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為何要精兵簡政

開會時,王老板倒了一肚子苦水:“你看現在,網站內容沒人更新,鏈接沒人換,關鍵詞排名一天比一天低。我不知道怎麼回事,當初我一個人親自幹時,所有關鍵詞排名都在前麵。然後兩個人、三個人,一直到現在,這麼多人了,關鍵詞反而不知跑到哪裏去了……”

王老板遇到的問題與無數老板遇到的問題幾乎一模一樣:人越來越多,事做得越來越不到位,效果越來越不盡如人意。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從一個和尚到三個和尚,人數增加了,但人均收益卻發生了遞減,這到底是為什麼?

有人說:因為三個和尚都是聰明人,聰明人都希望“用最少的投入換取最大的收益”,所以每個和尚都指望另外兩個和尚弄水,而自己坐享其成,結果誰都沒水喝。

也有人說:因為三個和尚想法不同,目標不同,導致出現了三個向量。就像一個人往天上飛,一個人往水裏遊,一個人在陸地上跑,怎麼可能達成一致呢?

更有人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尤其是中國的“醬缸文化”,合作一直不是我們的強項,人一多就很容易發生內訌,就會出亂子。

當然,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有很多,我們也來做些假設。

假設一:如果三個和尚,不僅有聰明人,也有傻子和小氣鬼,結果是否會不一樣?

假設二:如果有共同願景且目標一致,能否有水喝?

假設三:如果有一個“×因素”,能夠驅動他們內心的動機,讓他們彼此愉快地合作,並產生“化學反應”,是否能保持一個長效機製?

一些企業人均產能低下,不在於經營者和員工不努力,而在於人員配置不當。企業必須一切以市場為導向,果斷地精兵簡政。

二、精兵先行

“兵在精,不在多,將在謀,而不在勇。”在提升企業的生產力與績效方麵,同樣適用精兵策略。

一談到精兵,經營者最容易犯的兩個錯誤是:一是,通過控製人手來實現;二是,通過降低高薪人員的薪酬達到壓縮成本的目的。第一個做法的問題在於僅僅通過減員是難以精兵的;第二個做法的結果就是“劣幣驅逐良幣”,企業從此失去了強勁的發展引擎,更失去了後勁!

我們經常看到教人如何精兵簡政的文章,後麵常常加上減員增效來呼應。從行政機構來看,精兵簡政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不僅要看精簡了多少人,也要看縮減了什麼機構或崗位,否則就成了沒有意義的事情。因此,結合企業來說,精兵簡政不能單單理解為裁員。

更多的時候,精兵是通過改變人員結構來實現的。比如,對待員工的區別考評法可以這樣:能力差、態度差的要淘汰,能力差、態度好的要培訓,能力好、績效差的要找原因。在這一方麵,最重要的是遵循強製分布的原則,促使企業保持持續的競爭力。

從效率角度來看,用一個能幹的人,勝過用兩個平庸的人。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使用人力而節省成本,所以在人才任用上務必要少而精。管理者在人事決策方麵,一定要慎之又慎,必須從組織的角度看待精兵問題。

那麼,問題點即在於如何精兵?一是增強打造精兵的舞台與環境,否則再優秀的人才也無用武之地,會選擇離開;二要增強對人的訓練,沒有人生來就是精兵強將。某培訓機構曾打出一廣告語:“未經訓練的員工是企業最大的成本。”企業必須注重對人的智力投資,並要認真衡量這一投資所產生的巨大價值。

三、簡政配套

某縣隻有4萬多人,“吃財政飯”的卻達到3100人,縣委主動向市委申請將這裏成為機構改革試點縣。改革後,機構內人員減少了800人。但由於“上下對齊,左右對稱”的要求和大環境的局限,幾年後,縣機構設置恢複到改革前,行政人員比改革前又增加了100多人。

為什麼這個精兵簡政反而越來越繁雜呢?一是由於根本利益還在,二是精兵簡政的方向還不夠明確。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簡政必須堅持年年做、月月做、天天做,而且隻做必要的。否則,就會逐漸滋生出更多條款和規矩,而這些條款和規矩又需要人去執行和監控,怎麼可能達到精兵的目的呢?

如果在精兵的同時不去簡政,就會導致直接產生價值的環節越來越少,不直接產生價值的環節越來越多,使績效低下、戰鬥力銳減,這與精兵簡政的設定目的是背道而馳的。

那麼如何簡政?簡什麼政?最關鍵的就是打掉官僚所賴以生存的土壤,拆開企業內部官僚利益的共同體,建立“一切以客戶為導向”的企業文化。唯有如此,簡政才可能在深層次上得以實現。在建立客戶導向的企業文化的同時,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麵來配套簡政。

1架構調整

業務或效率要求發生變化時,就必然伴隨著架構的調整。那麼,就要配合減少崗位層級與人員設置,通過合並、優化,進一步完善組織結構和崗位設置。

2合理授權

合理授權不是放權,而是把責任分擔出去。將事務性和專業性的工作交給專門的人去做,管理者才能集中精力做正確的決策,抓重點、重檢查、看結果!

3優化流程

優化流程要從三個方麵進行改善:人流、物流、現金流。通過信息流將這三個方麵有機銜接和匹配,有效地促使內外部交易快速發生,產生新的價值,做到效益最大化。這才是流程優化的真諦。

優化流程不是純粹地減少流程,而是要充分考慮到流程的長度,並同時注意到流程縮短的風險。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其中的關鍵節點,找到製約的瓶頸,通過建立信息共享中心,減少溝通成本,從而改變生產運作方式,大大提升效率。

通過以上措施不斷強化實施,企業一定能夠不斷地提升效益。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流程執行過程中,企業一定要建立起對事負責,而不是對人負責的保障。否則再簡化的流程,也會因為人為因素致使流程更長,與企業所追求的目的背道而馳。

第三節人力規劃和預算的簡單玩法

[1]一、謀定而後動

在某企業年終總結會上,老板把幾個數據展示給大家看。在講到公司當年發生的各項成本費用時,他緊鎖眉頭,說道:“你們都看到了,今年銷售業績不好,而人力成本費用卻這麼高,公司一點錢都沒賺,我看年終獎就不能再發了。”在座的經理們麵麵相覷,無言以對。

顯然,問題已經超越了老板的心理底價,而這,正是企業缺乏預算的典型表現。

常言道:“謀定而後動。”在人力資源方麵,如何先謀定?那就是要做好人力資源規劃。大家對人力資源規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規劃很簡單,不就是每年需要招多少人嘛——這不是規劃,是計劃;另一種則認為人力資源規劃很難,難就難在這裏麵很多的“變數”,比如你怎麼就認定某崗位要編製這麼多人呢?依據在哪裏?

沒有規劃就會失去方向,必然導致工作被動。那麼,如何做規劃?規劃裏麵應該包含什麼?

1必須有目標的概念

在作規劃前,相關人員必須準確地理解公司戰略,才能夠製訂出相應的人才戰略,並且從公司整體目標分解出人力資源目標。

2必須有預算的概念

即要從經濟價值的角度,核算人力資源投入產出比,以確定關鍵的人力資源投入,並且必須有一個時間限度,以年度或者以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來進行預算。

一個企業沒有預算,就很容易失控。對於小型企業來說,即使沒有正式的預算編製,至少老板心裏要有一盤賬,而且這盤賬不僅要算得細,更要算得遠。

對於預算的錯誤認識:一種是“秋後算賬”型,而且算的還是一筆糊塗賬,不清楚哪些是前期投入,哪些是負債;一種是有多少預算,就要花掉多少預算。這種作為就是有多大鍋,煮多少飯,而不是根據產出多少,需要多少人,要做多少飯,準備多大鍋這個邏輯來進行的。

預算的發展已經使它遠遠超越了財務工具本身的意義。預算是一種管理工具,經驗豐富的管理者可以圍繞著預算對所有計劃進行組織。同時,預算也是為了確保關鍵資源能得到的合理分配而做的,它是實現執行人員是否被分配到最迫切需要的地方、最有利於取得傑出績效的地方的最佳工具。

二、先定目標再定預算

正如德魯克所說:“預算並不是有效決策的替代品,而是計劃和決策的工具。”在做人力資源預算時,我們應當注意三點。

1 預算與目標的關係

首先,從定目標開始來定預算。不能從去年的支出著手製定新預算,而是要從關鍵領域(即戰略重點、資源投入的重點)著手進行預算。

其次,預算要長遠,必須有生命周期的概念。組織有自身的生命周期,同樣,人有自己的職業生涯。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必須與組織的生命周期相匹配,這樣才能得到協同發展。

再次,預算隨著目標的調整而調整。預算與目標是一種不斷相互調整的關係,目標變化了,預算也就變化了。

2找準出發點

在摸清了預算與目標的關係後,我們還要注意找準出發點,抓住關鍵點。

首先,必須以人力資源現狀為出發點、以人力資源戰略為指引,進行人力資源現狀的盤點和分析。這不僅是為了滿足當前需要,更是為了滿足獲取和培養未來人力資源支持的需要。

其次,要以公司整體戰略為指引,著眼於未來,抓住關鍵點。包括:建設關鍵崗位人員的梯隊,因為存在不確定性,穩定核心關鍵崗位人員成為突出的任務;努力使組織成為自主經營單位,不要再按照傳統的流程,自行提出工作目標和需求;人員的成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有計劃、有針對性地製訂訓練課程與培訓計劃實施體係;通過激勵與保障體係打造未來的管理者,確保企業的未來發展有後勁。

3做足準備工作

做好人力資源規劃,需要做到兩點。

第一,對人力資源現狀有深刻的認識,尤其是對企業文化、價值觀念和組織適應性有深刻的認知。否則,要麼會導致拔苗助長,要麼會造成外部引進人才的消化不良。

第二,能夠準確把握外部人才變化。人力資源規劃也要麵臨外部人力資源市場變化、人員供應狀況變化、競爭對手挖腳等問題。不了解這些,可能會導致白忙一場。

三、預算落地

當企業的經營者想做預算時,財務或人力資源專業人士總是強調時機不成熟,無法做預算,為什麼呢?變數太多。比如:材料成本算不出來,因為受市場供求關係影響,我們無法決定,所以無法預算;人工成本算不出來,因為受同行及人才市場供求關係影響,缺乏基礎數據,所以預算不出來……

理由有很多,預算管理一次次擱淺,年複一年,企業仍然沒有建立預算管理體係,直至最終失去控製時才後悔莫及。

實際上,預算不隻是一種方法,更重要的是它的戰略計劃意義。所以,預算必須進行落地,否則將成為一紙空文。

我們不僅要了解預算的重要性,更關鍵是要知道如何進行預算。這就涉及預算的操作方法。一般而言,我們可以從兩個方向同時進行測算:一是從大到小,即先定大數,然後逐月、逐個單位進行分解;二是從小到大,即從單個因素進行考慮,預算花費,然後彙總結果。兩個結果數據越接近、越吻合,說明預算的可執行性就越大。

從小到大進行預算的好處是能夠盡量做到精確,並且利於執行。但這很有可能會帶來預算總額的大幅提升,從而打亂了整個戰略計劃。而從大到小進行預算的關鍵在於如何定大數,好處就是能夠把握全局,同時對關鍵領域進行投入。

預算必須基於曆史,包括曆史數據與可供支持的資源,否則預算的數據也隻能做到預估。尤其在第一年開始做預算時,會存在這種情形。解決了預算的可操作性問題,還要做好預算監控和執行,否則就會失去控製。那麼怎樣做好預算執行呢(參見圖6)?

圖6預算執行

一是必須建立預算和實際費用的台賬,並及時把信息反饋給決策者和具體執行部門,不斷地進行分析改善。

二是通過預算目標與個人績效考核結果相互捆綁的方式,使管理者有意識地做好計劃管理和預算管理,以確保預算處於正常範圍之內,使企業整體保持健康運營的狀態。

第四節不講人均產值,什麼都是浮雲

[1]一、要會看人均產值

C企業是一家從事零擔貨運業務的物流公司,經過20多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以珠三角為中心、全國10多個省份100多個網點為依托的物流服務體係,員工達3000餘人。但近年來,隨著行業環境變化以及運營成本的大幅增加,公司貨運業務受到了嚴重影響,2010年的營業額隻有25億元,人均產出不足9萬元,正處於嚴重虧損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