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積極心理學與生活:讓積極心理伴隨我們每一天(1)(2 / 3)

用音樂陶冶心靈

在美國專門為著名音樂家馬友友舉行的露天音樂會中,人們或坐或臥,或相擁相抱,或麵帶微笑,或含著淚水,以各種姿勢和表情靜靜地聆聽他的音樂,恨不得在他的音樂中安然逝去。他用音樂融合了不同膚色人種的情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使那些平庸人的人格在那一瞬間得以升華。

的確,音樂能夠影響人的心理,甚至能夠在人未察覺的情況下,對潛意識產生影響。好音樂對人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是非常有利的。羅傑·諾斯說過:“音樂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純淨之和聲愉悅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動或激發人的熱情。”

是的,好音樂擁有讓心靈永不疲憊的魔力。閉上眼睛聽一聽自己喜歡的音樂,很快就又變得精力充沛了。法國作家司湯達說:“隻要聽到優美的音樂,我就能更明確、更高度地集中思想從事我心靈要求的寫作。”科學家達爾文也曾萬分感歎地說:“要是我擁有一次重新安排生活的機會,我一定會讀一些詩篇,聽相當數量的音樂,這樣我的腦子就不會衰退得那麼快。對詩篇和音樂缺乏感情,就等於喪失幸福。”

此外,音樂不僅能鼓舞鬥誌、給人力量,還能陶冶人的心靈。古希臘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畢達哥拉斯說:“把各種音調融合在一起,能使各種莫名其妙的妒忌、衝動等轉化為美德。”

印度尼西亞總統梅加瓦蒂看上去總是意氣風發、氣質出眾。然而,這都要歸功於她愛聽音樂的習慣。梅加瓦蒂在為印度尼西亞音樂界人士的一次會議揭幕時透露說,她會在疲倦時,聽古典音樂;在高興時,聽印度尼西亞傳統音樂;在憤怒時,聽搖滾樂。

愛因斯坦除了物理學外,最擅長的就是音樂。愛因斯坦從6歲開始就正式學習小提琴。與音樂結緣,讓他的生命更加美麗、和諧。愛因斯坦將小提琴比作他的終身伴侶和歡樂女神,正是音樂為這位科學家驅散了憂鬱和喧囂,驅走了混亂和邪惡,讓他在科學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是如此。看書和聽音樂是袁隆平的兩大愛好,有時候聽音樂不過癮,還要來一段激情的小提琴演奏,或舒伯特的《小夜曲》,或舒曼的《夢幻曲》,每每興致所至,夫人鄧哲也會與他合奏。在這樣的過程中,袁隆平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感和幸福感。他說:“閑下來的時候,在音樂的旋律中遊走,並陶醉其間,是一種至高的享受。”

對於音樂,袁隆平似乎有著特殊的感情。在大學裏,受幾位好友的影響,喜歡上了小提琴。卻沒有想到,在那些艱難的歲月中,正是小提琴一次次撫慰了他落寞的心。

袁隆平本來生在都市裏,後來卻被分配到安江那個窮山溝裏工作,當時心裏有著難以言狀的痛苦。於是,他常常在皓月高懸或繁星閃爍的夜晚,拉上一首《夢幻曲》、《藍色多瑙河》、《小夜曲》……以此來撫慰自己。他就是這樣度過了三十載的人生,並在這落寞的歲月中取得了非凡成就。

人們用音樂陶冶情操,從音樂中吸取力量。音樂,是聲音的詩歌;音樂,是人生的補藥。音樂不僅給人以美好的聽覺享受,而且帶著我們的心一起去暢遊、翱翔。

聽音樂吧,聽好的音樂,這會給我們帶來內心的平靜。

心理啟示錄

哈佛學子朱世達曾寫道:“在哈佛大學作研究時,業餘時間除了在劍橋鎮和弗蘭西塘散步以外,就是去聽音樂會。哈佛大學的音樂會很多,幾乎每個星期都有。並且,在哈佛大學聽西方音樂,跟在國內聽西方音樂的感覺不一樣。”顯然,哈佛學子的音樂生活非常豐富,並且,哈佛學子們也熱愛、享受於這種生活,因為,音樂帶給他們積極的心理體驗。而這種生活,我們也值得一試。

與大自然有個約會

在哈佛,賈伊·耶庫馬爾是深得學子尊重的導師,他一直酷愛戶外運動,尤其是登山。

1966年,酷愛登山運動的耶庫馬爾在和好友征服喜馬拉雅山主峰的過程中,遭遇了意外,從雪山上滑了下來。他沿著斜坡整整翻滾了至少1.5英裏,傷勢嚴重,他努力地想要走到有人的地方去求助。他忍受著令人恐怖的孤寂和絕望,還有那無以複加的痛苦和寒冷,在冰天雪地裏行進著。後來他幸運地被一位藏族婦女所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