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社會法則——生活中的你我他(1)(2 / 3)

古希臘先哲告誡世人說:“認識你自己。”然而這一告誡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不是把自己看得太高了,就是過分地低估了自己。

作為一個現代人,如果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就很難在社會中找準自己的位置。認識自我,不僅要認識自己的先天素質,包括智能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還要認識自我所受的教育,以及在教育和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自我的思想品德,認識自己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專業特長和技能等等。

隻有正確地認識自我,才能正確地評價自我。當你對自己有了一個全新的、客觀的、正確的認識之後,還要與其他競爭者作一個比較,發現自己的長處與短處,這樣,才會在生活和工作中找準自己的位置。正如尼采所說的:“聰明的人隻要能認識自己,便什麼也不會失去。”

美國心理學家喬和韓瑞提出的關於自我認識的窗口理論,被稱為喬韓窗口理論。他們認為人對自己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因為每個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開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過與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過他人的反饋減少盲目的自我,人對自己的了解就會更多、更客觀。

那麼如何認識自己呢?認識自我的渠道主要有三種。

一、 從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認識自己

與他人的交往,是個人獲得自我認識的重要來源,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鏡子。從幼年到成年,我們從簡單的家庭關係擴展到外麵的友愛關係,進入社會又體會到複雜的社會人際關係。聰明而善於思考的人能從這些關係中用心向別人學習,獲得足夠的經驗,然後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規劃自己的前途。但是,在與他人的關係中認識自己也要注意一些問題。

第一,跟別人比較的是我們做事的條件,還是我們做事的結果?比如有些大學生來大學學習,認為自己家庭條件和經濟基礎不如別人,一開始就把自己置於劣等地位,從而影響學習心態和情緒。其實我們應該比較的是大學畢業後各自所取得的成績,而非在學校學習時所具備的物質條件;

第二,跟他人比較的標準是可變的還是不可變的?經常有人認為自己不如他人,他們關注的常常隻是身材相貌、家庭背景等不能改變的先天條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些條件是很難改變的,是沒有實際比較意義的;

第三,和什麼樣的人相比較?是與自己條件相類似的人,還是個人心目中的偶像抑或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社會名人甚至不如自己的人?所以,確立合理的比較對象對自我的認識尤為重要。

二、從“我”與事的關係認識自我

從“我”與事的關係認識自己,即從做事的經驗中了解自己。我們可以通過自己所做過的事,所取得的成果,所犯過的錯誤看到自己身上的優缺點。對那些聰明又善用智慧的人來說,成功、失敗的經驗都可以促使他們再成功,因為他們了解自己,有堅強的品格特征,又善於學習,因而可以避免重蹈失敗的覆轍;而對於某些比較脆弱的人,因為隻看到失敗反映出的負麵因素,而更使其失敗,甚至陷入不斷失敗的惡性循環,這也是常見的現象。因為他們不能從失敗中學到教訓,改變策略追求成功,而且挫敗後形成害怕失敗的心理,不敢麵對現實去應付困境或挑戰,甚至失去許多取得成功的機會;而對於一些自大的人而言,成功反而可能成為失敗之源。他們可能因為一時的成功便驕傲自大,以後做事便自不量力,往往遭受更多的失敗。

三、從“我”與自己的關係中認識自我

從“我”與自己的關係中認識自我看似容易,其實做到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試著認識自己。

第一,自己眼中的我。個人眼中觀察到的客觀的我,包括身體、容貌、性別、年齡、職業、性格、氣質、能力等;

第二,別人眼中的我。在與別人交往時,從別人對你的態度、情感反應而感覺到的我。不同關係的人,不同類型的人對自己的反應和評價是不同的,它是個人從多數人對自己的反應中歸納出的認識;

第三,自己心中的我,也指自己對自己的期待,即理想中的我。

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眼中的我,別人眼中的我,自己心中的我這三個我的比較分析來全麵認識自己,進而完善自己。

彼得原理

—— 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有句俗話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這不僅代表現代人的心理狀態,也是全人類心理的一種寫照。彼得恰恰是針對人們這種心理發表了相反的看法,他認為職位的晉升並不完全代表價值的提高,有時反而有可能降低這個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