十餘處分支機構。尤其是最近幾年,公司業績持續增長,發展勢頭強勁。這些都得益於該企業“可複製”的連鎖管理模式,並為很多同業人士所津津樂道。

這家教育機構的創始人表示,他們的成功秘訣在於一直致力於打造一支不依賴於任何能人的組織。“鐵打的組織流水的兵”,不管是誰離職,都不會影響公司業務的發展。而這個組織之所以能夠強大起來,不在於有多少人,也不在於有多少現金流,而在於有一套真正能夠去奉行的原則,並且把這些原則化為組織和個人的行為準則和判斷標準。

在這方麵,他們曾經有過深刻的教訓:有一位創業夥伴,為公司的業務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因為違反了公司對客戶承諾的價值底線原則,最後不得不被勸退。公司短期雖遭遇業績損失,但從長期來看,正是公司堅持了這一原則,才獲得了更多客戶支持與信賴,使企業獲得了更大的收益。

上述案例中,該企業用人原則不是從與自己爭利的角度把合作夥伴驅逐出組織的,而是從是否損害了客戶價值的角度來考慮的。並且將這種原則深入貫徹到每個人心裏。這一點是很多企業沒有注意到的。很多企業拿來“不依賴於任何個人的組織”的理念,不過是拿來了皮毛而已,卻把最重要的精髓丟棄了。走上了歧途,對關鍵人才的流失不再上心,怎麼可能不導致失敗呢?

作為一家教育機構,在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培訓的同時,需要取得客戶的信賴。而取得客戶信賴最有說服力的一點,不在於你具備什麼資質、取得多少權威認證,而在於“現身說法”——你自己是如何做的。這就如同管理谘詢公司一樣,自身的管理必須過硬,否則又如何能輸出管理方案,讓客戶真正信服呢?

為什麼有的企業各種人才進進出出,卻始終能夠保持持續發展?而有的企業失去了關鍵人才,就像得了貧血一樣業績持續下滑?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呢?是不是客戶資源過於集中於某一個人手中?但這個問題對於在客戶中建立了品牌的公司則不存在,更重要的是,你用人的原則是什麼。你企業的用人原則,實際上,是企業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它直接回答了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企業應該致力於追求打造一個不依賴於任何能人的組織,唯有這樣,企業才能長期立於不敗之地。

第六節人才複製——要“把支部建在連隊上”

是不是小企業就具有成本優勢?很多人的答案是肯定的,實則不然。隻有行業內數一數二的企業才具有成本優勢。成本優勢的基礎是規模經濟,能夠做到總成本領先,必定能產生規模化效應。

某企業全國有20多家分支機構,而總部組織架構主要是共享支持平台,由四大部門組成:規劃係統、信息技術係統、財務結算係統、人力資源係統。在此基礎上,該企業形成了客服係統,總部向分支機構源源不斷地提供技術、資金和人力方麵的支持。

集中的好處就是很多資源能夠共享,如果幾種業務既不能共享,又不能協同,那會帶來混亂和內耗,而不是規模經濟。那麼,在團隊方麵,是不是有著相通的道理?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個人不能組合成一個有效的團隊,就是烏合之眾,即使單個看來都是“精兵強將”。

一、協同與參與

一家機械公司老板找到我們,讓我們為他的企業做績效管理谘詢。我們通過調查,了解了這位老板的遭遇。

在老板的要求下,其公司的幾個部門負責人搞了好幾套績效考核方案,經過一番討論,最後也沒有達成任何結果。這令老板很不滿意,於是便一不做二不休,請了一家專業的管理谘詢公司幫忙。“專業人士”對企業進行了一番調研診斷,設計出了一套績效管理方案後,就扔給企業走人了。結果績效考核成了一項爛尾樓工程,那些做得很漂亮的考核方案根本沒法用,隻好束之高閣,根本沒有達到老板心中想要的結果。

那麼,老板心中想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呢?經過進一步探詢,老板終於道出了心中的困惑。原來他去了一家同行企業參觀學習,看了人家的績效考核方案,覺得很實用,又聽說考核效果也很不錯,真正調動起來了員工的積極性,提升了企業的經營業績。可為什麼他的企業就沒有能力弄出這樣的好東西呢?

這位老板的困惑實際上很有代表性,尤其在管理方麵,很多中國企業的老板們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或者說即使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就是不便說或說不出來。這就是客觀存在的現狀。問題是,谘詢顧問應該結合中國的社會現實和企業背景,真正地幫助企業產生實效,而不是說“老板,您的心思我們非常理解,但我們做顧問的隻能提供建議,如何做還要靠你們自己執行”,然後擺擺手、搖搖頭,一臉無辜相地離開了。

有人說,方案製訂不難,難就難在推行!貌似有理,實則荒謬,我的看法卻恰恰相反,方案之所以難以推行,往往是因為在製訂方案時不嚴謹、不周全,未能讓利益相關者充分參與。

在製訂方案時,為何不把執行因素考慮進去?為何不進行可行性論證?既然沒有考慮到可行性,就不叫方案了。好的方案,就是要讓一般人都能夠執行得了的。方案重要,但製訂方案的過程更重要!

方案的製訂過程需要各方麵共同參與,參與不是帶著一雙耳朵,而是帶著腦袋和一雙手,要真正開動腦筋並行動起來。否則就成了一言堂,或者是沒有責任地相互推諉:業務部門說,考核是人力資源部的事;而人力資源部說自己隻是起到溝通、組織、協調作用,業務部是真正的直線經理,績效考核還必須落實到業務部門頭上。

這種狀況,就是“各拉各的號,各唱各的調”。小企業還好說,其管理範圍和幅度都很小,老板發話就管用;但攤子大了、隊伍多了,老板不可能都盯得過來。這時老板的話經過層層傳遞,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那麼,該如何才能既能讓員工充分參與,又能體現集中決策的效率好處呢?

關於這一方麵,“有事時需集思廣益,但各自作決策”的方法就比較奏效。績效考核如何定案也一樣,過程可以充分調動廣大員工的智慧,讓他們諫言獻策,但最後需要企業的決策者點頭同意。

一個鐵路運輸班組實行了“以鉤計獎”的考核方案,即員工的獎金與當月完成的運輸量和任務數掛鉤。此舉,極大地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鐵路運量連年刷新紀錄。同時,該公司的內燃機車檢修班組,采取的是員工獎金與技術能力掛鉤,即依據員工處理機車故障的能力、次數等作為主要考核指標進行打分。這不僅讓技術能力強、處理故障多的員工多勞多得,同時也激發了其他員工學習鑽研技術的積極性。

原來,在製定績效考核方案上,鐵路運輸班的領導充分發揮了員工的參與精神,沒有搞一刀切,而是結合本班組的生產組織、人員結構等實際情況,廣泛征求員工的意見和建議,反複討論、修改達成共識後,在實際執行當中總結經驗、教訓,及時聽取員工的合理化建議,定期修改和完善,從而使績效考核方案真正發揮其調動員工積極性的目的。

“發動群眾”,讓廣大員工參與的關鍵點就在於:一是有助於理解考核方案,在親自動腦和動手中學習,這比填鴨式的培訓效果要好上百倍;二是激發員工的主人翁意識,自己的工作隻有自己最清楚,而自己參與考核設計,無疑增加了對方案的認同感。常言道:“一杯水,隻有自己喝了才能嚐到其中的味道。”隻有讓員工充分參與進來,方案的執行過程才會更順利。

因此,在績效考核方案設計過程中,需要公司搭台,人力資源部門牽頭,其他部門唱戲。否則績效考核就成了獨角戲,是不可能取得真正成功的。

二、人才升級要循序漸進

某企業請了一個具有外資企業工作經曆和海外留學背景的“空降兵”做營銷總監。營銷總監上任經過幾把火,把手下員工換了個遍,老板滿以為業績會大幅增長,結果卻大幅下滑。雖然營銷總監極力說要看長期,但老板卻逐漸失去了耐心。

海歸“水土不服”的例子有很多。皇馬的“銀河戰艦”堪稱豪華,但是能保證一定戰無不勝嗎?企業選拔人才除了考慮自身的“血型”外,也要考慮到相互之間的組合,不是靠簡單的“拿來”,更不是靠簡單的堆積。

某企業為了顯示優先培養和提拔內部人才,在對下屬進行績效考核時,設置了這樣一條指標:必須在一年內提拔兩名基層人員做主管,並排除掉外部招聘情形,要求在內部競聘的模式下進行。但因為缺乏相應的條件要求和配套競聘標準,初衷雖然很好,在執行時卻不免走偏:凡是公開報名競聘的,競聘的崗位總有人能夠順利競聘上去,幾乎無一例外,而報名沒有競聘上的員工卻非常沮喪。

另一家企業的生產經理在一年內連續換了三任,一上來總是要“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最後不僅把自己燒死了,還給人事關係帶來麻煩,設置了層層阻礙。最後,老板終於痛下決心:不再設置生產經理這一崗位。其生產效率在短短的三個月之內反而提升了10%。

崗位的設置標準不能過高,否則會讓人難以勝任,但是絕對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凡有關鍵型的崗位空缺,總選擇從內部產生,這顯然也會導致標準降低。人力資源質量不能搞“大躍進”,必須假以時日,寧願慢一些,也要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

三、牽頭組織是關鍵

有一個眾人抬杠的遊戲,看似非常簡單,卻因為大家步調常常不一致很難成功。這個遊戲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多人做一件事情,如果缺乏一錘定音的核心人物,再強大的組織也是一片散沙。

這時候,人多反而誤事,人少反而力量大。因為在極其短暫的時間內難以協調和達成一致,尤其組織成員間嘰嘰喳喳,毫無效率可言。這時候才能真正領會“民主集中製”的精髓,正如前麵提到的鐵路運輸班的成功案例一樣,在做決策之前要集思廣益,但最後隻能一個人做決策。換句話說,民主集中製未必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可行的。

因此,對於一個組織而言,到底什麼樣的人才複製模式是最好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無論怎樣,對於一個組織而言,想真正“贏”,一定要發出一個聲音,朝著一個方向,走出整齊劃一的步伐,才能成功地抵達理想的彼岸。因此對於人才管理的組織部門來說,要借鑒我國的先進做法,“把支部建在連隊上”。

那麼如何把“支部”建在“連隊”上呢?除了思想動員、鼓舞人心以外,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則,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人、感染人。對於一個商業機構而言,牽頭者必須篩選出各部門代表,進行有效地組織和配置,以每個產品線、每個業務線、每個項目、每個部門的人員為“據點”,發揮眾人協同的力量,建立起強大的組織和人才成長階梯。唯有如此,員工才能夠實現自我更新和自我發展,企業才能夠進行組織學習,並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後記

這是我寫的第一本書,整個過程就像孕育自己的孩子,經曆了十月懷胎,即將一朝分娩,既期待又興奮。

常言道:萬事開頭難。這本書的誕生很不容易,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定向和反複修改才得以成型。在這一過程中,非常感謝時代光華的陳正俠老師、郭曉娟老師,也要十分感謝徐漢鴻老師。陳正俠老師、徐漢鴻老師對本書非常關心,多次通過打電話以及麵對麵交流的方式給我反饋,提出了很多富有價值的創見。同時,郭曉娟老師也不辭辛苦地對書稿進行斧正,其嚴謹、高效的工作方式讓我十分敬佩。正是大家的通力合作,才最終使本書得以問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本書並不是我一個人的,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晶。

除此之外,我要說說寫作此書的初衷。近幾年,國內經濟不是十分景氣,一些製造型企業紛紛倒閉。這些事情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國企業想再進行人海戰術,已經是窮途末路了。要想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絕對不能再依賴低人工成本,而是要靠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而想擁有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除了需要硬件投入和打造相應的製度機製外,最核心的還是要擁有人才。我希望每個企業都能夠真正地認識這一點,把人才放到第一位,從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以實現產業升級和戰略轉型!

最後,感謝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家人,感謝所有幫助我、支持我的朋友們。

喻德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