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性殿的建築為黃琉璃瓦歇山頂,麵闊3間,每間用方柱支撐,隔為9間,前麵接有卷棚抱廈4間。明間、次間開門,原為三交六梡菱花槅扇,現在已經改成玻璃門窗了,明間4扇,其餘各間都是2扇。進深4間,室內隔為小室數間,曲折相繞。明間前後開門,中間設有寶座,天花是八角渾金蟠龍藻井。左右置板牆與東西次間相隔,牆上分別開有小門,並且是對稱而設的,門楣之上還有毗廬帽。東暖閣分為前後兩組空間,前麵的叫作明窗,後麵的叫作隨安室,室內的東側懸掛“儼若思”的匾額,是乾隆皇帝的禦筆。西暖閣隔為數間小室,北室為佛堂,建仙樓兩層,內置佛塔、佛像。西山牆外的耳房是仿養心殿的梅塢建成的,與養性殿內相通,取名為香雪堂。
養性殿在建造之初是作為太上皇的寢宮的,所以采用的是和璽彩畫。光緒年間慈禧太後居樂壽堂時,曾在養性殿東暖閣進早、晚膳。因為慈禧太後喜歡蘇式彩畫,所以此殿在光緒十七年重修後,除墨雲室仍為和璽彩畫外,其他的都改為了蘇式彩畫。
專為乾隆而建的乾隆花園
乾隆花園,原名寧壽宮花園,位於北京故宮寧壽宮區的西北角,原來是乾隆皇帝供自己歸政後休憩之所,所以習慣上稱這裏為乾隆花園。寧壽宮花園建於乾隆三十六年到四十一年(公元1771~1776年),前後用了六年的時間才修建完成。
乾隆花園南北長160米,東西寬37米,占地麵積5920平方米,整個花園的建築布局非常精巧,組合十分得體,堪稱是宮廷花園的典範之作。花園一共有四進院落,這四進院落內的主要建築物有古華軒、旭輝亭、抑齋、遂初堂、竹香館、萃賞樓、延趣樓、三友軒、聳秀亭、碧螺亭、符望閣、玉粹軒、倦勤齋等。
花園內的主體建築是古華軒,位於整個花園的中部,古華軒內有山石亭台,構成一個自然院落。西麵的禊賞亭抱廈中有“流杯渠”,是根據王羲之的蘭亭曲水流觴仿造的。遂初堂是一個典型的三合院的建築格式。進入垂花門,裏麵僅有幾塊湖石,使得這個院落非常幽雅別致。粹賞樓是一座卷棚歇山頂的兩層樓,院內滿是山石。最後一進院落是園內最為崇高、華美的符望閣,它的前院是用整座山石圍繞起來的,與閣後的齋館用廡廊相連。符望閣的前山主峰上有一個亭子,名為碧螺亭,這是個五柱五脊梅花形的小亭,圖案全部都用梅花,形狀非常別致。
乾隆花園內的建築物不僅外觀上富麗堂皇,而且在室內裝修上也是非常講究的。這些建築物的花罩隔扇都用的是鏤雕、鑲嵌工藝。符望閣內裝修以掐絲琺琅為主,延趣樓的嵌瓷片,粹賞樓的嵌畫琺琅,都有很高的工藝水準。三友軒內月亮門以竹編為地,紫藤雕梅,染玉做梅花、竹葉,象征歲寒三友。倦勤齋的掛簷以竹絲編嵌,鑲玉件,四周的群板雕刻的是百鹿圖,隔扇心用的是雙麵透繡,真可謂是處處見真功夫。
乾隆花園從總體上來說布局得體,山石樹木、亭台樓閣錯落有致。無論是建築或是景物,都是皇家園林中的代表作,就算是二百多年後的今天看,也是非常具有藝術價值的。
皇太後養老的寧壽宮
寧壽宮是皇宮東路建築的主體建築,位於皇極殿的後側,養性殿的前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建成。剛一建成的時候這裏隻是寧壽宮後殿,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間,乾隆將前殿建為了皇極殿,原來掛在前殿的匾額移到了後殿,所以後殿就改稱為“寧壽宮”。
寧壽宮建於單層石台基之上,因為與皇極殿原來是一座宮殿的緣故,所以這個台基與皇極殿的相連接。寧壽宮是一座麵闊7間,進深3間的單簷歇山頂式建築。簷廊柱枋間是鏤空雲龍套環,枋下是雲龍雀替,都裝飾有渾金,看起來富麗堂皇。內外簷的裝修以及室內間隔、陳設都仿造坤寧宮。東次間開門,門板是兩扇光麵板門,上麵是雙交四梳亮子,門的左右下方砌有檻牆,上麵安裝有直欞吊搭窗。其餘各間都是檻牆、直欞吊搭窗。每間的上部都安裝有雙交四梳橫披窗3扇。後簷明、次間開門,每道門都有雙交四梳菱花桶扇4扇,其餘各間都是砌牆。室內的吊頂是鏃花蝙蝠圓壽字天花。迎門一間的後簷有一小室,裏麵有一個煮肉的鍋灶。西側是敞通的3間,周圍是安置有木榻的大炕,牆西側是薩滿教神位及跳神用的法器,這裏是滿洲皇族祭祀的地方。東側的兩間相連為臥室,後簷有仙樓,東山牆開有一個小門,穿過小門可以到達廡房。寧壽宮殿後的左右各有一座磚砌的方形煙囪,上麵有一個銅頂,這是專門供寧壽宮灶房及室內煙道使用的。在乾隆年間改建後的寧壽宮成為紫禁城內除坤寧宮以外的另一處體現滿族風俗的重要建築。
寧壽宮的裝飾彩畫原來是龍鳳和璽彩畫。光緒年間,慈禧太後曾一度住在寧壽宮,鑒於自己的喜好,慈禧命人將外簷圍廊改為蘇式彩畫。1979年重新修繕後,恢複了乾隆時期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