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潛力發掘: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3)(2 / 3)

鯰魚效應對於個人來說,在於危機意識,做到自我實現。而對於企業來說,鯰魚效應是能夠促使企業增進生命力最佳的辦法。企業隻有有了壓力,存在競爭氣氛,員工才會有緊迫感、危機感,才能激發進取心,企業才能有活力。

本田公司對歐美企業進行考察,發現許多企業的人員基本上由三種類型組成:一是不可缺少的幹才,約占二成;二是以公司為家的勤勞人才,約占六成;三是終日東遊西蕩,拖企業後腿的蠢材,占二成。而自己公司的人員中,缺乏進取心和敬業精神的人員也許還要多些。

那麼如何使前兩種人增多,使其更具有敬業精神,而使第三種人減少呢?如果對第三種類型的人員實行完全淘汰,一方麵會受到工會方麵的壓力;另一方麵,又會使企業蒙受損失。其實,這些人也能完成工作,隻是與公司的要求與發展相距遠一些,全部淘汰,這顯然行不通。

後來,本田先生受到鯰魚效應的啟發,每年重點從外部“中途聘用”一些精幹的、思維敏捷的、30歲左右的生力軍,有時甚至聘請常務董事一級的“大鯰魚”。這樣一來,公司上下的“沙丁魚”都有了觸電式的感覺,業績蒸蒸日上。

無論是什麼團隊,時間久了,其內部成員由於互相熟悉,就會缺乏活力與新鮮感,產生惰性。尤其是一些老員工,工作時間長了就容易厭倦、懶惰、倚老賣老,因此有必要找些外來的“鯰魚”加入團隊,製造一些緊張氣氛。

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說,人到了一定的境界,其努力工作的目的就不再僅僅是為了物質,而更多的是為了尊嚴,為了自我實現的內心滿足。所以,鯰魚效應會致使那些已經變得有點懶散的老隊員迫於對自己能力的證明和對尊嚴的追求,不得不再次努力工作,以免被新來的隊員在業績上超過自己。

對於個人而言同樣如此,在毫無壓力的環境中,很多人會因此而失去拚搏的動力,甚至會得過且過。想要打破這樣的局麵,我們需要具備一定的危機意識。純粹的安全區域很少見,生活中時常會有來自各方麵的壓力,我們要做的就是將這些壓力融入到我們安逸的思想裏,刺激自身燃起鬥誌。

隻有偏執狂才能成功——貝爾效應

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其實還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如果我們一直想著成功,成功的景象就會在內心形成,而有了成功的信念,成功就有了一半把握。這就是貝爾效應。它是由美國布道家、學者貝爾提出的。

貝爾在晶體和生物化學研究方麵非常有天賦,有人預測說如果他一直從事這個,一定能贏得多次諾貝爾獎,然而貝爾卻心甘情願地走上了另一條道路,他將一個個開拓性的課題提出來,指引著別人登上科學高峰。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轟轟烈烈度過一生,然而大部分人卻平平淡淡,甚至會很淒慘。其實人和人之間沒有多少差別,真正的不同就是擁有轟轟烈烈一生的人堅信著自己能夠達到目標,而後者卻不是。

小威廉·皮特22歲那年就進入了英國國會;第二年,他就當上了財政大臣;到24歲時,他已經坐上了英國首相的寶座。

在他還是一個孩子時,他就相信自己能成就一番偉業,成長過程中,無論上學還是工作還是娛樂,他從沒有放棄過自己的信心,他一直不斷地告訴自己應該成功,能夠出人頭地。這種自信的信念來自他的人生目標:做一個公正睿智的政治家。這個觀念在建立之後就不斷地在他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中生根發芽,並且督促著他鍥而不舍堅忍不拔地向著目標前進。最終他於24歲就成功坐上了英國首先的寶座,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就完成了自己的人生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