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通過一定的生活方式,我們就能夠讓積極的心理狀態伴隨我們每一天、每一刻。試著暢遊於書的世界、試著用耳朵去親吻音樂、與自然約會……當我們將這些生活中的小事一一實踐後,積極的心理便會翩然而至。
在知識的汪洋中完善自我
哈佛大學前校長A.勞倫斯·洛威爾博士曾經說過,大學教育或教育培訓製度所能教給我們的隻是如何幫助自己,我們必須學會教育自己。教育貫穿成長的全過程,是一種心靈所需的自發的運動,是一個擴充心靈發展的過程,是自我完善的途徑。
1956年2月,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對依薩克·普萊斯勒的專訪:普萊斯勒先生白天在一家百貨公司做售貨員,晚上讀夜校。他用4年時間完成了高中夜校教育之後,又進入布魯克林學院夜校,準備完成大學課程,然後繼續研讀法律。在大學一年級的一篇題為《快樂是什麼》的作文中,普萊斯勒先生寫道:
“拿下高中文憑,進入大學,然後期待著做一名律師——這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這種期待能增添我內心的快樂,”普萊斯勒先生說,“大學要5年或更長的時間,這要看我努力的程度,然後法律學院的學習又需要5年。”
在年輕人看來,這個計劃充滿了抱負,不是嗎?但依薩克·普萊斯勒是在他剛剛度過60歲生日之後進入大學的。他懂得,對於一個成熟的人,學習應該是任何年齡都可以繼續的快樂體驗。
教育不應該局限於校園內,自己必須有一套正規的課程。
一旦我們了解了這些,自我教育和自我改善便成了無論我們處在生命的哪個階段都可以追求的令人興奮的體驗了。
某一位律師的妻子,同時也是5個兒子的母親,在兒子們受過大學教育和技術培訓,成為自己所在公司的負責人之後,這個五十多歲、做了祖母的女士入讀大學,並在4年後,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現在,她七十多歲,已成為寡婦,但她機敏、可愛,整日為社區工作忙個不停,她有很多朋友和仰慕者,每一個與她接觸過的人都說她能給人以激勵和啟發。
她的兒孫們都非常敬愛她,都很珍惜與她在一起的每一次機會,雖然這種機會少之又少。她為自己培養出成熟的心靈,如今她享受的是豐碩的成果。
那些沒上過大學或夜校,卻渴望完善自我的人又該怎麼辦呢?沒錯——他可以自修。
英國工黨的傑出領袖赫伯特·莫瑞生說起他得到的最好忠告是他15歲時在倫敦一家雜貨店工作時的事。
一個街頭的骨相師為莫瑞生摸過骨後,問他都看些什麼書。“大部分是寫恐怖謀殺案的書和短篇故事。”莫瑞生回答。他說的就是書報攤上一個硬幣一本的恐怖故事。
“看無聊的書倒是比什麼都不看要好,”骨相師說,“但是你有這麼聰明的頭腦,應該看些曆史、傳記方麵的書。隨自己的喜好去看,但要養成一個嚴肅的閱讀習慣。”
骨相師的話成為莫瑞生人生的轉折點。他從此明白即使隻有小學文化,也能通過閱讀來完善自己。莫瑞生開始頻繁地往圖書館跑,終於有一天,他進入了英國下議院。“過去,我曾每天浪費幾個小時聽廣播、看電視,”他說,“但是從沒有哪個節目的價值能與一本好書相提並論。”知識擁有巨大的力量,能為我們的人生帶來轉機。
然而,大多數現代人的心靈都是荒蕪的,盡管浩瀚的知識海洋任每個人遨遊,圖書館的大門永遠為每個人開放,但是,我們卻在忍受心靈的饑餓。
在物質上,我們過著高水準的生活,在知識上,我們卻墮入無比貧乏的空洞中。當然,除了讀書,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進行自我完善,隻要我們願意抽出自己放縱到各種無聊小事當中的時間。
心理啟示錄
書是人類從洪荒到啟蒙的捷徑,而讀書是一種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徑。富蘭克林·羅斯福就曾在癱瘓後通過閱讀大量書籍來自我完善,從而沉澱了浮躁,開闊了眼界。同樣,我們也可以通過讀書來豐富內心,當內心的豐富程度達到一定量以後,我們的內心就會有質的提升。為了實現這種心靈的積極提升,請從此刻開始,有意識地將自己置身於知識的海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