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先生衣著樸素,平易近人。多年來,報刊媒體刊發了不少他在田間地頭辛勤工作的照片,因此他在人們的印象裏,是一位農民科學家的形象。經過接觸,特別是聽他談到運用當代生物工程技術促進雜交水稻發展的情況,我深刻地感受到,那種把袁先生定位於傳統的神農氏式的農業科學家形象是不準確的。我與謝長江老師認為,我們的這本傳記既要寫出袁先生生動可感、可親可近的生活化形象,還要寫出他走在農業高科技前沿的當代科學家的形象。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袁先生與中國科學院生命遺傳所合作,全麵開展超級雜交稻的基因研究,在分子層麵探索超級稻的秘密;與香港中文大學享有“克隆植物基因之父”之譽的辛世文教授合作,通過傳統育種技術與最新生物科技的結合,發展新一代的高產優質雜交水稻;還參與了航天育種,利用空間誘變處理水稻種子,等等。這些激動人心的科研領域,確實能讓人們看到當代農業高科技的迷人天地,感受到袁先生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
參與創作的過程中,袁先生百折不撓地從事雜交水稻研究的精神令我感奮,雜交水稻技術不斷創新的神奇領域讓我著迷。我原先對雜交水稻科學了解不多,幸運的是能夠有機會聆聽到袁先生的教誨。謝長江老師將多年來的研究心得融入到這本書裏,他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使我受益匪淺。
書稿完成後,袁先生在辦公室審閱了書稿,答應這本書選用他各個時期的生活和工作照片。我們提到,想取一個形象化的書名,還未能定下來。袁先生說起以前做過的一個夢,他夢見田裏的禾苗長得比高梁還高,穀穗比掃帚還長,穀粒像花生米那樣大,他和朋友們在高高的禾苗下乘涼、散步……袁先生說:“這本書的名字從這個夢來取,好不好?”當時在場的本書責任編輯湯素蘭脫口而出:“就叫‘禾下乘涼夢’吧!”袁先生高興地答應了。
寫作這本書,是一次美好的精神之旅,我從中獲得了許多珍貴的體驗。感謝袁先生,讓我能夠走近他的人生和精神領域,看到歲月的風雲和壯麗的景象,感謝他盛情為本書作序添彩。感謝謝長江老師的通力合作和他所做的大量工作。感謝我的朋友湯素蘭、龔旭東參與本書的策劃,提出許多寶貴的建議。感謝他們幫助我把最初的激動設想變成了驚喜收獲。
搜集袁先生照片的過程中,得到了袁先生的夫人鄧哲老師的熱情支持。鄧哲老師在謝長江老師夫人郭國全老師的協助下,多次在家裏翻箱倒櫃,尋找過去的老相冊,供我和謝老師挑選,讓我們非常感動。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資料室的王精敏、張橋同誌也為本書的圖片資料提供了很多幫助。袁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許多照片,是王精敏同誌拍攝和提供的。本書在創作過程中參考了一些專家的作品,特地在書末列目。在此,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袁隆平院士是一位富於夢想、勇於實幹、不斷創新的科學家。他數十年如一日,把綠色的夢想寫在廣袤的大地上,創造了令世人驚喜的奇跡,為世界帶來了福音。我們寫作的這本《禾下乘涼夢——袁隆平傳》,是把他非凡的夢想和實現夢想的奮鬥曆程記錄下來,用以啟發廣大少年兒童敢於夢想,勇於為實現夢想而奮鬥。
由於水平有限,本書肯定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2002年12月編輯後記激情事業湯素蘭
2001年冬天,長沙很暖和,一直沒有下雪。臨近2002年元旦,天氣才驟然變冷。就是在最冷的那一天,朋友旭東和湘子一起來出版社看我,也就是在這一天,湘子的一個想法使我們三人熱血沸騰。
這天中午天空下起了雪籽兒。雪籽兒打在樹梢上,打在路旁的屋頂上,發出清脆的聲音。我們三人坐在路邊的一個小飯店裏,分享著熱氣騰騰的火鍋和紅酒,分享著彼此的煩惱、成功和新的打算。
就在這時,湘子說,他想要寫一本袁隆平傳。
我和旭東馬上被湘子的想法吸引了,我們立刻意識到:這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情。
選題很快就定下來了。謝長江老師也欣然同意參與傳記的寫作。接下來,是要取得傳主袁隆平先生的同意了。
於是,我和湘子一起去了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那是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我們去的時候,袁老師正在開會。我們在謝長江老師的辦公室裏商談有關傳記的體例。將近11點,謝老師說領我們到袁老師家裏去看看,拜訪拜訪袁老師的夫人鄧哲老師,因為我們的這本傳記想做得與眾不同,圖文互動,要大量采用袁老師的生活照片。鄧哲老師熱情地接待了我們,跟我們說了袁老師小時候的許多趣事。大家正說著,袁老師下班回來了。袁老師工作了一個上午,回來時本來已經很累了,但聽到我們談論他小時候的調皮事情,他立刻興奮起來,打開了話匣子,說起小時候讀書時如何調皮搗蛋,如何喜歡遊泳。他一邊說話,一邊打著手勢,不時抽一口煙。
談話當中,我突然問:“袁老師,你最喜歡的顏色是什麼?”
“綠色。”他脫口而出。
這和我的想像是一致的。袁老師作為一個農業科學家,整天在田間地頭工作,愛的當然是大自然的綠色,是禾苗的綠色。
我又問:“您養寵物嗎?”我問這話的時候,心裏已經有了答案。我認為像袁老師這樣忙碌的科學家,這樣執著於自己事業的人,應該是無暇顧及生活情趣的,寵物肯定是不會養的了。
出乎我的意料,袁老師馬上站起來,說:“走,看看我的貓去!”
鄧哲老師說:“他最喜歡貓,家裏養了好幾隻貓。”
我們走出客廳,穿過兩間房子,來到後院,在後院廊簷下的假山石旁看到了三隻小貓。大概因為有生人,這些小家夥一直在廊簷下玩耍,不肯進屋來。袁老師“喵喵”地逗了逗它們,對我說:“我很喜歡貓,家裏做了好吃的,我總要先拿來給貓吃。”那些貓抬起眼睛看著袁老師,發出喵喵的叫聲,親昵地往他的手上蹭。
袁老師告訴我,他不僅喜歡養貓,還喜歡拉小提琴,更熱衷於遊泳。“我們研究中心舉行遊泳比賽,連小夥子還遊不過我呢。”袁老師自豪地說。
袁老師那天下午還要去省政協開會,我們怕他太累,不敢逗留得太久,便向他告辭了。
謝老師送我們走出研究中心大門時,一再說:“你們運氣好,見到他了。平時,他很忙,就是跟他約,也難約到時間。”
第二次去拜訪袁老師,已經是幾個月後,這時,書稿清樣已經出來了。我們將清樣交給袁老師審查。
這一天,我們是在袁老師辦公室的會客間裏見到袁老師的。袁老師非常親切地和我們交談。他興奮地說起自己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見培植的雜交水稻像高粱稈那麼粗,穀粒像花生米那麼大,夢見他自己躺在那些高大的禾苗下乘涼……“我做了一個禾下乘涼夢!”袁隆平老師風趣地說。
“禾下乘涼夢!”多麼美的意境。袁隆平老師的這一生,不就是夢著這個夢,尋著這個夢,追著這個夢嗎?我馬上說:“袁老師,這本書的書名就叫‘禾下乘涼夢’吧!”
“好,就叫‘禾下乘涼夢’!”袁老師說。
我從十多歲離開家鄉獨立生活,經受過的酸甜苦辣,居住在偏僻鄉村的父母親,很少能夠理解,能夠知曉。我當編輯十多年,編輯過上百種圖書,我的質樸的父親和母親,對那些書,從來沒有關心過。一直以來,我的世界和他們的世界,是絕然不同的。
但這次編輯《禾下乘涼夢——袁隆平傳》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一次父親來長沙看我,問我在幹什麼,我說我正準備編輯一本關於袁隆平先生的傳記。父親馬上說:“好,就是要為袁隆平立傳!中國農民最要感謝兩個人,一個是鄧小平,一個是袁隆平!糧食問題是個大問題,沒有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你曉得要餓死好多人啊……”
過了一段時間,父親托弟弟捎來口信,囑咐我把袁隆平先生的傳記編好。
過了不久,父親再一次來到長沙,一進家門,就交給我一疊練習本,上麵龍飛鳳舞,寫滿了父親的字跡。這洋洋萬言的文字,把中國五千年關於糧食的諸多故事,都羅列出來了,還有父親他自己——一個平凡的中國農民對於糧食的認識。父親興奮地說:“我這次不回去了,要幫你把袁隆平傳寫好,對中國餓死人的曆史你不熟悉,寫袁隆平傳,不寫那些曆史,人們不曉得糧食的珍貴……”
就像許多人對於編輯這個職業究竟是幹什麼的不明白一樣,我的父親也把我的職業特征弄錯了。他以為我要編輯一本關於袁隆平的書就等於我自己是作者,得自己動筆寫。我告訴他,我隻當編輯,不當作者,作者是另外的人。他的神情中充滿了失望,說:“你應該寫的,你是作家呀。”沉默了一會兒,他又說:“你要讓作者寫好,一定要寫好。”
我鄭重地點了點頭。
又過了一段時間,父親再次來到長沙的時候,帶來了他寫的獻給袁隆平先生的兩首詩。這些詩句雖不華美,但質樸、真誠,表達了一個農民的心聲。我把這兩首詩,連同龐道沐副省長和譚仲池市長的大作、謝羿雯小朋友和另一個農民朋友鄧星平寫的印象記,一起都編輯在這本書中。他們代表各行各業的人們,表達對袁隆平先生的敬意。
我記得第二次同湘子去拜訪袁隆平老師回來時,從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出來,路上沒有出租車,我們一起步行。天空晴朗,郊外田疇滴翠。我對湘子說,出版其實是一個需要激情的事業。要有激情,有愛,有崇敬和感動,才有好的書,才有生氣勃勃的出版。遺憾的是,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作為一個出版人,有的時候不得不放棄理想。
但《禾下乘涼夢——袁隆平傳》是一本寄托了我的理想和敬愛的書,也寄托了許許多多像我一樣吃著雜交水稻的平凡人對袁隆平先生的敬意。我想努力把它做得完美一些,但因為能力所限,不盡人意之處,敬請讀者批評。
最後,我要感謝袁隆平老師給予了我一個了解他的機會,讓我能編輯這本特別的圖書;我要感謝本書的兩位作者謝長江老師和湘子;我要感謝袁隆平老師的夫人鄧哲老師,感謝王精敏先生,他們為本書提供了大量照片。我要感謝……感謝一切為本書的出版盡心盡力的人們……
200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