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1997年春節聯歡會上,我表演了一個節目,袁爺爺和鄧奶奶都熱情地鼓掌,還和我們一起合影留念,要我們好好學習,長大為祖國爭光。那張照片至今還留在我的相冊裏。
我一定聽袁爺爺的話,現在好好學習,打好基礎,長大為國爭光。
農民眼中的袁隆平
我學到了雜交水稻製種技術
湖南省綏寧縣紅岩鎮鄧星平
1976年冬天,我隨縣裏的製種隊到海南島學習雜交稻的製種。去之前,已經聽說過袁隆平先生和他發明的雜交水稻。聽說這種水稻很神奇,適應性廣,根係發達,穗大粒多。能夠到海南去學農業新技術,又能看到大海,我當時心裏是蠻興奮的。
我們製種的地點是在海南島樂東縣望樓鄉。我在那裏呆了5個月,做了一季雜交稻種。有一次我作為代表到樂東縣城開會,很榮幸地看到了袁隆平老師。他在會上作了簡短的發言,講了一些鼓勁的話,我們很受鼓舞。通過聽課和實踐,我比較好地掌握了雜交水稻的製種技術。從海南回到自己縣裏後,我就在縣農業局製種隊專門從事雜交水稻製種工作,一直幹到1989年,成為技術骨幹,還被評為邵陽市勞動模範。
我們綏寧縣是山區,主要種單季中稻。推廣雜交水稻之前,以種植“珍珠矮”、“萬粒秈”等品種為主,一畝田能收300公斤穀子己經是很不錯了。
1978年推廣雜交稻後,好的中稻田畝產能收到700多公斤稻穀。
袁隆平先生確實了不起,他發明的雜交水稻,給農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農民從中認識到科學對種田的好處。
詩兩首:一個農民的心聲
——獻給袁隆平先生
湖南省寧鄉縣青山橋鄉湯少生
吃飯是人的第一大事,不吃飯人就會餓死,這是一個最簡單的事實,但翻開中國的曆史,自古以來,就沒有能好好地解決吃飯問題。隻有當雜交水稻育種成功,並且大麵積推廣之後,糧食大幅度增產,才有了今天這些價格便宜的優質米,才有了這樣不但吃得飽而且吃得好的局麵。謹將兩首小詩獻給袁隆平先生,表達一位農民的感激心聲。
其一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一棵雜交稻,受惠億萬年。其二糧食短缺幾千年,憂國憂民夜不眠。
為求金色好種子,哪怕穿雲入九天。茫茫宇宙何處尋,滄海一栗覓無蹤。千辛萬苦獲成功,百世流芳惠世人。
市長眼中的袁隆平
永遠的綠色情愛
——我心中的袁隆平
長沙市市長一級作家譚仲池
對一個人的尊重和愛戴,要在心靈上永久地揮之不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在這個偶像崇拜盛行,明星若星辰般多的時代,誰要是能像一塊真正的寶石在人們心中閃耀照人的光彩,那是人生之大幸和真正的價值所在。
德國詩人歌德說過,你要欣賞自己的價值,就得給世界增添價值。這條至理名言,如同明燈照亮了多少人去創造有價值的美好人生。三年前,我有緣去過歌德故居,並在他生活、寫作過的居室裏留連忘返。年輕的時候,我讀過歌德的詩,雖然並不很懂,但我發現了一個光亮的世界,歌德的詩心如太陽般輝煌,閃射著對人類的真愛。在詩歌泰鬥前,我不敢說,我也是詩人,也寫過詩。我隻是久久地凝視著他的雕像,在心中默讀自己腦海裏瞬間升騰的如許文字:
右手捏著剛定好的詩篇
左手握著春光編織的光環無聲的風
正撩動詩人浪漫莊重的衣角絡繹不絕的人流在這裏彙聚靜默中,在把心中的向往訴說我們心中都聳起了一條巍峨的山脈真正有價值的人生不需要任何讚美就像是覆蓋蒼山的森林永遠把綠色和清流送給江河
很湊巧,這首詩正好在《詩刊》發表的時候,瀟湘電影廠的一名導演找我,要我給他導演的電視劇《袁隆平》寫一首主題歌。我實在有些忙,一般的情況下,我是不會答應寫歌詞的,別看隻寫那麼幾句,要寫好,必須把電視劇本看一遍。而這是給袁隆平其人寫歌詞,我不能不應允。其時的袁隆平也像歌德一樣在我的心中早就是一首美麗動人的詩。
我有一個習慣,寫真人真事的作品,總是要反複琢磨對藝術形象定位的準確性的把握。這樣寫出的作品才真實、得體、令人信服。於是我打開《詩刊》去讀寫歌德的那首詩,想以此來觸發靈感。讀
著讀著我掩卷深思,這時袁隆平正風塵仆仆地朝我走來,他的周圍是一望無邊的綠色田野。
我還清楚地記得,十幾年前,我在瀏陽縣任縣長,就在西區大規模地為推廣雜交水稻準備種子。那時,我們就知道了袁隆平。盡管沒有見過麵,而在我的眼裏,袁隆平的形象並不比瀏陽河畔的天馬山低多少。我明白,我們在農村推廣雜交稻,實際上是在栽種袁隆平給農民創造的永久財富之樹。誰都無法預料,十年之後這無數的綠色之樹,已經成為覆蓋遼闊祖國大地的綠色森林,成為天下豐實的大糧倉。
夜已深,我仍在翻著片名為《綠色夢幻》的電視劇本,在尋覓袁隆平走過的那一個又一個深淺不一的人生履痕,在感悟他心中那個綠色的夢幻,在傾聽山水和田園對他的深情呼喚。此刻,我看到站在稻浪翻滾的金色田野的田埂上,袁隆平正微笑著和目光中充滿著感激的農民兄弟交談。我透過袁隆平微微彎曲的背影,又看到他在風雨和泥濘中穿行……他當然知道人生苦短,要做的事情太多;他當然知道,攀登科學高峰要付出代價,但同時人生又是豐富的,多彩多姿的,千萬不要辜負這人世間無盡的渴望和寶貴時光。隻要我們靜下心來,聽一回袁隆平用小提琴奏響的人生詠歎曲,誰都會感受到他心中的天地是那樣明媚,散發著芬芳的詩意。
踏著悠揚的小提琴聲,袁隆平走來了,他又走遠了。他慢慢地走向綠色的田野,走向陽光照耀的綠色的波濤深處。
是誰在燦爛的陽光裏歌唱?是彩色的蝴蝶、白色的鳥兒正飛過冒著藍色炊煙的鄉村。
你從山溝裏走來你從田野裏走來帶著大山的執著帶著鄉親的期待誰說夢想難以成真世界難題無法解開你用智慧創造神話祖國大地流金溢彩年年稻香醉人心綠色是你永遠的情愛
你從風雨裏走來
你從泥水裏走來帶著春天的希望帶著豐收的豪邁誰說探索艱難萬重人生苦短花落花開你用心血造福人類當代神農名揚四海歲歲風霜催人老金色是你生命的霞彩
我非常激動,興奮地走到窗前,拉開了夜半的窗簾,望見暗淡的雲彩裏,透著月亮朦朧的清光。我在想,人如天上的星月,隻要能找準自己的位置,在那裏盡情地發光,哪怕這光亮是微弱的,隻要是燃燒了自己,那就是有價值的人生,無愧的人生。袁隆平用自己的綠色夢幻點燃了自己。他是一顆屬於世界的星,自然他的光亮是燦爛輝煌的。這輝煌凝成的詩篇也定然會永久地飄向世界。
二00二年三月十七日晨於淡泊書齋
省長眼中的袁隆平
永無止境的科學巨人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龐道沐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農業科學家,幾十年奮鬥在農業科學研究與教育第一線,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尤其在雜交水稻研究與應用領域,作出了開創性的卓越貢獻,樹立了農業科學史上一座豐碑。他的研究成果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念,大大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理論和技術,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雜交水稻的育成與應用,為水稻大幅度增產開辟了新的有效途徑,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自1976年開始大麵積推廣,到1998年,全國累計種植雜交水稻34.5億畝,共增產稻穀3.5億噸。20世紀80年代中期,袁隆平院士提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三個階段發展戰略,目前雜交水稻研究與應用已進入第二個階段——兩係法品種間與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階段。袁院士近年來又提出超級雜交水稻研究的新思想,通過協作組全體成員的努力,育成了超級雜交稻先鋒組合,在百畝和千畝示範規模上畝產700公斤以
上,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製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第一期目標。現在正在向畝產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標奮力攻關。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與應用,被稱為“第二次綠色革命”,榮獲建國以來至今惟一的一個特等發明獎。袁隆平院士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並連獲8項國際科學大獎,為我們祖國,為我國科技工作者贏得了崇高的榮譽。1992年,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功勳科學家”榮譽稱號;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發現的8117號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同年他獲國家人事部頒發的“傑出專業技術人才”金質獎章。2001年袁隆平獲江澤民主席親自簽署的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袁隆平院士是我們湖南的驕傲,是我國農業界和科學界的驕傲!他盡管年逾古稀,但仍壯心不己地奔波在雜交水稻研究事業上。他有生之年仍有兩大心願:一是把超級雜交稻研究成功,大麵積應用於生產;二是讓雜交稻進一步走向世界,“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國內外同行譽他為“永無止境的科學巨人”。
作者後記
記錄一個非凡的夢想
鄧湘子
幾年前,我約請謝長江老師寫一篇關於袁隆平院士的文章,刊登在我主持的《小學生導刊》雜誌“走近科學家”欄目,引出了我們這次非常美好的合作。
謝長江老師是袁先生20世紀50年代在安江農校任教時的學生,曾在我的家鄉做過縣委副書記和縣政協主席,後來調到袁先生的身邊工作。他從1987年起立項為袁先生寫傳記,不辭辛勞地走訪了重慶、北京、廣州、海南島等地,訪問袁先生的母親、兄弟、同學和朋友,獲得了許多珍貴的關於袁先生生活和科研的第一手資料,出版了《功勳科學家袁隆平》等專著,被一些媒體稱為“研究袁隆平第一人”。謝老師把我約的文稿給我時,也把他的著作贈給我。
閱讀謝老師的著作,我對袁隆平院士的人生經曆和科學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作為少兒期刊的編輯,我意識到寫作一本圖文互動、可讀性強、生動活潑的少兒版袁隆平傳記,將是極其有意義的。因此,我萌發了一個讓自己為之激動的想法。
我的想法得到了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編輯湯素蘭的支持。她自告奮勇擔任責任編輯,要出版這本當時僅僅隻是一個設想的書。作為同是吃雜交水稻長大的人,我們想通過這樣一種方式表達對袁先生的敬意。謝長江老師聽我談及這一創作想法後,高興地答應與我合作。他提供了許多原始采訪資料,促成我與袁先生的多次見麵交談。
袁隆平院士工作繁忙,能夠抽出時間接受采訪,讓我感到非常的溫暖和感動。記得第一次見到袁先生,我說:“袁老師,我小的時候,生產隊種了你的雜交水稻之後,才有飽飯吃。所以我想給你寫傳記。”袁先生聽了,嗬嗬地笑起來。與袁先生聊天,是非常愉快的。他思維敏捷,語言幽默,惹得笑聲不斷。有時講到某個人,還學著人家的方言,講得繪聲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