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北京故宮(16)(2 / 2)

千叟宴開始前,皇極殿的簷下,雅樂中和韶樂及演奏人員就位,寧壽門內,丹陛大樂和演奏人員就位;皇極殿內布滿了滿、蒙親王、貝勒等王公大臣們;殿廊下則布設了朝鮮、回部等藩屬國的使臣位置……參加者的年齡都在七十歲以上,也有一些是六十多歲的。宴會開始後,嘉慶皇帝侍奉太上皇來到皇極殿升寶座,兩人接受文武大臣的朝拜,叩拜結束後眾人歸位。然後是進茶,進茶結束後尚膳官為太上皇和皇帝奉上果品。此後,嘉慶皇帝從內務府儀官手中接過酒爵,跪呈給太上皇,太上皇一飲而盡後,嘉慶皇帝起來回到自己的座位。

太上皇召請王公一品大臣和九十歲以上的老叟到禦座前賜給他們禦酒,還命皇子、皇孫們給殿內的王公大臣們行酒,皇宮侍衛負責給殿外的與宴者行酒。行酒後分賜各筵席果食,接下來就是進饌,同時還要演出承應劇目。吃完飯欣賞完演出後,就是乾隆皇帝最喜歡的賦詩了。這次宴請參加者有三千零五十六人,最後得詩三千四百九十七首,這些詩最後由翰林集成一卷,呈交給太上皇禦覽。

皇帝祭祀前的齋戒之地——齋宮

齋宮位於紫禁城東六宮的南側,毓慶宮的西側,從名字上可以看出這座宮殿的作用,這裏是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禮前的齋戒之地。明代和清前期,祭天祀地前的齋戒都是在紫禁城外進行的,直到雍正即位後,因為他為自己樹立了太多的敵人,所以為了確保安全起見,就於雍正九年(1731年)在紫禁城內興建了齋宮,把祭天祀地前的齋戒放在宮內進行,這樣的安全係數就高多了。

齋宮是一個兩進的長方形院落。前殿麵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出抱廈3間,明間、兩次間開隔扇門,兩梢間為檻窗。殿內寶座的正中上懸掛乾隆禦筆的“敬天”匾額,兩邊還有乾隆禦筆的對聯。室內是渾金龍紋的天花,正中是八角形的渾金蟠龍藻井。東暖閣是書屋,牆上掛有乾隆禦書的對聯“一念純誠昭格本;萬緣清靜旦明中”。西暖閣是佛堂,牆上也掛有乾隆禦書的對聯“皓月空懸心鏡明;妙雲擁護智珠圓”。殿前院中有東西配殿各3間。正殿左右轉角廊與配殿前廊相連,形成一個三合院帶轉角的格局。後院的寢宮剛開始的名字叫作孚頤殿,後來改成誠肅殿,這也是一個麵闊7間的黃琉璃瓦歇山頂建築。後殿的東西也各有耳房2間。東西還設有遊廊11間,與前殿相接。

皇帝齋戒時,皇宮內的各殿都要將齋戒的木牌懸掛於簾額;在宮中行走的人,身上也要掛一個齋戒牌,王公大臣衣襟上所掛的齋戒牌,用銀或象牙製作,長四寸,寬二寸。齋宮的丹墀左邊,在齋戒的時候要設一個銅人,銅人手持簡書,簡書上寫著“齋戒三日”,這個製度是從明代的時候就有的,到了清代依然沿用這個習俗。皇帝齋戒期間,宮內不準作樂,不準飲酒,更不能吃辛辣。

為太子而建的毓慶宮

毓慶宮位於內廷東路齋宮的東側,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明代奉慈殿基址上修建而成。原來是為太子允礽修建的,後來廢除太子製度後,這裏就成為皇子們居住的地方。毓慶宮後來經過了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添建以及嘉慶六年(1801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和二十三年(1897年)的幾次修繕。

毓慶宮是一個比較大型的宮殿,前後共有四進院落。正門是前星門,進入前星門就是第一進院落,院內有值房3座,西牆有一個陽曜門與齋宮相通。通過院內的祥旭門就進入了第二進院落,院內的正殿是悖本殿,東西還各有配殿3間。

進入第三進院,首先看到的就是東西兩側的20間圍房,然後是正殿毓慶宮,毓慶宮是一個工字殿。前殿麵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簷明間開門,次間、梢間是檻窗,後簷明間有一個穿廊與後殿相通。穿廊麵闊1間,進深3間,東西兩側都是檻窗。後殿麵闊5間,進深3間,也是黃琉璃瓦歇山頂,前簷的明間與穿堂相通,廊簷安裝有小板門,次間、‘梢間都是檻窗,後簷也都是檻窗。後殿室內的明間懸掛有“繼德堂”的匾額,西次間是毓慶宮的藏書室,嘉慶皇帝給這個藏書室賜名為“宛委別藏”。東耳房內懸掛著嘉慶皇帝禦筆題寫的“味餘書室”匾額,東側圍房內“知不足齋”的匾額也是嘉慶皇帝的禦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