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積極心理學與生活:讓積極心理伴隨我們每一天(2)(1 / 3)

讓我們走向原野吧!看,一片片綠盈盈的草地,在一朵朵美麗的野花的點綴之下,散發著勃勃生機。原野上的小草,就像是千萬個綠色的衛士一樣,守護著花朵。不管人們怎樣壓它們、踩它們,它們都誓不低頭。

讓我們走向大山吧!遠遠看去,山並不高。可是,當你來到山腳下的時候,抬頭一看,就可以體會到山的雄壯威武了。高山就像是一個個的巨人,任憑風吹雷打、日曬雨淋,永遠都是那樣堅定不拔地挺立著。它們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欽佩的!

讓我們走向大海吧!海水發出“嘩啦嘩啦”的聲音,就像在呼喚著我們。赤著腳,走在沙灘上,就能體會到一種美好的感覺!如果你將一個貝殼撿起來,放在耳邊,似乎還能夠聽到海浪的聲音。

讓我們走向森林吧!一旦踏進森林,茂密的樹葉就會將我們保護。有時候,甚至還能聽到小鳥在樹枝上“唧唧喳喳”地演奏著美妙的樂曲。如果你是友善的,就會有許多的小動物出來迎接你。

大地滋潤著生活在土地上的生物,使它們茁壯成長,構成了美麗的大自然。如果有時間,我們很應該與它親密接觸。

心理啟示錄

那些深諳積極心理學智慧的人似乎都很注重自己與大自然的零距離接觸。不止是耶庫馬爾教授,大名鼎鼎的西奧多·羅斯福也是如此。他在卸任以後,到大自然中探險已經成為他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他那著名的非洲探險與南美探險,至今仍然為人們津津樂道。而現實中的我們,不妨也跟隨他們的步伐走向大自然,帶來積極的心理狀態。

讓心在寧靜中成長

著名心理學家提摩太·盧克說:“一個人要想獲得積極的心理狀態,最好的方法就是守住心靈的寧靜、淡泊與自由。”盧克認為,一間心靈的靜室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它可以讓人不受幹擾,就如同地球的中心點一樣。當人回歸寧靜時,就能夠尋回積極的心理狀態。

諸葛亮的《誡子書》中就提到過“寧靜以致遠”。諸葛亮在文中闡述了這種觀點:寧靜的心境更加有利於人們思考,它讓人看得更遠更廣,讓人見解更深刻,讓人學習事半功倍。心情浮躁不是人該有的好性情。

是的,唯有“寧靜”才能“致遠”,隻有心平氣和、踏踏實實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才有可能使自己走得更遠。

9歲時,艾倫到居住在南達科他州的祖父的農場裏去過暑假。在這裏,他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那就是赤手去撿牧場上被曬幹的牛糞。其他孩子都不願意做這份苦差事,但艾倫做得好極了,既沒有抱怨,也沒有暴躁地要求祖父給他換一份工作。整個假期,艾倫都安靜地做著這份工作,即使這看上去實在不算一份好工作,也沒有任何報酬。

很快,一年已經過去了,暑假時,艾倫又到了祖父的農場。這次祖父告訴他,因為他去年夏天工作表現極為出色,因此決定把他一直想要的那份工作給他。於是,這個假期艾倫每天都開心地做著自己鍾愛的工作——放馬。

從升職初體驗中,艾倫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以寧靜的心境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就能夠擺脫困境,就能夠一步步接近自己的夢想。

艾倫從學校畢業後,在南達科他州的一個肉鋪當幫工,每個星期1美元的薪水。這仍然是一份令人感到惡心、很難靜下心來做的工作,但艾倫仍然將它做得很好。他的想法很簡單:隻要把工作做好,就能得到提升,就能擺脫掉這個工作了。這份心態伴隨他多年,最終,他成了年薪150萬美元的首席執行官。

人如果沒有寧靜的心境,往往很容易放棄,也不容易把該做的事情做好,這樣自然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也不可能做最優秀的自己。

還記得魯迅在《故鄉》中描述捕鳥的情景嗎?

先在一個地方撒些小米或稻穀之類的糧食,在上方罩一個篩子,再用一根係著繩子的木棒把篩子支起,然後遠遠地牽著繩子安靜地等待,一直等到鳥放心地進入篩子下麵吃食物的時候,遠遠地一拉繩子,就把小鳥罩在篩子裏了。整個過程中,安靜等待的環節是最關鍵的。如果太浮躁就會把鳥兒嚇壞,讓它們不敢放心地進去吃東西,自然也就捉不住鳥兒了。

人生有時候就是一個捕鳥的過程。隻有擁有了寧靜的心境、善於等待,才能夠抱得“鳥兒”歸。

古時候,有一個年輕人熱愛劍術。於是,他走遍了五湖四海,終於找到了一位劍術無人能及的老人拜師學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