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雜交水稻的美好前景,袁隆平充滿了信心。1989年2月的一個夜晚,他做了一個美妙的夢。他夢見自己在安江農校的水田邊散步,發現田裏的禾苗長得比高梁還高,穀穗比掃帚還長,穀粒像花生米那樣大。他和朋友們在高大的禾苗下聊天、乘涼……
他一生都富有夢想又有實幹精神,總是不斷地實踐著雜交稻研究的新探索。
冷靜地看待榮與辱
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在生產實踐中產生了令世界矚目的巨大效益,且在國際上獲得了廣泛承認和各種榮譽,湖南省人民政府於1991年5月鄭重地推薦他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候選人。
但是,這年新增了34位生物學部委員,袁隆平卻榜上無名。
第二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再次申報推薦,袁隆平仍然沒有評上院士。
這個結果讓人弄不明白其中因由。新聞界有記者評述:袁隆平評不上院士比評上引起的震動更大。
袁隆平對此抱一貫的超脫態度,他平靜地回答記者:“我沒當選為院士,說明我的水平還太低,我還要努力學習,繼續‘充電’,使自己的學問不斷完善,不斷提高。”
不久後,一家報紙在頭版頭條上刊登了一篇座談紀要,一些有身份的人發表看法,大肆貶斥雜交水稻,說雜交稻是“三不稻”,即“米不養人,糠不養豬,草不養牛”。
對這些貶斥雜交稻的論調,袁隆平不得不出來說話了。他以讀者的身份寫了一封信,《人民日報》以《雜交稻既能高產又能優質》為題於1992年6月18日刊發出來。這篇文章短小精悍,樸實無華,用鐵一般的事實說話,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袁隆平寫道——
目前,全國種植麵積最大、產量最高的一個水稻良種叫“汕優63”,它是雜交稻。近幾年的年種植麵積都超過一億畝,平均畝產穩定在500公斤左右,不僅產量高而且品質好,被評為全國優質秈稻米。
的確,在我國南方生產的稻穀中,有相當一部分米質較差,這主要是雙季早稻。目前積壓的稻穀以及曆年來糧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數是這種早秈稻。……其實,雜交稻、常規稻與其他農作物一樣,品種不同,產量和品質是有差別的,有的甚至很懸殊。一般地說,大多數雜交稻品種的米質屬於中等,其中也有個別雜交品種的米質較差,但絕不能以個別品種的優劣來概括一般。
1991年12月,廣東省韶關市召開了一次稻米品質鑒定會……采取編號保密和無記名打分投票方式進行鑒定。結果,名列榜首的是產量很高的雜交稻新品種“香優63”。這個事實生動地說明,雜交水稻既能高產又能優質,具有誘人的前景,絕對不是什麼“三不稻”。
這封信發表後,增強了廣大農民群眾種植雜交稻的信心。同時,袁隆平在改良米質方麵下了更大的工夫,他後來指導尹華奇培育的“香兩優68”,邁出了早稻米質更新換代的新步伐。
湖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在兩次推薦袁隆平參評院士都落選的情況下,於1992年9月15日鄭重作出決定,授予袁隆平“功勳科學家”的榮譽稱號,並在長沙舉行了隆重的授勳儀式。
直到1995年,經湖南省第四次推薦,袁隆平終於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兩係法成功
從三係法過渡到兩係法的研究過程中幾經波折,甚至出現重大挫折,袁隆平以過人的膽識和豐富的經驗,幾度調整研究方案,使得兩係法雜交水稻研究得以順利進行。
他仔細研究了長江流域有記錄以來的所有氣象資料,除在平原、丘陵地區設點實驗外,還在海拔200~2000米的山區不同高度上設立多個實驗點,同時開展轉育實驗。
他找來外號叫“樂嗬嗬”的羅孝和,要他盡快培養出一個不育起點在攝氏24度以下的兩用不育係來。
羅孝和剛經曆了一場“割耳朵事件”,心裏很不痛快。
原來,羅孝和見到有些人私下裏做種子生意發了財,去年也就去幹了點“私活”,打算賺點錢,沒想到反而賠了本。他用尚不成熟的兩係法在新化縣搞了100畝雜交製種,結果父母本花期嚴重不遇,每畝隻收到2.5公斤種子。大受損失的製種農民捉住他不放,急得他趕緊向袁隆平求救:“快彙錢來救我,農民要割我的耳朵了。”袁隆平急忙彙去兩萬元錢,給他賠償農民的損失,他才得以脫身。
袁隆平要他一心一意搞好這個項目,用基金資助他進行實驗,答應搞成功後給予重獎。
羅孝和沒有辜負袁隆平的期望,1991年培育出了一個不育起點為攝氏23.3度的低溫敏核不育係,定名為“培矮64S”,當年8月通過了“863”專家組的鑒定。這給袁隆平的理論設想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佐證,表明不育起點溫度低於攝氏24度的低溫敏兩用核不育係完全可以培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