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江蘇書畫藝術(3 / 3)

陽湖派是清代乾嘉年間常州文壇上出現的散文流派。該派在接受桐城派影響的同時,提出了一些不同的主張。代表人物張惠言、惲敬都是陽湖(今屬常州)人。此外,還有李兆洛、莊述望、莊獻可、陳石麟等。惲敬(1757—1817),字子居,號簡堂,著有《大雲山房文稿》。張惠言(1761—1802),字皋文,著有《茗柯文編》。張惠言又是常州詞派創始人,其古文風格駿逸,比較講求詞采。李兆洛(1769—1841) ,字申耆,晚號養一老人,陽湖人,撰有《養一齋文集》等。

雲間派是明末清初的一個重要的詞派。雲間派的代表人物陳子龍(1608—1647)、李雯(1608—1647)、宋征輿(1618—1667)都是華亭人,他們曾合寫詩集《雲間三子合稿》,因而被稱為“雲間三子”,雲間詞派的稱謂也由此而來。除三子以外,雲間詞人還包括宋征璧、宋存標、宋思玉、錢芳標、夏完淳、蔣平階、宋泰淵、沈億年、周積賢、蔣無逸等,大都為鬆江府人。雲間派的創作對於糾正明代詞風的卑弱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陽羨詞派的首領人物是陳維崧(1625—1682),字其年,號迦陵,宜興 (古稱陽羨)人,著有《陳迦陵文集》、《湖海樓詩集》、《迦陵詞》等。陳維崧詩、文、詞兼長,尤以詞著稱。這一詞人群體活躍近半個世紀,有詞人近百家。其前期人物萬樹(1625—1688),字紅友,編《詞律》20卷,為詞學要籍。後起之秀蔣景祁(1646—1695),字京少,繼陳維崧主編《今詞苑》、曹亮武主編《荊溪詞初集》兩種陽羨詞選之後,編成清初大型詞選《瑤華集》22卷,選詞人507家,其中陽羨籍作家約50人,占十分之一。

常州詞派的創始人張惠言著有《茗柯詞》。其弟張琦(1764—1833),字翰風,有《立山詞》。嘉慶二年(1797),二張合編近二百年來在詞壇上影響最大的詞籍之一《詞選》(原名《宛鄰詞選》)。張惠言在《詞選?序》中提出了尊詞體、崇比興、重寄托等一係列詞學主張。道光年問,荊溪(今宜興)人周濟(1781—1839)繼二張之後,編選《詞辨》(存二卷),評選《宋四家詞選》,著《味雋齋詞》、《介存齋論詞雜著》等,進一步發展了張惠言的理論。常州詞派重要作家還有左輔(1751—1833),字仆甫,著有《念宛齋詞》;惲敬(1757—1817),字子居,有《蒹塘詞》;李兆洛(1769—1841),字申耆,有《蜩翼詞》(又名《養一齋詩餘》);錢季重,號黃山,有《黃山詞》;丁履恒(1770—1832),字若業,有《思賢閣詞》;陸繼輅(1772—1834),字祁孫,有《清鄰詞》;董士錫(1782—1831),字晉卿,張惠言之甥,有《齊物論齋詞》;董毅(1803—1851),字子遠,著有《蛻學齋詞》。董毅於道光十年(1830)繼張惠言兄弟《宛鄰詞選》之後,輯《續詞選》二卷。以上人物,除周濟為荊溪(今宜興)人,其餘均為江蘇武進人,從而形成一個以地域鄉情和文學主張為紐帶的文學派別。莊棫(1830—1878),字中白,丹徒人,有《中白詞》,被視為常州詞派之後勁。

鴛鴦蝴蝶派又稱“禮拜六派”,源於 1914年6月至1923年2月在上海發行的小說周刊《禮拜六》。《禮拜六》先後共出200期,當時影響很大。鴛鴦蝴蝶派發萌期的代表作品,有韓邦慶的《海上花列傳》、孫家振的《海上繁華夢》、張春帆的《九尾龜》等。1906年,吳趼人的“寫情小說”《恨海》和“哀情小說”《禽海石》,標誌鴛鴦蝴蝶派正式開始了它的時代。此後,李涵秋的《瑤瑟夫人》、《雙花記》,吳趼人的《劫餘灰》、《情變》、《破鏡重圓》,小白的《鴛鴦碑》,平垞的《十年夢》,虛我生的《可憐蟲》,息觀的《鴛鴦劍》,何諏的《碎琴樓》,佚名的《女豪傑》等等,紛紛問世。

徐枕亞(1889—1937),名覺,別署東海二郎、泣珠生,常熟人。1914年創辦《小說叢報》,擅以駢體文筆與香豔詩詞創作長篇哀情小說,被稱為“言情鼻祖”、“鴛鴦蝴蝶派小說的祖師”。他的代表作《玉梨魂》以駢儷式文言,描寫了青年寡婦白梨影(梨娘)和家庭教師何夢霞的愛情悲劇。小說反映了當時青年男女婚姻不能自由的痛苦,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小說問世後被改編為電影、戲劇上演,被認為是鴛鴦蝴蝶派文學發展的裏程碑。徐枕亞還有《雪鴻淚史》、《雙鬟記》、《餘之妻》、《刻骨相思記》、《燕雁離魂記》、《讓婿記》、《血淚黃浦》、《鴛鴦花》、《秋之魂》等。

周瘦鵑(1895—1968),原名國賢,筆名瘦鵑、紫羅蘭庵主人、泣紅等,吳縣(今蘇州)人。《禮拜六》發表他的短篇小說一百餘篇,彙為《周瘦鵑小說集》、《紫羅蘭庵言情彙刊》等,被該派作家譽為“哀情巨子”、“哀情小說專家”。他獨具風格的哀情小說,有《此恨綿綿無絕期》、《遙指紅樓是妾家》、《恨不相逢未嫁時》、《畫裏真真》、《午夜鵑聲》等。

包天笑(1878—1973),初名清柱,後改公毅,字朗孫,筆名天笑、天笑生、拈花等,蘇州人。1901年與楊紫麟合譯《迦因小傳》,是當時最為風行的小說。包天笑的小說,以係列短篇《秋星閣筆記》之三《一縷麻》最為馳名,寫一位新式女子屈從父母指腹為婚的命運,嫁給一個傻子,這個悲劇揭露了包辦婚姻的殘酷性,與當時青年追求民主和向往婚姻自由的思想願望相一致,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共鳴。梅蘭芳就將它改編為時裝京劇,並任主演;二十年代拍成電影《掛名夫妻》,由阮玲玉主演;四十年代又改編為越劇,由袁雪芬、範瑞娟主演。他的“教育小說”《苦兒流浪記》,也被明星電影公司拍成電影《小朋友》。他據亞米契斯小說《愛的教育》改寫的“教育小說”《馨兒求學記》,曾作為當時學校的輔助課本,受到教育部嘉獎。

張春帆 (1872—1935),名炎,字春帆,別署漱六山房,常州人。1910年出版狹邪小說《九尾龜》,描寫一個才子加流氓的典型人物章秋穀,該書直到抗戰前夕仍在一些青年學生中流行。鴛鴦蝴蝶派同道對此書評價很高,可視為此派代表作之一。

李涵秋(1874—1923),名應漳,字涵秋,別署沁香閣主、韻花館主、娛萱室主,江都(今揚州)人,曾任上海《時報》副刊《小時報》和《小說時報》主編。著有文言小說10部,白話小說23部,多為長篇小說,總計不下1000萬言。1909年他的成名作《廣陵潮》以雲麟、伍淑儀、紅珠的戀愛關係為線索,描寫了辛亥革命前後各個重大曆史事件,如變法維新、武昌起義、袁氏稱帝、張勳複辟等在揚州地方引起的反響,生動地反映了這一曆史轉折時期各階層的精神麵貌和地方社會生活。這部小說熱衷反映揚州的地方風情,洋溢著濃鬱的地方風味。李涵秋的小說,社會內容豐富,結構嚴謹,語言生動,被稱為這一時期的“第一小說名家”。他的代表作,還有《俠鳳奇緣》、《戰地鶯花錄》等。

三、 現當代:江蘇籍作家在外地成名成為文學界的一道風景現當代江蘇作家的特點是在外地成名的比例相當大,他們不僅人生活在外地,作品內容表現的也是外地的地域文化,其中尤以京、滬、港、台較多。比較特殊的還有在法國成名的盛成。

劉半農(1891—1934),原名劉複,江陰人。1917年在《新青年》上發表《我之文學改良觀》等,積極提倡文學作品的分段、句逗和新式標點,並首創“她”、“它”二字。著有詩集《瓦釜集》、《揚鞭集》,文集有《半農雜文》、《半農雜文二集》等。

郭紹虞(1893—1984),原名郭希玢,蘇州人。1921年和茅盾、鄭振鐸、葉聖陶等人共同發起文學研究會,並從事新詩、散文創作。後成為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方麵最有成就的學者之一。著有《中國文學批評史》、《郭紹虞文集》等。

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林,字巽甫,泰興人。1923年發表處女作《一隻馬蜂》,引起廣泛注意,成為五四時期戲劇佳作之一。著有《—隻馬蜂及其他》、《西林獨幕劇》、劇本集《等太太回來的時候》等。

洪深 (1894—1955),常州人。1922年寫出成名劇作《趙閻王》,1924年改譯並導演了王爾德的《少奶奶的扇子》,轟動上海。著有話劇《五奎橋》、《香稻米》、《青龍潭》、《洪深劇本創作集》、《洪深戲曲集》、《洪深戲劇論文集》等。

葉聖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生於蘇州。1921年參與組織發起文學研究會。1927年曾代理主編《小說月報》。創作有短篇小說集《隔膜》、中國第一部童話集《稻草人》、被譽為新文學“扛鼎”之作的長篇小說《倪煥之》等。巴金等許多著名作家曾得其扶掖。

宗白華(1897—1986),原名宗之魄,字伯華,常熟人。1919年參與編輯《時事新報》副刊《學燈》,刊發郭沫若的最初詩作。著有《三葉集》(與郭沫若、田漢二人通信集)、詩集《流雲》、論文集《歌德之認識》、《美學散步》、《美學與意境》、《藝境》及《宗白華全集》,譯有《歐洲現代畫派畫論選》、《宗白華美學文學譯文選》等。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1922年與俞平伯等人創辦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詩》月刊。著有長詩《毀滅》,詩集《雪朝》,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你我》,詩論《詩言誌辨》等。其散文名篇《背影》、《荷塘月色》等傳誦頗廣。

瞿秋白(1899—1935),原名瞿霜,常州人。1919年底與鄭振鐸等創辦《新社會》旬刊。1923年赴俄歸國後,先後擔任《新青年》等報刊主編和編輯。30年代,參與領導“左聯”,與魯迅並肩戰鬥,在現代文學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著有遊記《餓鄉紀程》、《赤都心史》。瞿秋白編有《魯迅雜感選集》,所作《序言》是現代文學批評史上的經典之作。

盛成(1899—1996),儀征人,是20世紀中國一位集作家、詩人、翻譯家、語言學家、漢學家為一身的著名學者。他的主要文學作品是1928年用法文寫成自傳體長篇小說《我的母親》,這本書被視為法國文學的典範作品之一,被列入法國大學文科必讀書中的“世界名著”。這本書先後被譯成英、德、荷、西、希伯來等十六種文字,成為有世界影響的作家。1985年,法國總統授予他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章,以表彰他對中法文化交流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俞平伯(1900—1990),原名俞銘衡,字平伯。原籍浙江德清,生於蘇州。1913年底加入新潮社並成為主要成員,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著有詩集《冬夜》、《雪朝》(與文學研究會中朱自清、周作人、葉紹鈞等江浙詩人合著)、《西還》、《憶》,散文集《劍鞘》(與葉紹鈞合著)、《雜拌兒》、《雜拌兒之二》,詩文集《燕知草》及《紅樓夢辨》、《讀詩詞曲雜著》等二十餘種。

葉靈風(1905—1975),原名蘊璞,南京人。1925年加入創造社,曾主編《洪水》半月刊,是創造社後期重要成員。1938年去香港,主編《星島日報》副刊《星座》三十餘年,成為香港重要作家。著有短篇小說集《豹子夫人》、《女媧氏之遺孽》,長篇小說《紅的天使》、《窮愁的自傳》、《永久的女性》及散文集《靈風小品集》、《香港方物誌》、《讀書隨筆》(共三集)等。

於伶(1907—1997),原名任錫圭,字禹成,宜興人。著有戲劇《夜上海》、《大明英烈傳》、《長夜行》、《於伶劇作選》等。

錢鍾書(1910—1998),字默存,號槐聚,筆名中書君,無錫人,著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文論集《也是集》、《談藝錄》、《七綴集》等。

吳強(1910—1990),原名汪六濱,漣水人。著有長篇小說《紅日》、《堡壘》,中篇小說《三戰三捷》、《他高高舉起雪亮的小馬槍》、《養馬的人》、《吐絲口》,長篇報告文學《英雄的業績》(又名《淮海前線紀實》)等。

卞之琳(1910—2000),海門人,著有詩集《三秋草》、《魚目集》、《漢園集》(與李廣田、何其芳合集)、《慰勞信集》、《雕蟲紀曆》等,劇論《布萊希特戲劇印象集》、《莎士比亞悲劇論集》等,譯有《西窗集》、《英國詩選》、《莎士比亞悲劇四種》等。

楊絳 (1911—),原名楊季康,無錫人,錢鍾書妻。著有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風絮》,評論集《春泥集》、《關於小說》,散文《幹校六記》、《回憶兩篇》、《記錢鍾書與〈圍城〉》、《將飲茶》、《雜憶與雜寫》,長篇小說《洗澡》等,譯有《小癩子》、《吉爾?布拉斯》、《堂?吉珂德》等。

孔厥(1914—1966),原名鄭雲鵬,後改名鄭摯,江蘇吳縣人。1947年起與袁靜合作,先後寫成中篇小說《血屍案》、歌劇《蘭花花》、章回體長篇小說《新兒女英雄傳》、短篇小說集《水上的英雄們》。《新兒女英雄傳》文字通俗、人物形象豐滿,故事性很強,後來譯成英、法、日多國文字出版。另外,孔厥還著有短篇小說集《一個女人翻身的故事》、《生死緣》、長篇彈詞《劉誌丹》等。

嚴慶澍(1919—1981),筆名唐人、阮朗,吳縣人。1948年到香港,長期在港從事寫作。著有長短篇小說集《瑪麗亞最後一次旅行》,長篇小說《金陵春夢》、《草山殘夢》、《蔣後主秘錄》、《十年一覺香港夢》、《台商香港蒙騙記》、《香港大亨》,中短篇小說集《黑裙》、《香港風情》等,數量甚豐。其中《金陵春夢》、《草山殘夢》、《蔣後主秘錄》三部,係統描寫蔣介石家族曆史,在國內外擁有大量讀者。

袁水拍(1919—1982),原名袁光楣,筆名馬凡陀,著有詩集《人民》、《冬天、冬天》、《向日葵》、《馬凡陀的山歌》等,譯有詩集《哈羅爾德的旅行及其他》([英]拜倫著)、《我的心呀在高原》([英]彭斯著)、《現代美國詩歌》([美]愛根等著)、《讓那伐木者醒來》 ([智利]聶魯達著)、《聶魯達詩文集》、《新的歌》([美]休斯等著)、《五十朵蕃紅花》([土耳其]希克梅特著)等。

陳登科(1919—1998 ),漣水人。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安徽省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安徽分會主席。著有中篇小說《杜大嫂》、《活人塘》,長篇小說《淮河邊上的兒女》、《風雷》、《破壁記》等。

汪曾祺(1920—1997),高郵人。上世紀60年代,參與改編京劇《蘆蕩火種》(《沙家浜》)。80年代,因發表《受戒》、《大淖記事》等小說而馳名。著有短篇小說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晚飯花集》,散文集《蒲橋集》、《汪曾祺小品》,文論《晚翠文談》等。

路翎(1923—1994),南京人,原名徐嗣興。《七月》派重要作家,著有中篇小說《饑餓的郭素娥》、《青春的祝福》、《蝸牛在荊棘上》,長篇小說《財主的兒女們》、《燃燒的荒地》,短篇小說集《求愛》、《勝利小景》、《有“希望”的人們》、《朱桂花的故事》、《平原》,小說散文集《初雪》,劇本《雲雀》、《迎著明天》(又名《人民萬歲》)、《英雄母親》、《祖國在前進》等。

聞捷(1923—1971),原名趙文節,又名巫鹹,丹徒人。上世紀50年代,因發表組詩《吐魯番情歌》、《果子溝山謠》而名噪一時。著有詩集《天山牧歌》、《第一聲春雷》、《祖國!光輝的十月》、《河西走廊行》、《生活的讚歌》、《聞捷詩選》,長詩《複仇的火焰》等。

徐速(1924—1981),原名徐斌,又名徐直平,生於宿遷。1950年去香港,著有長篇小說《清明時節》、《星星之火》、《星星、月亮、太陽》、《櫻子姑娘》、《疑團》,短篇小說集《第一片落葉》,詩歌《去國集》,散文集《一得集》、《心窗集》、《銜杯集》等。《星星、月亮、太陽》是海外最暢銷書之一。他曾獲選為香港近代十大最受歡迎的作者之一。

胡石言(1924—2002),原名胡慶坻,浙江平湖人。自40年代後長期在江蘇工作。著有短篇小說集《柳堡的故事》、《秋雪湖之戀》等。《柳堡的故事》曾被譯為英、德、印、匈等多國文字,並由作者與黃宗江合作改編成電影劇本。

餘光中(1928—),福建永春人,生於南京,曾就讀於金陵大學。1948年隨父母遷港,次年抵台灣。1953年與覃子豪等共創藍星詩社。1974年發表《白玉苦瓜》,曾轟動台灣詩壇。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蓮的聯想》、《五陵少年》、《白玉苦瓜》、《天狼星》、《紫荊賦》,散文集《左手的繆思》、《焚鶴人》、《聽聽那冷雨》等二十餘種。

李國文(1930—),鹽城人。1957年因在《人民文學》發表短篇小說《改選》嶄露頭角,隨即被打成右派。著有長篇小說《花園街五號》、《冬天裏的春天》、《危樓紀事》,短篇小說集《第一杯苦酒》、《沒意思的故事》等。

司馬中原(1933—),原名吳延玫,南京人,16歲到台灣,1980年代任華欣文化中心顧問兼《中華文藝》月刊社長。著有長篇小說《狂風沙》、《荒原》、《山靈》、《驟雨》,短篇小說集《春雷》、《加拉猛之墓》、《靈語》等。

張賢亮(1936—),原籍江蘇盱眙,生於南京。1957年因發表長詩《大風歌》而名噪一時,旋即被打成右派,受監管達22年。著有中短篇小說集《靈與肉》、《肖爾布拉克》,中篇小說《龍種》、《河的子孫》、《綠化樹》,小說集《感情的曆程》,長篇小說《男人的風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新中國成立以後江蘇值得注意的文學流派主要有“探求者”和“感傷的秦淮河派”。

1957年上半年,江蘇青年作家葉至誠、方之、高曉聲、陸文夫、梅汝愷、曾華等籌辦《探求者》文學月刊,不久全部被打成“右派”。20年後,他們重返文壇,都已是中年人,但他們以更為成熟的精神狀態,重現了“探求者”的精神,成為1949年以來江蘇文學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群體。

陸文夫(1928—2005),泰興人。1956年因短篇小說《小巷深處》成名。著有短篇小說集《榮譽》、《二遇周泰》、《特別法庭》、《小巷人物誌》、《圍牆》,中篇小說《行人敲門》、《美食家》等。陸文夫的小說不僅著力於蘇州地方風物的描摹,更關注這一地域居民的情感態度與生存境況。他的小說是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小說。

高曉聲(1928—1999),武進人。著有詩集《王善人》,短篇小說集《解約》、《小青龍》、《李順大造屋》、《陳奐生上城》、《水東流》、《陳奐生》、《錢包》、《覓》,長篇小說《青天在上》,劇本《走上新路》等。高曉聲的作品有的被譯成多國文字流傳海外,被譽為趙樹理、周立波、柳青之後最擅長描寫當代中國農民的“高手”。

目前名滿江南的葉兆言、蘇童等人,被人稱作“感傷的秦淮河派”小說家。他們承續六朝香塵、孽海花韻,頗有地方特色。其代表性的作品有小說《花影》、《紅粉》、《追月樓》、《另一種婦女生活》、《妻妾成群》、《米》等。才子佳人氣息、秦少遊氣息、唐伯虎氣息,依然像女性身上的香水氣息一樣,隱隱約約地飄來。〖〗〖〗江蘇地域文化源流探析〖〗〖〗〖〗〖〗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1] 李長傅.分省地誌江蘇[M].上海:中華書局,1936.

[2] 張習孔,田鈺.中國曆史大事編年[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3] 韓養民,郭興文.中國古代節日風俗[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

[4] 張荷.吳越文化[M]. 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

[5] 王友三.吳文化史叢[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

[6] 陳廣忠.兩淮文化[M]. 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

[7] 周振鶴.中國曆史文化區域研究[M]. 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1997.5.

[8] 潘寶明.維揚文化概觀[M].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9] 許伯明.吳文化概觀[M].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10] 陳書祿.江蘇文化概觀[M].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11] 王長俊.江蘇文化史論[M].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12] 王桂芳.金陵文化概觀[M].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13] 蔡葵.楚漢文化概觀[M].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14] 吳恩培.勾吳文化的現代闡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15] 張乃格.江蘇民性研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16] 安宇.和諧社會的區域文化戰略:江蘇建設文化大省與發展文化產業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17] 江蘇省政協文史委員會.江蘇老店[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18] 江蘇省政協文史委員會.江蘇老街與曆史街區[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19] 江蘇省政協文史委員會.江蘇文史資料存稿選編[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20] 汪小洋,周欣.江蘇地域文化導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21] 宋林飛.藍皮書2008:江蘇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22]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江蘇人文精神概論[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23] 周欣,周長源.揚州出土的唐代銅鏡[J].文物,1979(7).

[24] 陶文台.中國菜係和宮廷菜[J].烹調知識,1988(8).

[25] 沈嘉榮.蘇南蘇北經濟發展差距的曆史考察[C].江蘇史論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26] 陳傳康.中國飲食文化的區域分化和發展趨勢[J].地理學報,1994,(3).

[27] 殷光中.江蘇南北民俗文化比較研究[J].民俗研究,1994.(1).

[28] 衛斯.中國史前稻作文化的宏觀透視[J].農業考古,1995.(1).

[29] 鄭昌莊.論我國菜係的區域性和超區域性[J].中國烹飪,1996(7).

[30] 王文欽.太湖流域先吳文化瑣談[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4).

[31] 沈立人.弘揚長江文化振興長江經濟[J].中華文化論壇,1997(1).

[32] 陳軍.吳文化研究的反思[J].東南文化,1999(2).

[33] 嚴其林.京口文化芻議[J].鎮江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6).

[34] 安宇.淮海文化及其形成的地理環境[J].人文地理,2001(4).

[35] 董楚平.吳越文化概述[J].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0(2).

[36] 王賡唐.提高理論水平,改進研究辦法[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1(2).

[37] 葉文憲.公元前6世紀-公元3世紀吳地的居民變遷與文化轉型[J].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

[38] 高燮初.大吳文化研究縱橫談[J].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39] 汪長根,王明國.論吳文化的特征[J].學海,2002(3).

[40] 李宗植.發揮江蘇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J].現代經濟探討,2003(4).

[41] 劉海鴻.淮揚菜——富有詩情畫意的飲食文化[J].烹調知識,2003,(9).

[42] 許輝.六朝文化與江蘇文化大省建設[J].江蘇地方誌,2003(3).

[43] 蔡健,楊海平.江蘇省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構想 [J].金陵職業大學學報,2003(3).

[44] 沈啟鵬.南通城市文化特色研究[J].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

[45] 羅宗真.吳地文化研究之我見[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46] 梁霖.南京實現“兩個率先”進程中如何打好“明文化”旅遊牌[J].南京社會科學,2004(5).

[47] 沈山,安寧,戴先傑.1980年代以來江蘇省區域經濟研究回顧與前瞻[J].經濟地理,2005(3).

[48] 周欣.論江蘇境內的地方菜肴風味[J].揚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06.(4).

[49] 朱黎霞,陶忠元.淺談江蘇南北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的發展[J].商場現代化,2006(3).

[50] 周欣.江蘇區域文化劃分研究綜述[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5).

[51] 薛藝兵,吳豔.江蘇傳統音樂文化地理分布研究[J].音樂藝術,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