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在伯恩斯坦在作曲方麵嶄露頭角的時候,他的指揮才能被當時的紐約愛樂樂團指揮發現,於是他擔任紐約愛樂樂團常任指揮。伯恩斯坦一舉成名,在近30年的指揮生涯中,他幾乎成了紐約愛樂樂團的名片。
但在伯恩斯坦的內心深處,他更熱衷於作曲。閑暇時間他總要找一段時間把自己關在屋裏作曲。雖然創作的欲望不時地撞擊和折磨著伯恩斯坦,但作曲方麵的活力和靈感再也回不到他身邊了,除了偶爾閃現的靈光外,伯恩斯坦得到最多的卻是深深的失望與苦惱。他的靈感好像一下子枯竭了。
“我喜歡創作,可我卻在做指揮。”這個矛盾一直在折磨著伯恩斯坦。當他在舞台上無數次接受掌聲和鮮花時,有誰能明白他內心的隱痛和遺憾?
伯恩斯坦是出色的,但並不是成功的,因為他的大半輩子都活在苦惱和矛盾之中,甚至最後還帶著深深的遺憾告別了人世。
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隻有這樣才可能激發我們的奮鬥精神,我們也才可以心安理得。對個人來說,應在多種可供選擇的奮鬥目標及價值觀中挑選一種,要做有價值的事情,而且要富有激情與動力;若現實所迫,不能選擇符合自己價值的事業,也不要消極對待或者直接放棄,應該學會改變自己,再努力向自己的奮鬥目標前進。
要是沒有狼,羊會死得更快——鯰魚效應
挪威有一個緊靠著大海的小鎮,人們以捕魚為生。那裏的沙丁魚很有名,味道很是鮮美。市場上活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地想辦法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但是,每次出海歸來時,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會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漁民們想盡招數,沙丁魚存活率還是很低。
隻有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船長嚴格保守著秘密。直到船長去世,謎底才揭開。原來老船長曾經有一次捕沙丁魚,返航的路上死了很多,他隻得挑出了那些死去的魚扔掉;在沙丁魚魚槽旁邊,鯰魚的魚槽裏也漂著一條一動不動的鯰魚,像是快死了,於是老船長將其撈了起來,沒想到鯰魚掙脫了他的手掌,掉進了沙丁魚的魚槽。老船長懶得理它繼續回航,沒想到回去後看到沙丁魚全部都活蹦亂跳的。
老船長發現,鯰魚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便四處遊動。沙丁魚見到鯰魚十分緊張,所以會左衝右突,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
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之所以能夠致使沙丁魚活著,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危機意識。沙丁魚生性喜歡安靜,追求平穩,和自己的同類在一起時,有很強的安全感,因此在長途返航過程中,不喜動造成窒息而亡;而鯰魚生性好動,本身卻沒什麼十分特別的地方。但是當鯰魚和沙丁魚放在一起時,鯰魚這個異類的到來,就會激發沙丁魚的危機意識,促使它們因緊張而加速遊動。漁夫就是采用鯰魚來作為激勵手段,促使沙丁魚不斷遊動,以保證它們活著,以此來獲得最大利益。
所謂安全感,是人們在生活中保持一種穩定、安全的感覺,從而令身心舒適。沒有安全感,人們就會在心理上產生一係列微妙的變化——驚慌、緊張、困惑等。畢業生怕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正在職位的人怕被裁員;沒房子的人怕後半生居無定所;有房子的人怕成為房奴……任何人都想擁有安全感。
隻有安全感是不夠的,就如同那些沙丁魚,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它們的安全感應該是很充分的,然而就是因為這份安全感,很多沙丁魚窒息而亡。就如那些羊,沒有天敵的情況下,連體質和繁殖能力都開始退化。所以有些時候我們需要適度的危機感,隻有這樣才能讓我們不敢懈怠,不會貪圖安逸,停滯不前,而是積極完善自我,精益求精,保持活力和鬥誌,使自己可以挖掘深層的潛能,獲得更長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