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江蘇園林文化(1 / 3)

中國古典園林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世界造園史上占有獨特地位。其中的江蘇園林,曆史悠久,名園眾多,在全國園林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中國的園林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以園林的權屬關係進行分類,中國園林大致可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三類。江蘇園林以私家園林數量多、園藝水平高為特點。

一、 曆史悠久、名園眾多

江蘇較著名的早期皇家園林中有建康(今南京)的華林園與樂遊園。華林園位於玄武湖南岸,始建於東吳;樂遊園在華林園以東,始建於劉宋。由於南朝的宋、齊、梁、陳建都於建康,因此當時建康共有皇家園林30多處。隋代大業年間(605—618),隋煬帝曾在揚州大築宮廷苑囿。由於曆史久遠、戰爭動亂,這些皇家園林現今均已不存。

江蘇的寺觀園林也有悠久的曆史。在魏晉南北朝時,江南一帶的寺廟很多,唐代詩人杜牧《江南春》詩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蘇州虎丘雲岩寺,建於東晉鹹和二年(327);南京棲霞寺,建於南齊永明七年(489);同泰寺為梁武帝時所建,明代洪武二十年(1387)改建為雞鳴寺;常熟的興福寺(亦名破山寺),建於南齊;揚州大明寺因初建於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而得名。由於一些寺觀在建造時就注意選擇環境,在修建過程中又注意運用園林技藝,因此在中國園林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最能代表江蘇園林的還是私家園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蘇州出現了江蘇最早的私家園林。東晉時的顧辟疆建“辟疆園”是最早見於記載的江蘇私家園林。唐代詩人李白、陸羽、皮日休等人還曾有詩提及“辟疆園”,可見該園唐時猶存。唐代的揚州,經濟與文化高度發展,園林藝術也相當繁榮。唐代姚合詩《揚州春詞三首》中有“園林多是宅”句,可見當時揚州私家園林之多。唐代揚州私家園林大都以姓氏命名,當時的名園有席氏園、毛氏園、丁氏園、徐氏園、郝氏園等。太湖一帶私家園林也很多,宋人周密著《吳興園林記》記載的園林就有33個。上述這些較早的私家園林現今大多已不存。現存較早的私家名園是蘇州的滄浪亭(宋代)和獅子林(元代)。

明清時期,江蘇園林建設高度繁榮,江蘇現存園林中的名園大多是明清時期的作品。尤其是蘇州、揚州兩地,明清時是文人畫家、官僚富商集居之地,自然條件優越,私家園林建造得較多。明末揚州有鄭氏兄弟四人築的影園、休園、嘉樹園、五畝之園。其中以影園最出名,它是著名造園家計成的作品。影園建成於1634年,園主人鄭元勳作《影園自記》詳細敘述了影園的建園經過和園中的景致。清初揚州有八大名園,分別是王洗馬園、卞園、員園、賀園、冶春園、南園、鄭禦史園、蓧園。當時揚州城內外遍布園林,瘦西湖至平山堂一帶,“樓台畫舫,十裏不斷”,有“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名園勝”的說法。清中期建成的揚州園林有九峰園、喬氏東園、秦氏意園、小玲瓏山館、小盤穀和天寧寺的行宮禦花園、法淨寺的東西園、湖南會館的隸園等,建於清晚期則有個園、何園、餘園、逸圃、怡廬、蔚圃等。蘇州園林的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苑囿,此後曆代未斷造園活動。被稱為蘇州四大古典園林的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和留園分別代表著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藝術風格。蘇州現存園林有五十多處,為江蘇各城市之首,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譽。南京的私家園林曾經也很多,明代王世貞的《遊金陵諸園記》就記載了36個園林。南京的瞻園、無錫的寄暢園、吳江同裏的退思園、常州的近園、常熟的燕園等都是現存的江蘇名園。明清時期,江蘇在造園理論方麵也頗有建樹。蘇州同裏人計成的《園冶》是世界上最早最成熟的園林著作,書中詳細論述了園林的相地、立基、屋宇、列架、裝折、欄杆、門窗、牆垣、選石、鋪地、借景等方麵的內容。文震亨的《長物誌》也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園林藝術理論專著。

二、 現存名園大多建於明清時期

(一) 蘇州園林

蘇州在世界園林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將以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為典型的“蘇州古典園林”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0年世界遺產委員會又把滄浪亭、獅子林、藝圃、耦園和退思園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蘇州古典園林的評價是:“沒有哪些園林比曆史名城蘇州的園林更能體現出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理想品質,咫尺之內再造乾坤。蘇州園林被公認是實現這一設計思想的典範。這些建造於11—19世紀的園林,以其精雕細刻的設計,折射出中國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蘇州古典園林興起於春秋,發展於晉唐,繁榮於兩宋,全盛於明清。春秋時期,吳國開始在此興建苑囿別館,有壽夢興建的夏駕湖,闔閭興建的始蘇台和長洲苑,夫差興建的館娃宮。晉室南遷之後,士大夫寄情山水,追求田園生活,這為模仿自然山水營造園林提供了契機。明代是蘇州園林發展的鼎盛時期,據史料記載,明代蘇州府有大小園林271處,居全國之首,其中,拙政園、東園(留園)、藝圃、天平山莊等著名園林都興建於這個時期。參考沈慧瑛.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J].檔案與建設,2004.9

蘇州現存的園林多為私家園林,規模不大,但造園藝術極為講究。在布局上以水為中心,主題突出,充滿江南水鄉的韻味;在結構上以小巧玲瓏取勝,在有限的空間內巧妙地安排假山樹木、亭台樓閣、池塘小橋等景觀,讓人能夠“不出城廓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

1. 拙政園

拙政園位於蘇州市東北街,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它是蘇州園林中麵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拙政園的東區中間是涵青池,池北為主要建築蘭雪堂,周圍以桂、梅、竹屏之。池南及池左,有綴雲峰、聯壁峰,峰下有洞,曰“小桃源”。蘭雪堂之西,梧桐參差,茂林修竹,溪澗環繞。北部有紫羅山、漾蕩池。重要的景點有秫香館、鬆林草坪、芙蓉榭、天泉亭等。西有一道依牆的複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門數處與中區相通。

拙政園的西園也以池水為中心,有曲折水麵和中區大池相接。有塔影亭、留聽閣、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宜兩亭等景觀。又新建了三十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裝修精致奢麗。

中部為全園精華之所在,園林以水為主,池中堆山,環池布置堂、榭、亭、軒,基本上延續了明代的格局。從鹹豐年間《拙政園圖》、同治年間《拙政園圖》和光緒年間《八旗奉直會館圖》中可以看到海棠春塢、聽雨軒、玲戲館、枇杷園和小飛虹、小滄浪、聽鬆風處、香洲、玉蘭堂等庭院景觀與現狀諸景毫無二致。因而拙政園中部風貌的形成,應在晚清鹹豐至光緒年間。中區的水麵約占三分之一,臨水建有樓台亭榭多處。主廳遠香堂原是園主宴飲賓客的地方,四麵長窗通透,可環覽園中景色。堂的正中間有一塊匾額,匾額上“遠香堂”三字是明代文征明所寫。遠香堂是中園的主體建築,園林中的景觀都是圍繞它而展開的。堂的北麵是拙政園的主景所在,池中有東西兩座假山,西山上有雪香雲蔚亭,亭子正對遠香堂的兩根柱子上掛有文征明手書“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對聯,亭的中央是元代倪瓚所書“山花野鳥之間”的題額。東山上有待霜亭。兩座山之間以溪橋相連接。遠香堂的東麵,有一座小山,小山上有“綠綺亭”,這裏還有“枇杷園”、“玲瓏館”、“嘉實亭”、“聽雨軒”、“梧竹幽居”等眾多景點。從梧竹幽居向西遠望,還能看到北寺塔。水池的中央還建有荷風四麵亭,亭的西麵有一座曲橋通向柳蔭路曲。亭子的南部有一座小橋連接著倚玉軒,從這裏向西走就到了小飛虹。

2. 留園

留園是以園內建築布置精巧、奇石眾多而知名。1961年留園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留園用建築來劃分空間,可分中、東、西、北四個景區:中部以山水見長,池水明潔清幽,峰巒環抱,古木參天;東部以建築為主,重簷迭樓,曲院回廊,疏密相宜;西部環境僻靜,富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籬小屋,頗有鄉村田園風味。全園曲廊貫穿,依勢曲折,蜿蜒相續有六七百米,廊壁嵌有曆代著名書法石刻三百多方,其中有名的是董刻二王帖,為明代嘉靖年間吳江鬆陵人董漢策所刻,曆時二十五年,至萬曆十三年方始刻成。留園的建築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總能看到一幅完美的圖畫。

知名度很高的“留園三寶”分別是指冠雲峰、楠木殿、魚化石。留園內的冠雲峰是太湖石中絕品,它集太湖石“瘦、皺、漏、透”四奇於一身,相傳這塊奇石是宋代末年花石綱中的遺物。楠木殿是對“五峰仙館”的俗稱,“五峰”源於李白的詩句:“廬山東南五老峰,晴天削出金芙蓉”。五峰仙館的建築用材非常奢華,梁柱全部采用楠木,可見五峰仙館在留園中的重要地位。大理石天然畫“魚化石”保存在五峰仙館內。出產於雲南點蒼山的這塊直徑一米左右的大理石,石表麵中間部分隱隱約約群山環抱,懸壁重疊,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飛懸,上部流雲婀娜,正中上方,一輪白白的圓斑,就像一輪太陽或者一輪明月,這是自然形成的一幅山水畫。

3. 網師園

網師園位於蘇州葑門附近,是江南中小型古典園林的代表作。網師園布局精巧,結構緊湊,以建築精巧和空間尺度比例協調而著稱。園分三部分,境界各異。東部為住宅,中部為主園。主園以水為中心,池水東、南、北方向有射鴨廊、濯纓水閣、月到風來亭及看鬆讀畫軒、竹外一枝軒。西部為內園(風園)。北側小軒三間,名“殿春簃”。“殿春簃”北略置湖石,配以梅、竹、芭蕉成竹石小景。由長方形窗框構成的框景,仿佛是雅致的國畫小品。庭院中采用周邊假山布局,東牆峰洞假山圍成弧形花台,鬆楓參差。南麵曲折蜿蜒的花台,穿插峰石,與“殿春簃”互成對景。花台西南為天然泉水“涵碧泉”,北半亭“冷泉亭”因“涵碧泉”而得名。亭中置巨大的靈壁石,形似展翅欲飛的蒼鷹,黝黑光潤,叩之如金玉,是靈壁石中的珍品。由於這個院子比較明顯地體現了我國古典園林的特色,所以被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作為藍本“移植”過去,起了個名字叫“明軒”。

4. 環秀山莊

環秀山莊,位於蘇州城中景德路,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園景以山為主,池水輔之,建築不多。園雖小,卻極有氣勢。該園湖石假山可以說是中國之最,雖占地僅半畝,而峭壁、峰巒、洞壑、澗穀、平台、磴道等山中之物,應有盡有。池東主山,池北次山,氣勢連綿,渾成一片,恰似山脈貫通。於磴道與澗流相會處,仰望是一線青天,俯瞰有幾曲清流;全山處理細致,貼近自然,一石一縫,交代妥帖,有“別開生麵、獨步江南”之譽。

5. 滄浪亭

滄浪亭位於蘇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在蘇州現存諸園中曆史最為悠久。始建於北宋,為文人蘇舜欽的私人花園。滄浪亭園內以山石為主景,山上古木參天,山下鑿有水池,山水之間以一條曲折的複廊相連。通過複廊上的漏窗滲透作用,溝通園內、外的山、水,使水麵、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體。園中山上石徑盤旋,景色蒼潤如真山野林。位於山頂的滄浪亭結構古雅,與整個園林的氣氛相協調。亭的四周環列有五、六株數百年樹齡的高大喬木。亭上石額“滄浪亭”為俞樾所書。石柱上石刻對聯: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上聯選自歐陽修的《滄浪亭》詩中“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隻賣四萬錢”句,下聯出於蘇舜欽《過蘇州》詩中“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句。全園漏窗共108式,圖案花紋變化無一雷同,在蘇州古典水宅園中獨樹一幟。園中最大的主體建築是假山東南部的“明道堂”。明道堂為明、清兩代文人講學之所。牆上懸有三塊宋碑石刻拓片,分別是天文圖、宋輿圖和宋平江圖(蘇州城市圖)。堂南的“瑤華境界”、“印心石屋”、“看山樓”等幾處軒亭都各擅其勝。折而向北,有館名“翠玲瓏”,四周遍植翠竹,取“日光穿竹翠玲瓏”意而為名。竹是滄浪亭的傳統植物,亦是滄浪亭的特色之一。同“翠玲瓏”相鄰的是五百名賢祠,祠中三麵粉壁上嵌594幅與蘇州曆史有關的人物平雕石像,為清代名家顧汀舟所刻,他們是從春秋至清朝約2500年間與蘇州曆史有關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