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納姆效應
—— 一頂戴在誰頭上都合適的帽子
我是誰,我從哪裏來,又要到哪裏去,這些問題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開始問自己。然而一直到今天人們都沒有得出令人滿意的答案。
每個人最熟悉的人就是自己,然而對於熟悉的自己,我們也常常產生疑問:我究竟是怎樣的?我是怎樣的一個人?我的感覺從何而來?
每個人都渴望洞悉自己廣大而幽渺的內心世界,本章將帶領您一起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感覺、記憶、思維、觀察、聯想、錯覺等心理知識,解讀自己的內心,解開自己心靈的麵紗。
人們容易相信籠統的概括,而不容易了解真正的自己。
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鍾都有人上當受騙”。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說明:人們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這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麵貌。
曾經有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都認為這段話把自己概括得非常準確。讓我們看看這段話是否適合我們呢?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盡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製。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麵前過於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這其實是一頂套在任何人頭上都合適的帽子,而太多的人愛把這頂帽子往自己頭上戴。
這種對自己的錯誤認知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來說,很多人請教過算命先生後都認為算命先生說的“很準”。其實,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當人的情緒處於低落、失意的時候,對生活失去控製感,於是,安全感也受到影響。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賴性大大增強,受暗示性也比平時更強。加上算命先生善於揣摩人的內心感受,稍微理解一些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會感到一種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來再說一段一般的、無關痛癢的話便會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讓一個人水平伸出雙手,掌心朝上,閉上雙眼。告訴他現在他的左手上係了一個氫氣球,並且不斷向上飄;他的右手上綁了一塊大石頭,向下墜。三分鍾以後,看他雙手之間的差距,距離越大,則受暗示性越強。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人了解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
■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認識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像老子說的:“知己者強。”一個人越了解自己,就越有力量,因為他知道怎樣揚長避短,以及怎樣最好地發揮出自己的潛力。
但是認識自己是很難的。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來觀察自己。正因為如此,個人便需要借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但由於外部世界的複雜多變,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而不能正確地認知自己。
看下麵的這個小故事:
從前,有個裏長押送一個犯罪的和尚到邊疆去服役。這個裏長有點糊塗,記性也不大好,所以每天早晨他上路之前,都要先把所有重要的東西全部清點一遍。他先摸摸包袱,告訴自己:“包袱在。”又摸摸押解和尚的官府文書,告訴自己:“文書在。”然後他走過去摸摸和尚的光頭和係在和尚身上的繩子,又說道:“和尚在。”最後摸摸自己的腦袋說:“我也在。”
裏長跟和尚在路上走了好幾天了,每天早晨都這樣清點一遍。有一天,狡猾的和尚想出了一個逃跑的好辦法。
晚上,他們在一家客棧裏住了下來。吃晚飯的時候,和尚一個勁地給裏長勸酒,把他灌醉,躺在床上睡著了。和尚去找了一把剃刀,把裏長的頭發剃光了,又解下自己身上的繩子係在裏長身上,就逃跑了。
第二天早晨,裏長醒了,開始例行公事地清點。他摸摸包袱:“包袱在。”又摸摸文書:“文書在。”“和尚……咦,和尚呢?”裏長大驚失色,但他忽然看見鏡子裏自己的光頭,再摸摸身上係的繩子,就高興了:“噢,和尚還在。”可是忽然又恐慌起來:“那麼我哪兒去了呢?”
這是個笑話,用來比喻人們有時候對自己不能有清醒的認識。
那麼人怎樣才能真正地認識自己呢?這就需要人能經常仔細地反省自己,不受外界環境的左右。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就是靠經常性的自我反省和思考,來了解自己的本性及其變化。別人的意見不是不能聽,恰恰有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但是在聽完別人的意見後,一定要進行自己的分析,也就是說,你永遠不能把自己的腦子交給別人,永遠要保持自己的清醒的獨立的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