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領導能力:爺爺都是從孫子走過來的(3)(1 / 2)

“墨菲定律”由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上尉工程師墨菲參與一項實驗後總結出來的。那次實驗是為了測定人類對加速度的承受極限,其中一個項目是將16個火箭加速器懸空裝置在受試者上方,這些加速度計有兩種安裝方式,其中一種是完全錯誤的,而竟然有人真的有條不紊地將其全部安在了錯誤的位置上,而實驗也因此發生了事故。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危機,危機出現可以提升員工的憂患度,減少員工惰性。說適時製造一定的危機,利用危機來催促員工的努力,對企業發展來說是一件好事。危機其實並不可怕,隻要敢於克服它、戰勝它、攻擊它,那麼危機就能成為刺激員工挖掘潛能的最有效的武器。

上世紀七十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日本的日立公司也開始在危機中掙紮。麵臨公司連連虧損,企業發展滯緩的現象,日立公司做了一項驚人的人事管理策略。

首先它將公司近三分之二的員工遣送回家,卻發給員工原工資的九成七來作為生活費,看起來這個決策沒有為公司節省開支,但是這個決策目的不在於此。

半年後,公司又將此項決策實施到了管理人員頭上,不過對他們實施了大幅縮減工資的措施。

三個月後,公司將回聘員工上班的時間繼續推遲了20天,隨後才開始重新步入正軌。這項決策實施了近九個月的時間,而造成的結果就是,重新回到公司的員工危機感和緊迫感急速飆升,因為這幾個月時間,已經讓他們產生了足夠的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公司全體上下開始更加努力的工作,爭取盡快使公司擺脫經濟蕭條的影響,甚至集思廣益開始為公司的振興出謀劃策。

又經過近半年多的努力,公司在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下,盈利187億日元,而之後僅僅又過了半年,憑借公司員工的集體發力,公司就達到了利潤翻番的成果,盈利達到了300億日元。公司依靠著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挽救了企業。

我們知道,其實做任何事都有一定的危機,因此在做事之前,我們都應該盡可能多采取保險措施,考慮周全,防止偶然發生的人為失誤或災難。當真的發生損失或者不幸,就應該積極麵對,總結所犯的錯誤。

孟子有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企業的發展也是如此。對於企業經營者來說,危機不是一種意外,而是一種必然,企業的成長正是在不斷地戰勝危機中實現的。

蜜蜂蜇人誰都清楚,聰明人被蜇過一次後就會記住,蜜蜂不能輕易招惹,隻有笨人才會被蜜蜂蜇過多次還不懂得規避。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看到或聽說蜜蜂蜇人後,都不會過分重視,因為那份經曆和痛苦還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這是人類僥幸心理在作怪因為很多人認為自己不會那麼倒黴,就被蜜蜂蜇。墨菲定律其實就在告訴我們,不要存在僥幸心理,畢竟隻要做事,就總有人會依據錯誤的做法來完成,我們的僥幸心理就是那種錯誤的做法,稍不注意,錯誤的後果就有可能降臨在我們的頭上。

僥幸心理,實質上是一種自欺欺人的不健康心理,一般心存僥幸的人會將偶然原因導致的成功看做是普遍性的,也會將偶然之間免去災禍的事實看成是普遍性的。在企業的日常管理中,千萬不能存在僥幸心理,存在僥幸心理就相當於放鬆警惕。

墨非定律表明,該發生的事情永遠都會發生,而它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永遠都是你意想不到的。這往往會給那些失敗者或是犯了錯誤的人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讓他們可以心安理得地自我安慰,而不用背上包袱。其實,墨菲定律的精華,不是消極麵對失敗和該發生的事,而是要正確麵對已發生的錯誤或失敗,把下一步事情做好。不要受錯誤的影響,坦然麵對失敗,並勇敢接受新的考驗。

事情如果有失敗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反之,對於成功者來說,墨菲定律也可以這樣解釋:事情如果有成功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隻要堅持,它也會發生。不管你出現過什麼失誤,經過多少挫折和失敗,隻要你吸取教訓,變被動為主動,就一定會創造出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