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積極心理學與生活:讓積極心理伴隨我們每一天(2)(2 / 3)

老人傳授給他一套劍法,並叮囑他要每日刻苦練習。

年輕人問師父:“多久以後我的劍術能夠有成呢?”

師父回答:“三個月。”

聽了師父的回答,年輕人開始每天練習。

幾日後,他發現自己的進步很小,就跑去問師父:“如果我練習到晚一點,需要多久才能夠有成呢?”

師父答:“三年。”

年輕人大吃一驚,繼續問道:“如果我夜以繼日地練劍,需要多久才能成功?”

師父搖了搖頭,微微笑著回答:“三十年。”

徒弟練劍有成需要的時間越來越長,是因為他的心越來越浮躁。由此可見,浮躁、缺少寧靜的心態是我們人生道路上的絆腳石。

在生活中,有的人缺乏寧靜之心,他們做事既無準備、又無計劃,往往是想到了、興趣來了就去幹,他們不是循序漸進地穩步向前,而是恨不得一蹴而就,結果當然是事與願違。心理學研究發現,缺乏寧靜之心,便容易浮躁,而浮躁是一種衝動性、情緒性、盲動性交織的綜合型不良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心神不寧、見異思遷、不安分、焦躁、急功近利等。

一個成功的人、一個被他人認可的人、一個受他人褒揚的人往往都擁有寧靜的心境,這種心境讓他們遠離浮躁,讓他們心平氣和地去做事情。

心理啟示錄

那些深諳積極心理學智慧的人大都具有並且推崇寧靜之心。如美國心理學家、文學學者米娜·漢密爾頓在其著作中就曾多次強調寧靜之心的重要,並介紹了許多達到寧靜之心的方法。的確,寧靜之心意義重大,當我們置身其中時,便能輕鬆享受每一天!

給自己一個身心愉悅的生活環境

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好的環境能帶給人積極的心理,進而對人生活的方方麵麵產生積極的影響。

心理學家們已經明確指出,像天氣、聲音等環境因素對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明顯的影響。一般而言,高溫、高濕、陰雨以及一些異常天氣都不利於人的心理健康,而低溫環境有利於形成較佳的心理狀態,15~18℃是最佳的溫度,有利於人的心理健康。

陽光明媚的天氣總能夠給人帶來好心情。心理學家經過調查研究發現,陽光有利於人的身心健康。比如,如果讓自閉症患者在光線較充足的地方生活,其自閉行為就會減少很多,並且還會有積極參與互動的行為;而長期生活在陰暗的角落,則會使人變得孤僻、憂鬱,且伴隨著頭痛、反胃等不適反應。

此外,人口密度也是影響我們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如果個體之間距離太近,彼此感到擁擠,在心理上就會產生不舒適的感覺。因為,擁擠破壞了一個主體對領域和空間的需要,從而擾亂了主體正常的行為。由於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間和自由活動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我們可以不受別人的幹擾,不受別人的監督,不用提防別人,可以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樣的狀態讓人很放鬆。但如果周圍的人過多,就會使人們無法實現這樣的需求,從而在心理上產生不適的感覺。

在人口高密度區,人們為了保持心靈上的這種空間和自由,隻能用冷漠來排斥他人,使他人和自己保持一定的距離。調查顯示,城市居民比較孤僻和沉默寡言,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次數與方式,要比郊區居民少得多。有的人不願意向陌生人微笑或說話,在別人危難時,也不太願意伸出援手,甚至在發生命案時,路人或鄰居也不會在一定距離之外或自己的家裏向警察報案。

專家們通過調查研究已經證實,人口密度越高,人類患心理障礙和身體疾病的比率也越高。

另外,心理學觀點還認為,噪聲也是與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關的一個重要環境因素。所謂噪聲是指使人感到不愉快的、超過85分貝的不規則聲音。但在現實中,這個標準並不是絕對的。因為歡快的鑼鼓聲、口號聲、大喊大叫、鞭炮聲,盡管有時也超過85分貝,甚至有的也無規律,但卻並不會引起參與者與欣賞者的心理煩躁。這是因為參與者和欣賞者當時有一種心理宣泄的需要,從而喜歡或能夠接受這種聲音。

反過來,即使低於85分貝的聲音,如果不成規律,對某些人來說,也形成了噪聲。有人愛養蟈蟈,其陣發性的叫聲對某些人來說是噪聲,對另一些人卻像催眠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