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的書畫藝術源遠流長,名家眾多,名作如林。
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起點就高
中國書法和中國繪畫的第一個輝煌時期是魏晉南北朝。畫種的分門別類及畫派的初步形成,都始於這一時期,一般認為文人畫中的山水畫就開創於六朝時期。這一時期六朝古都南京成為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當時在這裏湧現和集中了眾多的書畫藝術巨匠。
傳為皇象所書的《天發神讖碑》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大奇觀,其“雄奇變化,沉著痛快”,令人歎為觀止。三國東吳時期的書法家皇象,字休明,廣陵江都(今揚州)人,生卒年不詳。善八分書,精於篆體,尤工章草。其書用筆沉著痛快,縱橫自然。傳世墨跡除《天發神讖碑》之外,還有《鬆江本急就章》。他的草書與曹不興的畫等當時被並稱“八絕”。曹不興,丹陽郡吳興(今江蘇溧陽市)人。因曹不興善畫人物衣紋折皺,繪畫史上有所謂“曹衣帶水,吳帶當風”之說。廣陵人張鈜(153—212)、彭城人張昭(156—236)也是當時著名書法家。西晉時有墨跡流傳的著名書法家則有吳郡人陸機(261—303),他不僅是一位出色的文學理論家,也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他善章草,有《平複貼》傳世。他的《平複帖》現存有文字九行,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書法真跡,被視為國寶。與東漢簡牘上的章草相比,陸機的章草在結體與章法上都更趨成熟,也更有個性,是由章草向今草過渡階段有代表性的書體。他用行書寫的《遙想帖》,在書法史上極負盛名。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王獻之(344—386)父子(建康人),並稱“二王”。“二王”行草,曆經各朝各代,一直被尊為正統書法的主流。
南朝書法家還有張融 (444—497),吳郡人,字思光。他兼擅各體,尤善草書,當時與王僧虔齊名。世傳《畫板帖》、《焦山瘞鶴帖》皆其遺跡。王僧虔居於吳地多年,代表作有《禦史帖》等,他還是一位書法理論家,有《書賦》、《論書》、《筆意讚》等著述。蕭子雲(486—548),字景喬,齊高帝之孫,其書頗為世人所重。傳世書跡有《草書千字文》、章草《史孝山出師頌》等。
南朝江南畫家以顧愷之為宗。顧愷之(345—406),字長康,小名虎頭,晉陵無錫 (今無錫)人。工詩賦、書法,尤精於繪畫,以人物佛像畫為主,兼及山水、花卉,號稱“才、畫、癡”三絕。顧愷之不僅是中國繪畫史上傑出的“畫聖”,同時又是一位有建樹的、對後世繪畫理論產生過深刻影響的畫論家。他傳世的畫論著作有《魏晉勝流畫讚》、《論畫》和《畫雲台山記》。他主張要形神兼備,提出“傳神論”,他作人物畫,善於用“鐵線描”勾勒勁挺細線,衣服線條流暢而飄逸。顧愷之的畫跡傳世者除了著名的《維摩詰像》有摹本外,還有堪稱傑作的《女史箴圖》、《列女傳圖》等。兼擅人像、神仙、佛像、禽獸、山水等,
南朝著名畫家還有宋的陸探微和梁的張僧繇,都是吳(今蘇州)人。陸探微,生卒年不詳。南朝宋明帝時宮廷畫家。師承顧愷之,善畫人物,兼工馬、花鳥、魚、山水。因其在畫法上筆勢連綿不斷,人稱“一筆畫”。唐張彥遠在《曆代名畫記》中載有他的畫達七十餘件,題材十分廣泛,從聖賢圖繪、佛像人物至飛禽走獸,無一不精。在中國畫史上,據傳他是正式以書法入畫的創始人。張僧繇,生卒年不詳。梁武帝(502—519)時為武陵王國侍郎、直秘閣知畫事。他在繪畫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突破傳統,吸收了西域暈染法,創立了“張家樣”——凹凸畫法,代表了吳道子出現以前最為流行的中國畫風格。張亦精於人物肖像,有較高的寫實能力,曾為梁武帝分封在各地的王子畫像。傳說他“畫龍不點睛,點則飛去”,演變為成語“畫龍點睛”。
二、 唐五代時期:群英薈萃
唐代是中國書法史上第二個輝煌的時代。這一時期江蘇籍的名家較多,主要有陸柬之、孫過庭、李邕、張懷瓘、蔡希綜、張旭、沈傳師等。陸柬之,吳(今蘇州)人。他隸、行、楷兼擅,其侄彥遠傳其筆法,世稱“小陸”,後其筆法又傳其甥張旭。傳世書跡有行書《文賦》。孫過庭,字虔禮,吳(今蘇州)人。他是初唐著名書法家與書法理論家。工行、草書,尤以草書擅名。他的《書譜》是集書法與書論為一體的傑作。他從骨力與遒麗、勁速與淹留、燥與潤、濃與枯等對立麵的相濟與對比之中,對整個書法美作了精深的闡發。他的存世作品還有草書《千字文》。李邕(678—747),字泰和,江都(今揚州)人。兼工行、草書。他取法“二王”而能自成一家。傳世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雲麾將軍李思訓碑》。張懷瓘,海陵(今江蘇泰州)人,工書,善真、行、草、小篆、八分諸體。其章草尤為突出。張懷瓘的書論以《書斷》為最有代表性,他綜合了品鑒、史述、評論、考據、辨析等諸種方法,是一位集大成的書論家。特別是他的神、妙、能三品次第說,還有“風神骨氣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的審美標準,一直影響著唐以後的書壇評論。張旭,字伯高,吳 (今蘇州)人。張旭草書對後世影響極大,被尊為“草聖”;傳世墨跡較多,以《草書古詩四首》最為有名。沈傳師(769—827),字子言,蘇州人,工楷書,亦善行、草,傳世作品有《柳州羅池廟碑》等。
唐代江蘇名畫家還有張璪(亦作張藻),字文通,吳(今蘇州)人。擅寫山水樹石,長於潑墨,尤工畫鬆。相傳其能雙手握筆,同時作畫,人稱“雙管齊下”。張璪擅長總結畫理,其所撰《繪境》中“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語,成為中國畫學的不朽名言。
南唐是江蘇繪畫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南唐中主李璟提倡繪畫藝術,在金陵創設了翰林圖畫院,史稱南唐畫院。畫院集中了一大批有才華的畫家,這是我國專業畫家的開始。其中有:曹仲玄、周文矩、顧閎中、顧德謙、王齊翰、董源、徐熙、董羽、衛賢、趙幹、徐崇嗣等。曹仲玄,建康人,擅畫道釋鬼神,“江左言道釋畫者,輒推仲玄為第一”。趙幹,江寧人,生卒年不詳。善於畫山水、林木,喜作江南一帶樓觀、舟船、水村、漁市,間或點綴花竹於其間,有煙波浩渺之韻致。其存世作品有《江行初雪圖》長卷、《秋涉圖》等。顧閎中(約910—980),江南人。其人物畫用筆圓勁,設色濃麗,善於捕捉與描摹神情意態。顧閎中唯一的傳世作品《韓熙載夜宴圖》就體現出這些特色。此畫取材於中書侍郎韓熙載夜宴賓客鼓吹作樂的場麵,人物眾多,卻個個神情畢肖,栩栩如生。該畫真實地描繪了在政治上鬱鬱不得誌的韓熙載縱情聲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畫了韓熙載的複雜心境,為古代人物畫傑作。周文矩,句容人,生卒年代不詳,約活動於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時期(943—975),擅畫人物、樓觀、車馬、山林、泉石等,尤工於仕女,多以宮廷貴族生活為繪畫題材。在筆法上,周文矩多采用曲折戰掣的線條表現衣紋折皺,被稱為“戰筆”。存世作品有《宮中圖》、《蘇武李陵逢聚圖》、《重屏會棋圖》、《琉璃堂人物圖》、《太真上馬圖》等,均係摹本。其中《重屏會棋圖》是他的代表作。顧德謙,建康人,專喜好畫道教神像畫。他畫的人物,神韻清勁,筆力雄健。傳世作品有《太上像》、《太上度關圖》、《太上采芝像》、《四子太上像》、《仙跡圖》、《洞庭靈煙圖》等20餘件。王齊翰,金陵人,生卒年不詳。工畫人物,長於道釋人物,所畫多思致。兼擅山水、花鳥,以畫猿獐出名。傳世作品有《勘書圖》卷(一名《挑耳圖》),絹本,上有宋徽宗趙佶書“勘書圖”、“王齊翰妙筆”,卷後有宋蘇軾、蘇轍、王詵等人的題跋,現藏南京大學;《荷亭嬰戲圖》團扇,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徐熙為江南世族,生於唐僖宗光啟年間,後在開寶末年(975)隨李後主歸宋,不久病故。善畫花竹林木,蟬蝶草蟲,是一位有創造性的畫家。徐熙的子孫皆擅長繪畫,其孫徐崇嗣所創的“沒骨”畫法,在畫史上很有影響。
南唐山水畫家以董源和巨然最出色。董源(?—約 962 )一作董元,字叔達,江西鍾陵(今江西南昌)人,自稱江南人。主要活動在南唐中主(934—960)時期,曾任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南唐亡後入宋,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畫的開山大師。善於描繪江南景色,常以水墨或淡著色畫山水,以狀如麻皮的皴筆表現山巒。傳世作品有《寒林重汀》、《夏山圖》、《夏景山口待渡》、《瀟湘》、《龍宿郊民》等。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國山水畫的成熟階段,形成了不同風格,後人概括為“北派”與“南派”兩支。董源的《瀟湘圖》被畫史視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巨然為江寧開元寺僧,南唐降宋後,隨後主李煜來到開封,居開寶寺。師法董源水墨山水一路,而有變化發展,專畫江南山水,所畫峰巒,山頂多作磯頭,林麓間多卵石,置之細徑危橋茅屋,得野逸清靜之趣,深受文人喜愛。以長披麻皴畫山石,筆墨秀潤,對元明清山水畫發展有極大影響。存世作品有《萬壑鬆風圖》、《秋山問道圖》、《山居圖》等。“董巨”畫派,乃是五代、宋初南方山水畫的主要流派,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影響深遠。
董羽,毗陵(今常州)人,字仲翔,生卒年不詳,善畫魚龍海水。他在金陵清涼寺畫的《海水圖》上有李煜八分書題字、蕭遠草書題名,人稱“三絕”。
南唐的書法藝術,由於社會的相對安寧以及統治階級的提倡,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李煜(937—978)在書法實踐上,他創“金錯刀”筆法,注意表現字的氣韻與骨力,崇尚瘦硬,其書法作品在書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今存其《文稿》墨跡,風神秀逸,堅勁挺拔。徐鉉 (916—991),字鼎臣,廣陵(今揚州)人。他精於篆隸,尤擅小篆。今傳其撰文並用小篆所書《許真人並銘》等。其弟徐鍇(920—974),字楚金,亦善文字學與書法,史書上號稱大小“二徐”。
三、 宋元時期:名家輩出
“宋四家”之中的米芾(1057—1107),襄陽(今屬湖北)人,長期寓潤州(今江蘇鎮江)。芾字元章,號海若庵主、襄陽漫士、淮陽外史等。他書畫兼擅,人稱“米南宮”,又因其個性狂放,人亦稱“米顛”。他的書法博采眾長,傳世書跡甚多,《苕溪詩帖》是其代表作。米芾也是一位書論家,所著《書史》、《海嶽名言》都是重要的古代書法理論著作。其子友仁(1074—1153),字元暉,亦能書畫,人稱“小米”。
北宋著名書法家中江蘇籍的還有:朱長文(1039—1098),字伯原,號樂圃,吳縣人。一生著述豐富,所著《墨池編》20卷,為書學史上的重要理論著述。葉夢得(1077—1148),字少蘊,號肖翁、石林,吳縣人。其書法遒勁渾厚,別具姿致。傳世作品有《人至帖》等。
南宋江蘇籍書法家則有:範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縣人,著名詩人,為南宋四大家之一。其書法作品清新俊秀,真率灑脫。傳世《詩卷》墨跡,任意揮灑,極見性情。顏直元(1171—1222),字方叔,號樂閑居士,長洲人。工畫人物,又擅小篆。魏了翁(1178—1237),字華父,學者稱鶴山先生。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後定居平江(今蘇州)。端平間,理宗賜其第於今蘇州書院巷,並賜書“鶴山書院”四字。又在甫裏(今甪直鎮)築別業於羅隱庵。其書法秀潤連綿,以行草見長。傳世作品有《文向帖》等。南宋時的畫家還有淮陰人龔開(1222—1304),字聖予,號翠岩,用筆粗豪,雄健簡練,存世畫跡有《中山尋遊圖》、《駿骨圖》等。
元代以後,江蘇繪畫進入了黃金時代。元代文人山水畫的傑出代表“元四家”中有兩位是江蘇人。
黃公望(1269—1354),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等,常熟人。工詩詞,善書法,亦通音律,50歲才開始山水畫創作,在畫史上被推為元四家之首。其畫風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傳世畫跡主要有《富春山居圖》、《天池石壁圖》、《九峰雪霽圖》、《溪山雨意圖》、《富春大嶺圖》等。其《富春山居圖》是為無用師和尚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幹濕並用,極富於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此畫,但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前段較小,稱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後段畫幅較長,稱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幾百年來,這幅畫輾轉流失,充滿了傳奇色彩。現兩岸博物館有意將兩幅畫共同展出。黃公望著有《寫山水決》,共22則,對山水畫的筆墨、設色以及布局、構圖、意趣、氣格等,都有精辟的論述,被推為南宗山水畫理論之真傳。
倪瓚(1301—1374),無錫人。瓚初名珽,字元鎮,號雲林子、幻霞子、荊蠻民等。擅水墨山水,創為“折帶皴”法以寫山石。其存世畫跡有《雨後空林圖》、《水竹居圖》、《江岸望山圖》、《漁莊秋霽圖》、《梧竹秀石圖》等。倪瓚也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其楷書筆調秀美典雅,細觀其用筆,鋒芒藏露之間,含蓄蘊藉,其傳世作品有《跋米芾詩》。
寓居昆山的朱德潤(1294—1365) 也是一位著名書畫家,擅畫山水、人物,對後世亦頗有影響。存世畫跡有《秀野軒圖》、《林下鳴琴圖》等。
元代江蘇書畫家還有袁易、龔璛、張雨、柯九思等。袁易(1262—1360),字通甫,號靜春,長洲人。其書尤以行楷見長,傳世《詩卷》墨跡,可見其端謹秀潤,筆法勁峭之書風。龔璛(1266—1331),一名肅,字子敬,高郵人,徙居平江。傳世書法作品《行楷題跋》筆調高古雅秀,韻姿佳甚。張雨(1283—1350),初名澤之,字伯雨,又字天雨,後易名為雨。張雨本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30歲入道,往茅山(在今江蘇句容東南)受《大洞經篆》,曾主修《茅山誌》,傳元刻《茅山誌》為其手書。傳世書法作品有《為孔昭書歸詩》卷。柯九思(1290—1343),字敬中,號丹丘生等,本台州仙居(今屬浙江)人,寓蘇州之胭脂橋。善書畫,擅畫墨竹,書風古樸,渾厚而有韻致,用筆善變化,喜用焦墨。
四、 明清時期:流派紛呈
明初有成就的江蘇籍畫家有王履 (1332—?)、王紱(1362—1416)等。王履字安道,號畸叟,又號抱獨老人,元末明初昆山人。他以山水為長,筆墨蒼勁,布置妥帖。王履認為繪畫藝術必須領略大自然之奇妙,又能自出意匠,遂作《華山圖》冊,並在《自序》中說:“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從而進一步發展了張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畫論思想,對後世畫論產生了深遠影響。王紱亦作王芾,字孟瑞,號友石,九龍山人、鼇叟,後以字行,無錫人。工畫山水,風格蒼鬱;尤善墨竹,筆勢縱橫,淋漓灑落。所作《燕京八景圖》墨色濃重,層次清晰,頗為壯觀。他作山水喜為長卷,如《江山萬裏圖卷》、《江山魚樂圖卷》等,均為後人所推重。王紱所撰《書畫傳習錄》,闡發了“不似之似”的理論,在顧愷之“傳神阿堵”、“頰上添毫”說法的基礎上,又融合曆代畫論家的心得體會,將傳神說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吳縣籍畫家杜瓊(1396—1474),字用嘉,號東原耕者、鹿冠道人,人稱東原先生。杜擅畫山水,喜用幹筆皴擦,再施以淡墨烘染,設色清淡,風格蒼老。
吳偉(1459—1508),字士英、次翁,號魯夫、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漢)人,曾長期寓南京。工畫人物,兼擅山水。今藏故宮博物院的吳偉巨幅山水畫《溪山漁艇圖》,氣勢雄渾,筆墨淋漓,依稀可見金陵山水的壯闊景象。
吳門畫派與吳門書派形成於明代的吳地,是中國書畫史上影響深遠的書畫流派。
明成化到嘉靖間,“吳門畫派” 形成。“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是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他們又被稱為“明四家”。吳門畫派在藝術上全麵繼承了唐代王維以來南派文人畫的優秀傳統,形成了鮮明的風格,對中國畫影響深遠。開山人物是沈周。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長洲人。他擅畫山水,筆墨豪放,風格渾厚沉著,間作工細之筆,於嚴謹中仍具渾淪之勢,人稱“細沈”。所畫多取景江南山川園林景物,兼工花卉與鳥獸,喜用重墨淺色,別饒韻致。兼畫人物,亦別具種韻。其書法學黃庭堅,詩宗白居易、蘇軾,名重於明代畫壇。沈周晚年畫風更為闊大雄渾。在繼承家學、學習傳統和對江南山水寫生的基礎上,沈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用筆剛勁老健,用墨蒼潤渾厚,意境深遠抒情。“明四家”中的文征明、唐寅、仇英,都是他的學生。傳世畫跡有《兩江名勝圖冊》、《吳江圖》、《靈隱山圖卷》、《三檜圖》等。
唐寅 (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史等,吳縣人。工畫人物、花鳥,筆墨秀潤峭利,景物清雅生動,工筆、寫意俱佳,尤工於仕女畫,亦擅山水。用墨能隨物的陰陽虛實而起巧妙變化。傳世作品有《山路鬆聲》、《震澤煙樹》、《江南農事》、《簪花仕女圖》、《東方朔偷桃圖》等。最能體現其風格的代表作當屬《孟蜀宮伎圖》,人物造型生動,筆法細膩勻稱,色彩濃麗典雅。
仇英(1498—1552),字實父,號十洲,太倉人,居蘇州。仇英的山水畫,擅長的是大青綠著色山水,精工豔麗又秀雅。他的人物畫以仕女畫見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人物畫中如《漢宮春曉》、《右軍洗硯》、《文姬歸漢圖》等,取材於曆史故事,生動傳神,曆來為人們所稱道。傳世作品有《赤壁圖》、《玉洞仙源圖》、《桃村草堂圖》、《劍閣圖》、《鬆溪論畫圖》、《秋江待渡圖》等。
文征明(1470—1559),初名璧,字征明,以字行,號衡山居士,長洲人。其詩文又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齊名,人稱“吳中四才子”。擅畫山水,亦兼擅花卉、蘭竹、人物。文征明的繪畫設色淺淡,風格秀麗,細致溫雅。其傳世畫跡,以山水畫為多,屬於工細一路的則有《萬壑爭流圖》、《春深高樹圖》等。其書風流動秀勁、安恬自然。文征明家族及其弟子,有不少為吳門書派後勁翹楚,如文彭(1498—1573)、文嘉(1501—1583)以及孫文肇祉、曾孫文震孟等都是吳門書派中勁旅。
吳門書派的核心人物還有祝允明、王寵,與文征明合稱“吳中三家”。吳門書派師法晉唐古風而又有創新,注重提高道德和藝術修養,崇尚清新文雅,講究“士氣”和“書卷”氣。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右手枝指,故自號枝山,長洲(今蘇州)人。其書精工諸體,小楷學鍾、王,狂草宗懷素、黃庭堅,筆力勁健飄逸,能融合各家,自成風格。其草書《曹植名都篇》、《歌風台》等曆來為人所稱賞。
王寵(1494—1533),字履吉,號雅宜山人,吳縣(今蘇州)人。能詩文,工書畫,尤精小楷,其行書法王獻之,以拙取巧,得晉唐人筆法。其篆刻當時與文彭齊名。傳世書法作品有《楷書千字文》、《宿二雀寺二首》。
明初時,蘇州地區的書家就已相當活躍,其中成就較高的有宋克、徐有貞等,均可視為吳門書派先驅。宋克(1327—1387),字仲溫,號南宮生,長洲(今蘇州)人。其章草《急就章》,筆法嚴謹,氣韻生動。其草書《杜甫壯遊詩》恢宏流瀉,氣勢雄闊,對後世王鐸有明顯影響。徐有貞(1407—1472),初名珵,字元玉,號天全,吳縣(今蘇州)人。善畫山水,好作詞,草書奇逸。傳世之《行書題識》靈動而有韻致,趣味別致。李應楨(1431—1493),長洲(今蘇州)人。書擅楷、篆。傳世墨跡《與匏庵先生書》渾厚開張,酣濃有致。吳寬(1435—1504),字原博,號匏庵,長洲(今蘇州)人。工書法,筆酣墨濃,厚重而有氣韻。傳世行書有《自書詩卷》等。吳門其他書家還有徐禎卿(1479—1511)、王世貞(1526—1590)、王樨登(1535—1612)、張鳳翼 (1550—1636)等。
吳門書派、吳門畫派書畫家占了當時全國書畫家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國書畫史上影響最大的流派。明中葉後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刺激了市民文化的興起,而吳門書畫家多是以賣書畫為生的,因此吳門書畫家多具有一種積極入世的浪漫精神。他們注重寫實。文征明畫《拙政園圖》以及《姑蘇十景》,畫上景物,一如實景,沒有一個寫生過程,是難以想象的。這種寫實精神,為後代吳門書畫家所承繼和發展。在吳門書風、畫風影響之下,明清兩代江蘇書畫呈現出流派紛呈的局麵。
明代後期,以董其昌為首的“華亭派”,以及同屬鬆江的“蘇鬆派”、“雲間派”均為吳門畫派的延續。
晚明書畫大家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閔行區馬橋鎮)人,“華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精於書畫鑒賞,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書畫理論方麵論著頗多。其書畫創作講求追摹古人,但並不泥古不化,在筆墨的運用上追求先熟後生的效果,拙中帶秀,體現出文人創作中平淡天真的個性,其書畫風格名重當世。著有《畫禪室隨筆》、《容台集》、《畫旨》等文集。他楷、行、行草、狂草皆擅,尤善行草。在書法創作理論上注重筆法、墨法、結字與章法,反對信筆而求率意,反對枯澀而求清潤;主張結字以勢生形,章法由疏求趣,形成了生拙秀雅浪漫的書法風格。其書學思想是“以禪喻書”,以“頓悟說”將禪意融入書法。董其昌等提出的“南北宗”理論,對繪畫史的風格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
清代江蘇籍畫家中重要流派及名家首先要提到吳地的“四王”。“四王”都是今蘇州地區人,其中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又都是太倉人,又有“太倉三王”之稱。“四王”加上吳曆及惲壽平,則被稱為“清六家”。
王時敏(1592—1680),字遜之,號煙客,晚年又稱西廬老人。筆墨蒼潤渾厚,所謂嫩處如金,秀處如鐵。所作山水多水墨,青綠甚少;花卉則有《端午景圖》,博大沉雄。
王鑒(1598—1677),字玄照,後改字元照、圓照,號湘碧、染香庵主。工山水,長於青綠設色,以烘染為主,風格華潤平實。雖重摹古,卻能自出機杼,皴染工細,清氣盎然。
王翬(1632—1717),字石穀,號耕煙散人、烏目山人、清暉主人等,常熟人。康熙帝曾命其主繪《南巡圖》,聲名益著。從學弟子甚眾,開“虞山派”畫風之先河。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號麓台,畫宗黃公望,喜用枯筆蘸墨,層層皴擦,用筆沉著,自稱筆端有“金剛杵”。設色偏於淺絳,映帶鮮明。
吳曆(1632—1718),原名啟曆,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桃溪居士,常熟人。筆墨以冷峻為主,格調高雅,作風沉雄,以山水畫聞名清初畫壇。因其康熙間入天主教,先後在嘉定、上海等地傳教三十餘年,故其畫往往帶有西畫色彩。其書法拙重醇厚,宗顏書而參以蘇、黃筆意。
惲壽平(1633—1690),初名格,字正叔,又字壽平,後以字行,號東園草衣生、雲溪外史、白雲外史、巢楓客、橫山樵者等,晚年稱南田老人,武進人。初工山水,後與王翬交往,便多作花卉。重寫生,自稱學徐崇嗣沒骨法,水墨淡彩,清潤明麗,自成一格,有“惲派”(或稱“常州派”、“毗陵派”)之稱。
徐乾學(1631—1694),字原一,號健庵,昆山人。傳世墨跡行書《觀書識》,書卷氣濃重,似得王寵筆意。
孫嶽頒(1639—1708),字雲韶,吳縣 (今蘇州)人。傳世墨跡行書有《詩軸》。
禹之鼎(1647—1716),字上吉,一字尚基、尚稽,號慎齋,江都人。長於人物、仕女,尤工肖像。他的寫真以白描為主,並以淡墨稍加渲染,又在兩顴暈以淡淡胭脂赭石,使畫麵富於立體感。其畫風秀潤古雅。
蔣廷錫 (1669—1732),字揚孫,一字西君,號南沙、西穀、青桐居士,常熟人。其作多用逸筆,風神生動,一幅之中往往采用多種筆法,且能渾然一體。其畫時常在花卉中點綴坡石細流,格外超逸空靈,其蘭竹小品亦別饒生機意趣,當時有“蔣派”之稱。傳世作品有《竹石圖》軸,現藏中國美術館;《花卉圖》卷,現藏南京博物院。
石濤(1630—1707),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陳人,廣西人,中年後寓居南京,晚年定居揚州。他的《苦瓜和尚畫語錄》,是中國畫論史上—部重要的著作。他提出“搜盡奇峰打草稿”,主張畫家要有自己的麵目,“我自發我之肺腑”。他將技巧方法的探索與對宇宙的看法結合起來談,使得畫論有比較強的理論性和係統性。
袁江(1662—1735),字文濤,晚年號岫泉,江都人。他的繪畫素材多為古代宮苑,尤長於界畫。界畫是我國古代以描繪建築、車船等器具為主的繪畫種類。因作畫時使用界尺引線而得名。界畫是我國民族繪畫中很有特色的一門畫科,它在東晉時代已同人物、山水畫並存了,發展到宋、元時期就已達到高峰,但一直受到文人畫的排擠。在清代,界畫被視為畫之末流,袁江堅持自己的藝術道路,顯得難能可貴,被推為清代界畫第一。所作景物多曲折有致,筆墨嚴整。傳世畫跡有《海上三山圖》、《觀潮圖》、《梁園飛雪圖》等。其子(一說為其侄)袁耀與其風格相近,傳世作品有《擬阿房宮圖》、《邗江勝覽圖》等。其畫布局奇特,色彩絢爛,氣勢雄渾,層次分明,也是樓觀界畫中的精品。二袁的界畫樓閣,雍容端莊,建築樣式較以前有更多的變化,而且能繪巨幅大作,傳世作品較多,對後來的界畫家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二袁兼作花鳥,兼工帶寫,沒骨與勾勒並用,筆墨超逸不凡。
王澍(1668—1739),字箬林,一作若霖,號虛舟,別號竹雲、良常山人。金壇人,後徙無錫。其書跡以尺牘及《積書岩帖》為代表。
“金陵八家”是清代江蘇繪畫的一個重要流派,是指明末清初南京的八個畫家:龔賢、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謝蓀、胡慥,其中龔賢山水畫和詩文成就最高。龔賢(1618—1689),一名豈賢,字半千,又字野遺,號半畝、紫丈人,昆山人,寓金陵清涼山,築半畝園,是一個隱居不仕,以詩文書畫自娛的“雅士”。作畫重視寫生,用墨層層染漬,蒼潤濃厚。嚐自寫小像作掃葉僧,故名所居為掃葉樓。其代表作《攝山棲霞圖卷》等,均取材於南京附近實景。龔賢書出入顏體,率意為之,濃墨波折,自具情韻。龔賢畫論特重氣韻,針對“四王”過於追求形式和筆墨趣味,刻意仿古的傾向,龔氏獨標氣韻,提出“筆法健,墨氣活,丘壑奇,氣韻雄”的所謂“四要”說,主張“別趣”,強調畫家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