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江蘇書畫藝術(2 / 3)

“揚州八怪”是指乾隆間在揚州以賣畫為生的一批畫家,其中一種說法是指汪士慎、黃慎、金農、高翔、李鱓、鄭燮、李方膺、羅聘這八個畫家。其中以鄭燮、金農影響較大。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人。能詩文,擅畫蘭竹,板橋書法疏放挺秀,隸、楷、行三體相參,章法上追求所謂“亂石鋪街”之美,自成一格。鄭燮論述藝術創作過程時以畫竹為例有“眼中之竹”(物象)、“胸中之竹”(意象)和“手中之竹”(創造的作品)。他還提出了“真相”與“真魂”的概念,強調所謂“神理俱足”,不拘一格,“畫到天機流露處,無古無今寸心知”。鄭燮畫論豐富了我國古代的畫論思想。金農(1687—1764),字壽門,又字司農、吉金,號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野居士等,浙江仁和人,長期客居揚州。金長於書法,自為一體,號曰“漆書”。又以隸書筆法寫真楷,意在創新。所畫梅竹、鞍馬、人物、山水,自創一格,以樸拙厚實勝,追求一種似與不似之間的情趣。此外,李鱓善花卉蟲鳥,黃慎工人物,高翔長於山水等,均各有特色。“揚州八怪”的筆墨技法直接影響了清中葉乃至近代的寫意花卉。他們以恣肆奇逸的筆墨,發揮了個人的創造,以對傳統的反叛和個性的張揚為其共同的特點。

乾嘉時期,還崛起了以張崟為代表的“京江畫派”。張崟(176l—1829),字寶岩,號夕庵,別號且翁、夕道人,晚年又號城東蟄叟、觀白居士等。祖籍江西,後遷居鎮江。張崟擅畫山水,銳意出新。其《潤州十二景》冊以及《鶴林煙雨圖》等,章法嚴謹,落筆濃重,氣象雄奇生動,韻味蒼勁濃鬱。他尤擅畫鬆樹,與當時鎮江善畫柳的畫家顧鶴慶被並稱為“張鬆顧柳”。

太平天國時期的揚州出了三位傑出的畫家,他們是虞蟾、陳崇光、虛穀和尚。虞蟾(1785—1864年後),字步青,號半村老人,揚州人。其畫風大氣磅礴,雄渾恣肆。陳崇光(1838—1896),原名召,字崇光,後改字若木、櫟生,號純道人,揚州人。他由畫工而進入文人畫行列,成就很高,工花鳥、人物、草蟲、山水,尤長雙鉤花卉。他的大寫意花鳥畫,與太平天國壁畫頗有相通之處。虛穀(1824—1896),俗姓朱,名懷仁,原籍安徽新安,移居揚州,曾出家為僧。名虛白,字虛穀,號紫陽山人。虛穀擅花果、禽魚、山水,喜用幹筆偏鋒,冷峭而新奇。兼工肖像,亦能詩文。

五、 近現代:仍有大師

近現代南京曾較長時間為中國的政治中心,一批著名的書畫家集中於此。其中著名的書法家有李瑞清、於右任、胡小石、林散之、高二適等,著名畫家有劉海粟、徐悲鴻、陳之佛、錢鬆岩、呂風子、張書旂、李劍晨、呂斯百、傅抱石、李可染、吳冠中、伍必端等。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號梅庵、梅癡、阿梅,自稱梅花庵道人,喜食蟹,自號李百蟹,入民國後署清道人,江西省臨川縣人。1905年分發江蘇候補道,署江寧提學使,1905—1911年任兩江師範學堂(現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校前身)監督(即校長),並一度被委任為江寧布政使、學部侍郎。1920年在南京病逝,葬於牛首山。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為表彰其辦校功績,特建亭於校園,曰“梅庵”。李瑞清通詩、書、畫,尤精書法,也是中國高等書法教育的先驅。李瑞清的書法,各體皆備,尤工篆隸。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著名書法家胡小石、李仲乾、黃鴻圖皆出自其門下。李瑞清還擅丹青,繪畫題材涉獵山水、人物、花卉,山水師法原濟、八大山人,花卉宗惲南田。所繪鬆石、花卉意境獨特,尤擅畫佛。

胡小石(1888—1962),名光煒,字小石,號倩尹,又號夏廬,齋名願夏廬,晚年別號子夏、沙公。南京人。國學大師,一生長期執教。曾任江蘇省書法印章研究會主席。書法澀筆頓挫,古樸瘦勁。隸書嚴正而有變化,剛勁中出墨味;篆書則擅長方筆金文,書風雄強、峻刻;草書結體學大王,布白學王鐸;真書早年宗龍門筆法,晚年從蕭儋、蕭秀;行書取筆於倪鴻寶,在剛勁流利中出墨味,繼承了李瑞清澀筆頓挫的風格,並創造性地用澀筆寫今草和狂草,富有特色。

劉海粟(1894—1995)自幼嗜畫。1912年,不滿17歲的劉海粟就創辦起中國第一所私立美術學校——上海圖畫美術院(後改名為上海圖畫美術專科學校),積極介紹西洋美術,推進美術教育。1918年10月,劉海粟創辦《美術》雜誌。解放後曾任南京藝術學院院長。他的繪畫,中西兼擅。壯年以後多致力於中國畫創作,曾用油畫筆濡墨作樹石、走獸、翎毛乃至於山水,別具風味。現在上海建有劉海粟美術紀念館。

徐悲鴻(1895—1953),原名壽康,宜興屺亭橋鎮人,著名畫家和美術教育家,解放後曾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兼擅中西繪畫,尤善畫馬,又擅畫貓及花鳥,別饒機趣。其中國畫創作,以人物畫著稱,《九方皋》、《愚公移山》堪稱其代表作。西畫方麵,長於素描及油畫,《傒我後》、《田橫五百士》為其西畫代表作。

陳之佛(1896—1962),又名陳紹本、陳傑,號雪翁。浙江餘姚人。新中國成立後曆任南京大學藝術係教授、南京師範學院藝術係主任、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出版有《陳之佛畫集》、《陳之佛畫選》、《陳之佛工筆花鳥畫集》、《圖案構成法》、《西洋美術概論》、《藝用人體解剖學》、《中國曆代陶瓷圖案概說》、《西洋繪畫史話》等。陳之佛不僅是中國圖案畫的拓荒者,也是提升、發展中國工藝美術的導師,在中國工筆花鳥畫的領域裏創造了奇跡,巨幅工筆花鳥《鬆齡鶴壽》由蘇州刺繡研究所將它繡成雙麵繡,布置於北京人民大會堂江蘇廳裏。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號三癡、左耳、江上老人等。其書由唐楷入,兼工諸體,尤善草書。1972年底,《人民中國》雜誌選拔現代中國書法精品向日本介紹,林的草書作品得到郭沫若、趙樸初、啟功等人的高度讚譽,名列榜首,代表了現代中國書法的水平。

錢鬆岩(1899—1985),當代畫家。江蘇宜興人,曾任江蘇省國畫院院長、江蘇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是當代中國山水畫主要代表人之一。其繪畫藝術,具有濃烈的民族風格和深情的韻味。無論在立意、構圖、筆墨、色彩、題句都匠心獨具,不落俗套。

張書旂(1900—1957),原名世忠,字書旂,號南京曉莊、七爐居。浙江浦江人。其花鳥,取法於任伯年,作花鳥喜用白粉調和色墨,畫麵典雅明麗,頗具現代感。又得高劍父與呂鳳子親授,形成色、粉與筆墨兼施的清新流麗畫風而獨標一格。作品有日本畫的麵貌;喜用高麗紙作畫,力求色彩與水墨的融合。當時,與徐悲鴻、柳子穀有“金陵三傑”(金陵三畫家)之稱。

李劍晨(1900—2002),又名李汝驊。河南內黃縣人。曾任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水彩畫研究會會長、中國水彩畫協會名譽會長、國際水彩畫聯盟亞洲畫會主席等職。李劍晨的水彩畫有自己的理論體係,被海內外譽為“中國水彩畫的開山大師”、“中國水彩畫之父”。他從事藝術創作和美術教育近80年,為我國建築和美術事業培養了幾代人才,在海內外享有崇高聲望。李劍晨出版畫集、論著十餘種。他先後在北京、上海、南京、香港、台灣等地舉行過數十次個人畫展。數百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軍事博物館、江蘇省美術館、河南省博物館及美國、日本、印尼等國及香港、台灣地區的博物館、展覽館收藏。2001年6月,李劍晨獲得中國文聯、中國美術家協會頒發的中國美術界最高獎項——首屆“金彩成就獎”(全國僅八位)。南京清涼山公園建有“李劍晨藝術館”。

高二適(1903—1977),原名錫璜,江蘇東台人,當代著名學者、書法家。其書得力於章草,行草書均法度謹嚴,筆力豪縱,不乏典雅清雋的學者趣味,草書善於將章草、今草、狂草熔為一爐,變化多端,時出新意。

傅抱石(1904—1965),出生於江西南昌,曾任國立中央大學藝術係教授,晚年客居南京。由於長期對真山真水的細心體察,使得其畫意境深邃,章法新穎,善用潑墨,渲染得法,能將水、墨、彩融合一體,達到氣勢磅礴的效果。這就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獨樹一幟,對中國山水畫起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其所畫人物,線條勁健生動,筆簡意遠。與關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嬌》,掛於北京人民大會堂,為當代名畫。

呂斯百(1905—1973),油畫家,江陰人。曾任南京師範學院美術係教授兼係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美協江蘇分會副主席。他的油畫長於風景、靜物,筆觸穩健有力,色彩純化雅致,注重畫麵整體的真實性。有《呂斯百畫集》。

李可染(1907—1989),徐州人,曾師從林風眠、克羅多(法國)、齊白石、黃賓虹,潛心於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與創作,使古老的山水畫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他的山水畫深厚凝重,博大沉雄,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和藝術個性。

吳冠中(1919—2010),宜興人。20世紀現代中國繪畫的代表畫家之一,有自己的鮮明藝術特色,已出版畫集約40餘種、文集10餘種。曾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在中國美術館和新加坡、美國、英國、法國等國的藝術館和博物館舉辦過畫展。2000年,吳冠中入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藝術家。

伍必端(1926.9— ),南京人,擅長版畫。1941年,年僅15歲的伍必端創作了第一幅木刻畫《血的仇恨》,控訴日本帝國主義濫炸無辜兒童的罪行,作品發表在重慶新華日報。1950年到中央美術學院任教,曆任中央美術學院版畫係主任、教授。1951年、1953年兩次赴朝鮮采訪、創作。1994年由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伍必端作品選》。1996年獲中國版畫家協會頒發“魯迅版畫獎”。〖〗〖〗江蘇地域文化源流探析〖〗〖〗〖〗〖〗第十一章〖〗江蘇文學〖〗第十一章江蘇文學

一、 起步階段:文學創作起步晚,文學批評起點高

起步階段的江蘇文學表現出的地域特色是文學創作起步晚,但文學批評起點高。

江蘇的文學創作起步比較晚。秦漢之際的《垓下歌》、《大風歌》,是江蘇地區最早的文學創作作品。這兩首“歌”的作者都不是文學家,而是當時政治、軍事上的風雲人物,其作品的語言樣式和詩歌風格,深受楚辭的影響。屬於文人創作的較早有影響的作品當是漢代枚乘的《七發》。直到明清以前,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江蘇文學家和文學作品仍然較少。但是在中國文學史上最具有影響力的文學批評家和理論批評著作卻大量出現在江蘇,先後出現了一批開宗立派的人物,尤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突出。

漢武帝時,在淮南王劉安的周圍形成了一個辭賦中心。劉安(前179—前122),沛人,是漢高祖劉邦嫡孫。《漢書?藝文誌》著錄淮南王賦82篇,淮南王群臣賦44篇,今均不傳。劉安對文學的貢獻主要是最先發現了《楚辭》的價值。他認為:“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又說,屈原之誌,“雖與日月爭光可也”。這是文學史上最早對屈原及其作品給予崇高評價的權威性論述,從而奠定了《楚辭》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魏晉南北朝時期,建康(今南京)成為六朝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江蘇文學的突出成就首先表現在文學理論批評方麵的代表作有陸機《文賦》、沈約《四聲譜》、劉勰《文心雕龍》、鍾嶸《詩品》、蕭統《文選序》、《陶淵明集序》等。文章選學方麵的主要代表作是蕭統編的《文選》和徐陵編的《玉台新詠》。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縣(今蘇州)人。《文賦》是我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篇完整而係統地專論創作的文章,在文學思想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陸機《文賦》第一次提出“詩緣情而綺靡”的思想,對於詩歌創作和詩歌理論的發展,具有開拓性意義。

沈約(441—513),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人。沈約長期在今江蘇境內任官職。所著《宋書》為二十四史之一。他是“永明體”的代表人物,在詩的聲律上創“四聲”、“八病”之說,揭示了漢語言文字獨有的美感特征,對此後中國文學的發展,特別是對近體詩的產生與成熟,具有重要意義。其著作《四聲韻譜》在《隋書?經籍誌》著錄後,就再也不見著錄了,大概在唐初已亡失。清朝王士禎《居易錄》卷四記錄楊錫震得沈約《四聲韻譜》古本,楊錫震還對其進行了集注,形成了抄本《四聲韻譜集注》。

劉勰(約465—約521),字彥和,京口(今鎮江)人。三十多歲時寫成《文心雕龍》。《文心雕龍》全書體係完整,結構嚴密。全書共十卷,五十篇,包括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四個主要部分。從《原道》至《辨騷》的五篇,闡述了作者對文學的基本觀點,是全書的綱領和理論基礎。從《明詩》到《書記》的二十篇,每篇分論一種或數種文體,可稱為文體論。從《神思》到《物色》的二十篇,研究有關創作過程中的各方麵問題,是創作論。《時序》、《才略》、《知音》、《程器》等四篇,從不同角度對過去時代的文風和作家提出批評,屬於文學史論和批評鑒賞論。最後一篇《序誌》說明全書的部署意圖。《文心雕龍》各部分互相照應,具有嚴密的體係,是我國文學理論遺產的瑰寶。

鍾嶸(約468—約518),字仲偉,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梁武帝天監十二年(513)以後,仿漢代“九品論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寫成詩歌評論專著《詩品》。全書將兩漢至梁作家122人,分為上、中、下三品進行評論,故名為《詩品》。在《詩品》中,鍾嶸提倡風力,反對玄言;主張音韻自然和諧,反對人為的聲病說;主張“直尋”,反對用典,提出了一套比較係統的詩歌品評的標準。鍾嶸在對曆代作家的藝術特點、風格進行品評的同時,還在序言中對詩歌創作中的一些理論性問題,以及當時詩壇所存在的帶有普遍性的流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詩品》的出現,和當時詩歌創作的發展、清談和品第人物的社會風尚等,都有密切關係。

隨著各體文章的大量寫作與積累,薈萃文章,選菁去蕪,以便觀覽,就成為一種社會需求,文章總集的編撰應運而生。西晉摯虞編《文章流別集》、南朝宋劉義慶編《集林》181卷、佚名編《文海》50卷、謝靈運編《賦集》92卷、《詩集》50卷、沈約編《集抄》10卷、蕭統編《古今詩苑英華》30卷,現都已亡佚,今存僅蕭統編《文選》30卷,徐陵編《玉台新詠》10卷。

蕭統(501—531),字德施,南蘭陵(今常州西北)人。梁武帝蕭衍長子,卒後溢昭明,世稱昭明太子。《文選》選入了從先秦到梁代(約前450—526)的130位作家, 476個篇題的作品,是現存最早的文章總集,對後代文學發展影響極大。

徐陵(507—583),字孝穆,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長期在今江蘇境內生活。《玉台新詠》10卷,專選當時的宮體詩以及古代歌詠婦女或與婦女有關的作品,顯示了這一時期的江蘇文學特有的文學趣味。

二、 明清時期:在全國領跑的小說創作和評點

明清時期江蘇文學進入高潮,江蘇文學不但在理論方麵仍有新的建樹,而且還找到了“評點”這一能發揮江蘇學者批評才能的途徑。在創作方麵也開始領跑,其特色一是在長篇小說的創作方麵出現了一批一流作品,二是出現了眾多有影響的文學流派。

1. 文學理論

葉燮(1627—1703)生活於明末清初,清代詩論家。字星期,號己畦。浙江嘉興人,晚年定居在吳江橫山,世稱“橫山先生”。康熙十四年任寶應知縣。主要著作為詩論專著《原詩》。《原詩》原附刊《己畦集》中,分內外兩篇,每篇分上下兩卷,共4卷。內篇為詩歌原理,其中上卷論詩的源流正變;下卷論詩的創作。外篇為詩歌批評。葉燮的詩論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傾向以及辯證法思想,葉燮的詩論原為糾正明代前、後七子和公安派這兩種對立傾向而發。因此在破除正統封建觀念、促進文學質的革新方麵雖嫌不足,但在總結曆史經驗、幫助正統文學繼續延展方麵卻頗多可取見解。他的《原詩》也以理論的創造性和係統性居於清代眾多詩論專著之上。

劉熙載(1813—1881),字伯簡,號融齋,晚號寤崖子,江蘇興化人。他是我國十九世紀時期的一位文藝理論家和語言學家。劉熙載的著作有《藝概》、《昨非集》、《四音定切》、《說文雙聲》、《古桐書屋六種》、《古桐書屋續刻三種》,其中以《藝概》最為著名。《藝概》共6卷,分為《文概》、《詩概》、《賦概》、《詞曲概》、《書概》、《經義概》,分別論述文、詩、賦、詞、書法及八股文等的體製流變、性質特征、表現技巧和評論重要作家作品等,提出了不少啟人心智的真知灼見。此書是我國文藝理論批評史上一部通論各種文體的傑作。

2. 小說、戲曲評點

葉晝,字文通,無錫人。據《顧端文公年譜》記載,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葉晝曾就學於東林黨領袖顧憲成(無錫人)。據清人周亮《書影》載:“當溫陵(李贄)《焚 (書)》、《藏書》盛行時,坊間種種借溫陵之名以行者,如《四書》第一評、第二評,《水滸傳》、《琵琶》、《拜月》諸評,皆出文通手。”現存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100回,學術界大都認為出自葉晝之手。

金聖歎(1608—1661),名人瑞,明末清初吳縣(今蘇州)人。一生中評點過多種書籍,有《水滸傳》、《西廂記》、《天下才子必讀》、《唐才子詩》、《杜詩解》等。《水滸》一書,經他刪、改、批、論,使原作大為改觀,以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世人但知金本《水滸》,不知原本《水滸》。金聖歎所評點的《第六才子書西廂記》,如金批《水滸傳》一樣,成為當時最流行的文學讀本。

毛綸,字德音,號聲山,蘇州人,與金聖歎是同時代人。毛宗崗(1632—1709以後),毛綸之子,字序始,號子庵。評書時,由毛綸口授,再由毛宗崗校訂、加工和最後定稿。康熙丁未年(1666),毛綸評點的《第七才子書琵琶記》付梓,成為繼金聖歎《第六才子書西廂記》之後,又一部重要的戲曲評點著作,同時也是《琵琶記》評點文本中最有理論價值的著作,在清初文論界有較大影響。

毛氏父子仿效金聖歎刪改《水滸傳》的作法,假托得《三國演義》古本,對羅貫中原著進行刪改,並在章回之間夾寫批語,題為“聖歎外書”、“聲山別集”,又偽作金聖歎序冠於卷首,名為第一才子書。毛本《三國演義》在情節上變動很大,不僅有增刪,還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與原著比較,尊劉抑曹的正統觀念和天命思想明顯加強,在表現技巧、文字修飾方麵也有提高。署名“金人瑞聖歎氏題”,實為毛氏父子偽托。毛氏父子在某些方麵進一步發展了金聖歎的理論和方法,重視人物形象的總體塑造,書中許多地方對小說藝術作了細致的分析。如同金本《水滸》在《水滸傳》流傳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毛本《三國演義》問世後,“一切舊本乃不複行”。

張竹坡(1670—1698),名道深,字自得,號竹坡,徐州銅山人。26歲時開始評點《金瓶梅》。他繼承李贄、金聖歎的傳統,一反俗說,著《第一奇書非淫書論》。在總評、回評、《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讀法》等十餘萬文字中,張竹坡對《金瓶梅》作了前所未有的細致分析。張竹坡評點《金瓶梅》的主要貢獻在於:指出《金瓶梅》是“第一奇書”,而非“淫書”,是憤世之作,揭露官僚豪紳的腐朽墮落,痛斥財與色的罪惡,同情低層人物的苦難,有一定的思想意義和認識價值;肯定《金瓶梅》的美學價值和藝術特色,從而確立了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評點”這種批評方式,經過葉晝、金聖歎、毛綸、毛宗崗、張竹坡等江蘇文人各臻其妙的運用,成為繼詩話、詞話之後又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學批評方式。

另外,葉晝曾借李卓吾之名評點戲曲。昆山人沈際飛於崇禎九年(1636)選刻湯顯祖著作,題為《獨深居點定玉茗堂集》,對所選“臨川四夢”均有批點。晚明華亭(今上海鬆江)人陳繼儒(1558—1639),字仲醇,號眉公,曾評點《琵琶記》、《西廂記》、《紅拂記》等戲曲。

3. 明清小說創作

元、明之際著名長篇小說《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是江蘇興化人。《水滸傳》是我國英雄傳奇小說的高峰。《水滸傳》描寫了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施耐庵把握特定環境,緊扣人物的身份、經曆、遭遇,寫景、狀物、敘事、表情,無不生動傳神。語言明快、洗練、準確、生動,生活氣息濃厚。

明代中期的長篇小說《西遊記》,一般認為是淮安人吳承恩所作。《西遊記》是在明代中葉出現的我國古代神魔長篇小說的扛鼎之作。《西遊記》展現了五光十色的伏魔畫卷,折射出現實的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征服自然、戰勝邪惡的意願。《西遊記》情節曲折、奇幻、瑰麗,充滿幽默詼諧的藝術情趣與強烈的藝術魅力。

許仲琳,應天(今南京)人,編著神魔小說《封神演義》100回,風靡一時。其內容依托商滅周興的曆史背景,用武王伐紂為時空線索,從女媧降香開書,到周文王姬昌封列國諸侯結束。其中的哪吒鬧海、薑子牙下山、文王訪賢、三搶封神榜、眾仙鬥陣鬥法等情節,展現了古人豐富的想象力。

明代後期小說家馮夢龍,長洲(今蘇州)人,曾改編長篇小說《三遂平妖傳》(40回)、《新列國誌》(108回),編著擬話本小說集《喻世明言》(原稱《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共收小說120篇。《三言》中以寫男女愛情故事居多。《賣油郎獨占花魁》運用雙線結構描寫花魁娘子與賣油郎的愛情喜劇。《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寫教坊名姬杜十娘追求太學生李甲的婚姻愛情悲劇。馮夢龍在小說中稱杜十娘為“千古女俠”,對她的人生結局表示了同情。《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以情節結構的曲折,人物性格的鮮明,生活描寫的細膩見長,以其思想和藝術上的傑出成就居於《三言》之冠。

吳敬梓,安徽全椒人,33歲時遷居南京。名著《儒林外史》作於40~50歲時。《儒林外史》是一部以揭露科舉製度為中心內容的諷刺小說。小說刻畫了眾多醉心於科舉時文的如周進、範進等封建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也描繪出王惠、嚴貢生等封建官僚、地主及其幫閑的醜惡嘴臉。

《鏡花緣》作者李汝珍(1763—1830),字鬆石,海州(今連雲港市)人。《鏡花緣》繼承了《山海經》中的《海外西經》、《大荒西經》的一些材料進行了再創作,憑借作者豐富的想象、幽默的筆調,運用誇張、隱喻、反襯等手法,寫出了結構獨特、思想新穎的長篇小說。但是小說人物的個性不夠鮮明,尤其後半部過於偏重知識的炫耀。

清朝末年四大譴責小說的作者中有三人是江蘇籍。李寶嘉(1867—1906),字伯元,武進人。著有《官場現形記》、《文明小史》、《活地獄》等,《官場現形記》是他的代表作,全書六十回,以抨擊腐敗吏治為基本主題。劉鶚(1857—1909),字鐵雲,丹徒人,代表作《老殘遊記》共20回,通過江湖醫生老殘在山東行醫時的所見所聞暴露了封建酷吏的罪惡,幫助讀者認識晚清官僚政治的黑暗和殘暴。曾樸(1872—1935),字孟樸,筆名東亞病夫,常熟人。著有《孽海花》、《魯男子》等,代表作《孽海花》以金雯青、傅彩雲的故事為線索,描寫了晚清宮廷內部的混亂、官吏的貪贓枉法和懼外情狀、封建知識分子的醉生夢死、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等。

4. 文學流派

江蘇文學史上,文人集團多,文學流派多。特別是在明清兩代,當時在全國較有影響的文學派別,如明代詩文中的前後七子、公安派;清詩中的神韻派、格調派、性靈派;清詞中的陽羨派、常州派;清文中的陽湖派、文選派 (駢文派);明代戲曲中的吳江派;清代小說批評中的評點派等,都與江蘇文學有過這樣那樣的關係。有些派別的領袖,雖原籍非江蘇,但曾在江蘇任職或久居(如公安派首領袁宏道、神韻派首領王土稹、性靈派首領袁枚等)。

格調派的代表人物是沈德潛(1673—1769),字確土,號歸愚,長洲(今蘇州)人,乾隆時期著名詩人,標榜“格調說”。著有《沈歸愚詩文全集》,並編選了《古詩源》、《唐詩別裁集》、《明詩別裁集》、《國朝詩別裁集》(即《清詩別裁集》)等,又有詩話《說詩啐語》。

性靈派代表人物多為江蘇文學家。袁枚(1716—1798),字子才,號簡齋,又號隨園老人、倉山居士,浙江錢塘(今杭州)人,27歲後在江蘇溧水、沭陽、江寧任縣令,34歲辭官後僑居南京小倉山下,修築隨園,終老一生。所著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筆記小說《子不語》等。袁枚敢於標新立異,有叛逆精神,成為當時文壇領袖。其《隨園詩話》是當時最為風行的詩話之一。趙翼(1727—1814),字雲崧,號甌北,陽湖(今常州)人。兼為詩人、詩論家、史學家,著有《廿二史劄記》、《陔餘叢考》、《甌北集》、《甌北詩話》等。他論詩與袁枚有同有異。洪亮吉(1746—1809),字稚存,號北江居士,陽湖(今常州)人,著有《洪北江全集》,其中《北江詩話》為論詩專著,與袁、趙意見相近。張問陶(1764—1814),號船山,四川遂寧人,晚年僑寓蘇州,往來大江南北,與袁枚、洪亮吉等聲氣相通,成為性靈派的重要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