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晚年的寢居——樂壽堂
樂壽堂在內廷東路建築的北部,南側是養性殿,北側是頤和軒。始建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慶七年(1802年)、光緒十七年(1891年)經過了兩次重修。
乾隆之所以修建了樂壽堂,原來是計劃退休後以這裏為自己的寢宮的,所以,他對這裏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在樂壽堂的東間,有乾隆禦題的“亭台總是長生鏡,鶴鹿皆成不老仙”。西暖閣內也有一幅對聯“智者樂兼仁者壽,月真慶值雪真祥”。樂壽堂的正室上高懸著乾隆禦題的“與氣和遊”的匾額,兩旁還有聯“座右圖書娛晝景,庭前鬆樹藹春風”。光緒十五年(1894年),慈禧太後搬到這裏居住並於光緒十七年把這裏大修後,這裏就成了慈禧晚年的主要寢宮。慈禧常在這裏接受光緒皇帝和皇後以及後妃的問安,她還時常在這裏召見王公大臣,也曾召見過外國公使。
樂壽堂麵闊7間,進深3間,四周都有圍廊,單簷歇山頂,屋頂鋪有黃色琉璃瓦。柱網結構為減柱造,即明間與東、西次間減殺了前簷4根金柱。為裝修和支撐二層樓板的需要,在室內6根金柱南1.82米處增柱6根,東、西稍間靠北距老簷柱南1.6米處增柱2根,增加的8柱外觀與構造柱相同,但上方沒有承重的梁枋構架。樂壽堂明間前後簷為五抹步步錦桶扇4扇,其餘各間都是檻窗,檻窗分三層,下為玻璃窗,上二層是步步錦支摘窗。室內明、次間以東西向閣道分隔成南北兩廳。東西稍間南部和靠北牆通道為單層,其他都是兩層。大廳仙樓和東西稍間南部、北廊以及夾層、閣道的裝修式樣風格統一,大多都是楠木包以紫檀、花梨等貴重木材,間或有玉石、琺琅等類的飾件裝飾在其中。
樂壽堂的後門,陳設著一座巨大的玉雕,此玉采自和闐,進供朝廷後,乾隆帝非常喜歡這塊巨大的玉石,命人依照唐人《大禹治水圖》雕刻,當時這塊玉石被送到了能工巧匠彙集的揚州進行雕刻,雕成之後再運回朝廷,如此的大費周章就是為了一塊玉石,可見皇家的奢侈能達到什麼程度。但這塊玉雕的雕刻確實可堪稱鬼斧神工,設計高超,雕工精絕,確實是玉雕藝術中的上品。
宮中最大的戲樓——暢音閣
暢音閣是清代宮廷演出戲曲最主要的舞台,位於故宮寧壽宮閱是樓的院內,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這是一座三層的大戲台,台後是扮戲樓。整個建築坐落在1.20米的高台上。建築總高度為20.71米。三層加起來的建築麵積為685.94平方米。暢音閣的對麵是麵寬五間帶前後廊的閱是樓,是皇帝及後妃們看戲的地方。暢音閣的東西兩側還各有轉角廡房13間,同閱是樓和暢音閣的扮戲樓相通,形成樓閣廡房相圍的自成係統的格局。
暢音閣最為知名的是院內從上往下依次被稱作福台、祿台、壽台的三層大戲台。暢音閣大戲台與頤和園中的德和園大戲台相似,都有活動的天花板和地板。台底有水井和水池,可演鬼怪戲,上下有機關,能引真水上台。
三層大戲台最常用的就是第一層的壽台,福台和祿台用處不大,隻在一些神怪戲中才會被用到。壽台是基本表演區,這一層的後部又分上下兩層,上層叫“仙樓”。從壽台到仙樓有4座木階梯,叫“搭垛”。在仙樓兩端又各設一搭垛,可以通向中層祿台。加上仙樓,暢音閣的實際表演區有4層。這4層都有上下的場門,而且都用桶扇把前台與後台區別開來。
戲台對麵的閱是樓是看戲的地方,分為上下兩層,專供皇帝和後妃看戲。東西北三麵都用兩層圈樓圍繞,一些文武大臣們是不能到閱是樓上看戲的,隻能在樓兩側的廊下看戲。
清末的慈禧太後非常喜好看戲,據資料記載,慈禧當政時期,凡遇節日,她總是要到暢音閣看戲,並由皇帝、皇後,以及一大群的妃嬪及王公大臣們陪同。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五十歲生日時,為了討好這位當權的太後,僅購置戲服和道具的支出,就耗費了白銀十一萬兩之多,這是一個多麼驚心的數字啊。
太上皇的居所——養性殿
養性殿也是內廷東路北部的一組建築,位於寧壽宮後的養性門內,樂壽堂的前側。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命人仿養心殿建造了這座宮殿,用來做自己歸政後的居所。乾隆帝尚在位的時候,多次在這裏舉辦各種宴會,與王公大臣、蒙古王公等歡聚一堂。但後來真的做了太上皇後,因為實在離不開自己已經住慣了的養心殿,就沒有移居到這裏來。
養性殿的形製因為是仿照養心殿建造,所以跟養心殿的基本一致,它的暖閣別室的名稱也基本取自養心殿。比如東暖閣臨窗處也稱作“明窗”,還有對聯一幅“蜃窗日暖蘭噴霧,雞樹風輕玉藹春。”東暖閣的後邊一室也叫作“隨安室”,但西暖閣的西室沒有沿用養心殿內“三希堂”的名字,而是稱為“墨雲室”,這裏存放著珍貴的南唐李廷圭古墨,墨雲室的北邊一間叫作“長春書屋”,與養心殿的一樣。