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3月14日,袁隆平夫婦受到英國讓克基金會的邀請前往倫敦,讓克基金會授予袁隆平讓克獎的獎章、證書和2萬英鎊獎金。讓克基金會是英國極具影響的民間組織,他們設立的讓克獎每兩年頒發一次,主要獎勵在糧食和光學兩個領域為世界作出突出貢獻的各國科學家。
1993年4月,袁隆平赴美國接受一項獎勵,夫人鄧哲應邀陪同前往。他在布朗大學接受了美國菲因斯特“拯救饑餓獎”,這個獎是獎勵他為解決全人類饑餓問題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1995年1月,袁隆平獲得首屆何梁何利基金生物學獎。
1995年10月,他又獲得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章”,親赴加拿大魁北克市領獎。事前,聯合國糧農組織駐北京辦事處主任寫信給袁隆平說:“我們大家都認為雜交水稻為中國的糧食安全和農業保障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加拿大魁北克聯合國糧農組織慶祝成立50周年這麼隆重的場合上,糧農組織將世界糧食安全保障獎頒給您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1996年,袁隆平獲日本經濟新聞社第一屆“日經亞洲大獎”。
1997年,袁隆平獲美國洛克菲勒基金“作物雜種優勢利用世界先驅科學家”獎。
1998年,袁隆平獲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
2000年,袁隆平獲菲律賓拉蒙·麥格西西獎,這是一項被視為“亞洲諾貝爾獎”的國際性獎勵。
有人問袁隆平:“在獲得的眾多獎勵中,你最看重哪一個獎?”袁隆平說:“我獲得的獎有兩個係列,國際上的獎我最看重的是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頒發的傑出發明家獎,國內的獎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把福音傳給世界
國際水稻研究所非常重視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從1979年開始引種中國的雜交水稻,並多次請袁隆平等中國雜交水稻專家前往講學,還組織各國的技術人員來到中國學習雜交水稻技術。
為了讓國際水稻研究人員了解中國雜交水稻,1980年9月~1981年9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國際水稻研究所共同組織,在湖南農業科學院主辦了兩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袁隆平用熟練的英語為來自十多個國家的專家講授了雜交水稻的主要課程,贏得了外國友人的讚揚和尊重。
1986年10月,國際水稻研究所和湖南省科委、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聯合在長沙舉辦了世界首屆雜交水稻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世界20多個國家的專家共200多人參加了這次盛會。袁隆平作了題為《雜交水稻研究與發展現狀》的學術報告,提出了今後雜交水稻發展的戰略設想:通過“三係法”過渡到“兩係法”,再向“一係法”發展。這一新穎的設想,讓與會的代表深受鼓舞。
後來,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還舉辦了多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為印度、越南等國家培養了一批雜交水稻的專業人才。
袁隆平領導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在世界水稻專家心目中享有越來越高的聲譽。菲律賓原農業部副部長烏馬裏博士評價說:“雜交水稻的中心就在長沙,這裏是各國雜交水稻科研工作者的‘麥加’聖地。”
袁隆平先後應邀前往菲律賓、美國、日本、法國、英國、德國、埃及、澳大利亞等國家講學、傳授技術,把福音傳給全人類,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分享豐收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